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瑾

截至目前,92%的央企和74%的地方一級企業建立了子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制,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公開招聘人數占比總體超過95%,地方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比例達94.2%……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時間過半,改革新高潮已然形成。國務院國資委日前舉行國有企業強化正向激勵專題推進會,公布一系列重要階段性進展,明確了下一步工作重點。
通過推進會上發布的一個個數據,可以看出,改革整體推動有力有序,為實現今年年底完成70%以上、2022年“七一”前基本完成的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專家認為,目前,“三年”行動時間過半,改革新高潮已經形成。
“截至6月底,各地、各中央企業改革任務完成率分別達到56.8%和40.9%,考慮未完成的大部分任務B經開展,總體任務量實現7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會上介紹。
自2020年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后,國有企業就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場化運營機制等,深入推進“三年行動”,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有力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
今年上半年,國資系統監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3.6萬億元,同比增長29.4%;實現凈利潤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9.5%。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年初時強調,國資委將今年作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關鍵之年。要把握好“一個抓手、四個切口”,緊盯“三個明顯成效”的目標,緊盯重點難點問題發力攻堅,力爭今年年底實現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攻堅任務的70%,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取得決定性成效。
“可以說,經過各方奮力拼搏,國企改革新高潮已經形成,一批難點已經破題,諸多成效已經顯現”,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介紹今年上半年成績時表示。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曾表示,國企改革一直處在“進行時”,并不斷實現“加速度”,特別是隨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進,國企通過改革加速剝離非主業、非優勢產業,把國有資本優化到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及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要求,國企也不斷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和經理層的任期制、契約化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增強經營活力。
目前,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已開展中長期激勵的國企子企業,占具備條件子企業總數的59.7%。
翁杰明指出,國企改革強化正向激勵,是健全市場化機制的重要措施。關于國有企業強化正向激勵,他強調要做到四個“更加到位”。
一是集團公司功能作用發揮要更加到位,突出做好正向激勵的“中樞+推手”。包括強化系統設計、高效推動以及授權放權。
二是激勵政策貫徹落實要更加到位,突出做到正向激勵“穿透+覆蓋”。下半年,各單位要用好各種措施,顯著提高符合中長期激勵政策條件的子企業比例。
三是激勵對象范圍聚焦要更加到位,突出做到正向激勵“精準+有效”。
四是激勵措施集成運用要更加到位,突出實現正向激勵“組合+協同”。要強化精神激勵,建立多渠道晉升機制以及制訂落實盡職合規免責清單。
“正向激勵要與其他改革措施協同推進”,翁杰明特別強調,正向激勵要與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增能減”協同推進,與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人員競聘、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協同推進。正向激勵不能成為“高水平大鍋飯”,必須是有壓力、有活力的激勵。
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專門印發了《關于系統推進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建設的意見》,將分散的政策集成起來,主要聚焦科技攻關、策源地、鏈長等三個專項任務,以打造政策特區。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認為,科技強國,關鍵在于人,在于充分激發、釋放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而次關鍵在于,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激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變量。給予科技人才必要的正向激勵,譬如更高的薪酬待遇、一定的股權或分紅等,有利于其提高創新創業的效率。而從這一角度看,正向激勵并不是企業的單向付出,而是可以通過增加對當前科技人才的成本,以在未來獲得更好的創新創業回報,實現雙贏。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有力增強了企業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提高了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翁杰明指出。
下一步,國有企業要進一步強化正向激勵,充分激發企業改革活力和內生動力。其中,集團公司功能作用發揮要更加到位,突出做好正向激勵的“中樞+推手”。
一是要強化系統設計。集團公司要全面系統熟悉消化掌握中央和國家各部門出臺的各項激勵政策,結合本企業實際,在考核分配、中長期激勵、職級晉升、榮譽獎勵等方面形成“政策包”“工具箱”,推動構建適合自身特點、務實管用的正向激勵體系。
例如,國家電投用好中長期激勵“工具箱”。一是制訂集團中長期激勵管理辦法,做好頂層設計,指導二級單位規范和高效開展中長期激勵。二是積極推進科技型企業中長期激勵。三是對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全周期激勵,集團公司給予工資總額單列支持。四是積極穩妥實施員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企業核力同創公司實施員工持股方案。五是出臺項目跟投機制實施意見,支持鼓勵“三新”業務領域企業探索核心團隊跟投機制,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二是要強化高效推動。集團公司要主動推動各子企業正向激勵,及時解決子企業正向激勵面臨的各種問題,提高時效性。
三是要強化授權放權。集團公司要以激活各級子企業為己任,將實施各項激勵政策的自主權合理授予符合條件的子企業,各級子企業要創造性地使激勵政策轉化為本企業活力。
例如,華潤集團在傳統行業堅持以崗定額,聚焦少數關鍵,將激勵人數控制在員工總人數3%以內,雙百、科改試點企業,不設上限,鼓勵企業將基層研發、技術崗位納入激勵范圍,激勵人數最高可達員工總數的15%。
北京電控結合實際,選擇適合自身的激勵方式。如,京東方選取了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相結合的方式,分別給予“老人”和“新人”以激勵;北方華創在2018年遭遇到史上最慘烈的人才圍獵戰,重點是司齡3年以上的工程師,因此,其首期選擇股票期權時,重點面向這個人群,二期則采取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相結合,擴大到高管和關鍵崗位管理人才;燕東選擇科技型企業股權出售給關鍵崗位員工這種更符合IDM的產業發展組織模式;兆維、大華和益泰等考慮新興產業特點,選取崗位分紅權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