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曾經,在“經營壓力”“業績指標”粉飾下,一些國有企業盲目奔向了所謂的多元化。地產、金融,是這些企業沉淪的兩大迷窟。
有的迷戀金融,縱深跳進資本池,當上溺水“健將”;有的躍馬揚鞭,一路殺人房地產,搖身一變成大鱷;有的盲目跟風,一味追求高大上……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一大批實體經濟支柱企業,受制于“快錢”思維,為追求即視的短期效益,讓業績好看,而偏離實業正途和主業航線,在各種非主業中狂奔,在迷惘的多元化中失去了根基。
退房!退房!
自從1998年福利分配房改革、商品房正式實施開始,房市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中國樓市市值多少?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住房市值321萬億元,是GDP的3.6倍;而在2019年,這一數據增長到了339萬億元,相當于GDP的3.43倍左右;2020年則增長到約400萬億元左右。
如此龐大的市場,自然誕生了大量房地產企業。據統計,2020年初,中國的房地產企業總數量達到97938家,過去的30年時間里,總量驟增400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1987年前后,我國的房地產企業數量只有2500多家)。
探索樓市“副業”——越來越多與房地產并不相關的國企,開始通過子公司進入房地產行業。2010年“兩會”期間,央企一天造出三個“地王”,輿論嘩然。當年3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力排眾議,堅決拋出“退房令”,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清退房地產業務,只留下16家主業為地產的央企。
僅僅一年后,這個允許涉足房產業務的名單從16家增加到了21家。
名單的悄然擴容,預言了執行的艱難。截至2012年底,被要求“退房”的央企中,僅有不足20家履約退出。地方的情況也不算好,以南京為例,盡管率先明文要求33家市屬國企必須在2013年底全部退出房地產開發,但直到2016年,還有國企現身角逐高價地。
多家單位對中央房地產調控政策置若罔聞,項目開發禁而不止后,2015年7月3日至9月2日,中央第三巡視組對部分企業開展專項巡視。
一年后,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對央企應該發力的方向細加定位,指出央企要在國防、能源、交通、糧食、信息、生態這些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實現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在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控制力明顯增強;在重大裝備、信息通信、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產業的帶動力更加凸顯。
“這是中央對央企的定位”,專家表示,國企應該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讓、退出,其中包括房地產領域。
2020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再次要求央企嚴把主業投資方向,“不得為規避主業監管要求,通過參股等方式開展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規定的商業性房地產等禁止類業務”。
很快,中國航天集團和國家電網先后表示,退出房地產業務。
5個月后,國家電網旗下最大地產平臺——魯能被無償劃撥給中國綠發。
魯能在退出國網前,涉足的地產項目共計51個,其中已有項目21個,在建項目30個,遍布于全國14個省市。按照2017年的估算,魯能旗下未注入上市公司部分的房地產業務體量超2000萬平方米,貨值超4000億元。剝離前,魯能集團凈利潤超47億元。
與此同時,魯能旗下的房地產業務廣泛分布在海南、北京、重慶等地。尤其在海南,魯能深耕多年,有大量潛在可注入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海南自貿區“大地主”,其規劃在海南投資超千億元,明星產品文昌魯能山海天已砸下數百億元。
有專家表示,非房地產主業國企退出,將促其更加專注主業和創新。事實上,告別高速增長后,相當一部分房地產企業因為銷售不暢、拿地決策失誤等,導致資金壓力加大,房地產逐漸成為其低效資產。退出這部分業務不僅可以回收可觀的現金流,也為其后的轉型和創新研發提供資金保障。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共24個,其中19個轉讓項目主體都是國有企業,包括華僑城、招商局、中化集團、電力建設集團等。轉讓項目大多處于虧損狀態,其中,招商局、華僑城和中化集團3家,在國資委批準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名單中。雖然房地產國企一般杠桿率和負債率并不高,但是它們積極的表態,將會在帶頭降杠桿、降負債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近兩年來,在去杠桿減負債、國企改革加速的當下,國企地產板塊分拆重組在提速。
脫虛!向實!
金融資本通過有效的運作,在短期內使企業自身所持有的資本迅速增值。名利雙收,讓一些企業趨之若鶩。
曾經,在眾多證券、基金、保險和信托機構的背后,都有著國企的身影,或參股、或控股。有些國有企業金融業務發展迅猛,變成了所謂的“第二主業”。
國有企業“熱衷”金融業務,一度引發了外界對其是否“脫實向虛”,是否會導致給金融帶來風險的擔憂。
僅就央企而言,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96家央企官網顯示,有一半左右把金融投資或服務列入業務板塊。
如何看待一些國有企業熱衷發展金融業?有專家表示,一方面,國企可以適度發展金融業務,特別是滿足自身發展所需要的,這是由其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和性質決定的。另一方面,國企是共和國長子,必須始終牢記其負擔的社會責任,這是由其公共性或公益性決定的。
國企“玩金融”有沒有風險?國企管理智庫副理事長李錦的回答是“有”。據他介紹,有的國企產值構成中,主業、房地產、金融各占三分之一。“熱衷發展金融業務,存在偏離主業的風險。”
在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教授看來,現在一些國企發展戰略有問題,片面追求大而全,從傳統制造業到金融業無所不包,有的企業還不止一家金融機構,先設立資本管理公司,然后再找一些企業合作設立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這種企業發展思路很容易偏離企業發展主業,最后“反客為主”,荒廢主業。
發展金融的“初心”,無疑應該是助推主業。盤點多家國企關于發展金融的規劃,“產融結合”“雙輪驅動(產業+資本)”等都是臺面上常見的詞匯。
江西財經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央企的融資模式主要包括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以及其他融資方式,其中間接融資是央企的主要融資方式。
該項研究認為,無論是哪種融資方式或渠道,再或從提升金融資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資產資本化、盤活存量資產的角度出發,央企發展金融產業都有其現實意義。
以央企中最常見的財務公司為例,目前已覆蓋絕大多數央企。財務公司的“生存邏輯”是:在企業集團內部,將集團成員企業的資金歸集并提供市場水平的利息,以為集團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
簡單地說,“財務公司”就是企業集團的“內部銀行”,定位多是“集團資金結算平臺、資金歸集平臺、資金監控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我國第一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
東風汽車財務公司,便出自央企。
多位受訪的央企金融從業人員表示,產業與金融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通過參股、持股、控股或人事參與等方式進行內在的融合。
將金融作為三大核心產業之一的招商局集團,從資產規模和營收水平上都是央企序列里當仁不讓的金融大鱷。
翻看發展史不難發現,招商局早期投資金融,初衷也是為了支持實體產業發展。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招商局不斷豐富金融牌照,逐步成為今天的“招商系”。
有專家認為,招商局的探索與實踐,證明了產融結合對現階段推進企業改革和產業升級的有效性。“如果金融起不到支持實業發展的作用,這樣的產融結合實際最多算是財務投資,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產融結合。”
除了助推常規業務,產融結合已成為降低集團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借貸、上市、重組、兼并、收購等行為,可以通過自身金融平臺,降低不必要的投融資成本,同時可以節省交易時間,服務于集團利潤最大化。
在收購先正達之時,中國化工就是通過自有資金帶動其他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國際銀團貸款、商業貸款等方式,完成了430億美元的市場化融資。有內部人士稱,“沒有金融平臺和產融結合的共同發力,單純依靠企業自有資金不可能完成這次交易。”
然而,產融結合的投資主體要有較強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要經歷過經濟周期的波動,這樣的投資主體是產融結合的重要基礎。
“央企金融產業應該優先服務集團主業與實體經濟,服務于轉型升級。在此基礎上開拓集團外客戶,做強做優,與服務集團主業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李錦表示。
如果實體企業過度介入金融會發生什么?
一方面,金融體系不斷膨脹,作為本該以發展產業為主的國有企業,脫離了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
另一方面,實體企業金控業務的擴大會帶來過度融資,而過度融資會給企業增加資金成本和負擔,同時又降低了投資回報,并可能帶來更多的結構性矛盾與系統性風險。
此外,在實體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的過程中,也會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和風險,如出現金融違規行為等,不利于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
于是,防止資金空轉和脫實向虛,成為國有企業開展金融業務的底線。
2018年,國務院國資委明確要嚴控金融業務、嚴禁中央企業脫離主業單純做大金融業務。同時,要進一步強化重點領域防控,嚴控金融業務風險。當年上半年,中央企業就通過產權市場退出非主業和低效無效投資274宗,回收資金259.1億元。
2020年初,國務院國資委發文對2009年以來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制度進行整合修訂,提出進一步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強調嚴守套保原則、禁止投機交易,強化風險管控。
“要嚴控低毛利貿易、金融衍生、PPP等高風險業務,嚴禁融資性貿易和虛假貿易業務,管住生產經營重大風險點”,對2021年國企經營風險管控規劃中,國務院國資委如此表述。
今年4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再次對外發布通知,推動中央企業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業務管理,提出了強化業務準入審批、加強年度計劃管理、加快信息系統建設、嚴格備案報告制度等一系列具體要求。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衍生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央企業集團董事會負責核準具體開展金融衍生業務的子企業業務資質,研判業務開展的可行性,確定可開展的業務類型,不得授權其他部門或決策機構審批。
通知明確,資產負債率高于國資委管控線、連續3年經營虧損且資金緊張的子企業,不得開展金融衍生業務。
通知提出,各中央企業集團應當建立金融衍生業務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對集團范圍內所有業務進行每日監控,建立健全風險指標體系,實現在線監測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