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進入今年二季度,東芝公司就表示,已收到私募股權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的收購要約,涉及金額預計超過2萬億日元,這將是近期海外機構對日本企業收購的最新紀錄。如果交易成功,東芝退市就成定局。
146歲的東芝,曾經的“日本制造”代表,何以淪落到幾近賣身的地步?
擁有日本最大規模研發設施的東芝,曾是“日本制造”的代名詞。業務領域囊括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日本第一臺國產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吸塵器、電飯煲皆出自這里。
20世紀90年代,東芝轉型,從家電巨頭變成IT先鋒。2000年,公司半導體的銷售額僅次于英特爾,位列全球第二,是日本芯片業界名副其實的“一哥”。
如今,這家有著146年輝煌歷史的跨國公司,卻走到了崩潰懸崖邊,淪落到可能被美資私有化收購的地步。
這與東芝近些年“胡搞亂搞”不無關系。
天價收購,就此埋下“核”雷
為尋找企業發展新引擎,2006年,東芝以5980億日元的高價從英國核燃料公司手中收購西屋電氣77%股份,隨后繼續斥資1770億日元將西屋股份增持至87%,試圖借此開拓全球核電市場。
雖然如愿以償拿到了西屋電氣,但東芝卻付出了比原定價格高出近3倍的代價,一顆“核”雷就此埋下。
屋漏偏逢連陰雨。在此之前準備支援投資東芝的丸紅集團打了退堂鼓,以資金緊張為由,取消向東芝投資。還有,原意向合作伙伴三井物產和住友商社也拒絕了投資,使得所有風險只有東芝自己扛。
為了掩蓋自己決策的失誤,東芝對外宣稱,高價收購的原因是看中了西屋核電的AP-1000(Advanced Passive PWR)技術。然而,該項技術相對于歐洲的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來說造價更高,而且理論上的建造時間更長。這場跨界高成本收購,使得東芝很快開始虧損。但它不僅沒及時止損,反而繼續加碼核電。
2011年,東京突發大地震,造成福島核泄漏。這一“黑天鵝”事件直接導致核電產業在全球遇冷,日本國內反核浪潮更是風起云涌。東芝核電事業再次遭遇致命打擊后,東芝核電項目虧損已高達9000億日元。
百年基業不僅虧損一空,更是欠下巨債,東芝陷入資不抵債的危機!
財務造假,江河從此日下
一直以來,東芝董事會都是由長期任職的內部人員掌控,之后雖然增加了獨立董事一職,并設立了外部董事機構和檢察委員會,但是公司運營管理的透明度十分有限。隨著生存危機加劇,財務造假的問題慢慢浮出水面。
2015年2月,東芝員工向證券交易委員會舉報:“我公司常規性地做假賬?!庇捎谂e報內容非常具體,證券交易委員會當即決定對東芝進行調查。
日本證券監管機構最終認定東芝涉嫌違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東芝不得不聘請獨立第三方專業律師和會計師團隊對公司進行獨立審計。
7月20日,第三方團隊公布了審計報告:東芝財務造假是“系統”的。在調查了200多名東芝管理層人員之后,第三方團隊指出,東芝的財務造假涉及很多業務,其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業務、電視機業務、半導體業務以及PC業務。
8月31日,東芝申請延期發布2014財年年度證券報告。9月17日,東芝成立調查第三方委員會,針對98位在2008年至2014年期間擔任董事和執行董事的人員展開調查。
2016年3月,東芝公布當年的虧損額高達4832億日元,而聯合銷售虧損額為7191億日元,其中提及較多的就是與核電業務相關的造假問題。
其實,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東芝的社長西田厚聰及其繼任者佐佐木則夫和田中久雄都給各部門負責人制定了苛刻的財務目標。因此,內部負責人互相串通并且系統地、有計劃地進行利潤虛報,總金額高達156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6億元),幾乎涉及所有的主營業務,其中尤以P C部門最為嚴重,大約超過該公司虛增利潤總額的1/3。
2017年3月,東芝收購的西屋電氣公司以破產告終。與此同時,東芝個人電腦業務也被曝出其是集團財務丑聞的“溫床”。據報道,該部門利用市場,先將零部件賣給代工生產商,再將其作為成品收購回來造假賬。最終,包括西田厚聰在內的3任東芝社長引咎辭職,而東芝筆記本電腦業務也就此一蹶不振。
“賣身續命”,造假再起波瀾
為了填補巨額的財務虧空,東芝開啟了業務“大甩賣”。
2015年10月,東芝將圖像感應器業務轉手出售給索尼,交易總額約1.66億美元;同年12月,東芝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生產電視和洗衣機的印尼工廠出售給創維。
然而,這兩項業務的出售價格,相比東芝數十億美元的虧損額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
經再三考慮,東芝又于2016年3月將業務板塊中唯一保持健康增長的醫療業務,以59億美元出售給影像巨頭佳能。
與此同時,東芝還與美的達成協議,以約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包括冰箱在內的白電業務。后者拿到了東芝白電業務80.1%的股份、40年的品牌授權以及超過5000項家電相關專利。
即便是出售了這么多業務,東芝的財務虧空仍未根本性緩解。
據東芝財報顯示,2016財年凈虧損達到9657億日元,再一次創下日本制造企業史上最大的全年虧損額,而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虧損。如若不能在2018年3月底前走出資不抵債的危機,東芝就會被強制退市。
于是,東芝將籌碼押在了公司盈利能力最強的半導體業務身上。2017年9月,東芝半導體業務出售給由美國貝恩資本所領軍的“美日韓聯盟”,出售價格達到180億美元。交易直到2018年6月才宣布完成。除此之外,東芝還在2018年初將旗下東芝視頻解決方案株式會社95%的股份讓給中國海信集團。
半導體和電視業務的“甩賣”,幫助東芝暫時走出了虧損困境。根據2018年5月公布的財報顯示,201 7財年東芝凈利潤達到8040億日元,四年來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然而,經過多次業務拆分和甩賣,東芝早就元氣大傷。重現昔日輝煌的愿景,已是“鏡中花,水中月”。
百年東芝,唯有一聲嘆息
自從西田厚聰擔任東芝個人電腦事業部部長后,東芝與神州數碼結束了長達9年的獨家代理模式,改由神州數碼、翰林匯和佳杰科技三家代理商一同代理經營。此外,西田厚聰將東芝原有的三家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重新整合,先后關閉了菲律賓工廠、日本青梅工廠,僅保留中國杭州一家工廠。
通過一系列舉措,東芝筆記本電腦業務一度扭虧為盈,并且在2011年迎來業務銷售頂峰。
有數據顯示,東芝在全年一共銷售1770萬臺筆記本電腦設備。事實上,這也是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銷量見頂的一年。根據TrendForce和IDC數據顯示,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在2011年達到2.04億臺。
但好景不長,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可替代產品的沖擊,2012年至2016年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逐年下滑,并在2016年全球出貨量跌至1.61億臺的低谷。2017年以來,筆記本電腦歷年全球銷量在1.65億臺至1.66億臺之間,年復合增長率僅為0.4%。
東芝作為筆記本電腦設計的先驅,亦曾有過不少前瞻性創新。從1985年打造出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到1991年將筆記本電腦首次帶入“彩色顯示”時代,再到1993年推出首款采用鋰電池技術的筆記本電腦。這些超前的產品設計,使得東芝在20世紀90年代曾連續7年在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上摘下銷量桂冠。
回顧東芝筆記本電腦的誕生和發展,西田厚聰曾經說道,“東芝曾經想用傳統臺式機打入美國市場,但是慘遭失敗。最后得出結論是臺式機并不代表個人PC未來的前進方向,而便攜式電腦將會開啟新的紀元。”
雖然今年2月,東芝第10次入選英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發布的《德溫特2020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其“國際性”和“成功率”方面獲得了高度評價,但終究走不出賣身的慘境。
4月7日,東芝公司表示,已收到私募股權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的收購要約,涉及金額預計超過2萬億日元,這將是近期海外機構對日本企業收購的最新紀錄。如果交易成功,東芝退市就成定局。
146年的發展歷程,這家“世界500強”企業斬獲無數的榮耀,可不斷“瘦身減負”的東芝等來的卻是一根又一根壓垮駱駝的稻草。
縱觀東芝歷史,我們除了感謝其為人類科技史樹立的豐功偉績之外,仿佛也只能嘆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