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華
做 局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眾所周知,這首詩句出自唐伯虎的一首《桃花庵歌》。
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是其經典代表作之一,很多人反反復復看過很多遍。
小時候看熱鬧,長大了看門道。
小時候看《唐伯虎點秋香》就覺得是搞笑喜劇。后來再看了多遍,才發現,其實電影特別“深刻”??戳似渲须[藏的細節,才發現這部電影有多用心。
電影一開始,祝枝山又欠賭債,找唐伯虎解決麻煩。祝枝山嚷嚷著抱怨:“你也想想,這幾年我幫你賣畫摟了不少錢吶!”
嘿,言外之意,這不就是藝術圈里最擅長的做局嘛。藝術品交易背后的故事,幾百個深度調查專題都寫不完。不過,這圈子里頭,有些人,賺了不少錢,那是板上釘釘的。
言歸正傳。明代的著名畫家,歷來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徵明,世稱“吳門四家”?!懊魉拇蠹摇敝惶埔ㄌ撇ⅲ?,詩書畫三絕,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不僅在繪畫方面天賦頗高,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為“吳門四家”,在書法、文學的領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胡適就曾贊其詩為“名詩正義”。
提起蘇州才子,明代著名書畫家唐伯虎一定是繞不開的人物。蘇州人特別鐘愛唐伯虎,因為唐伯虎是貼近他們生活的文化人。唐伯虎與華府丫環秋香相遇,因“三笑”而引發了啼笑姻緣的故事。經過上百年的民間傳說加工和文藝作品演繹,“唐伯虎點秋香”成為蘇州文化中最為經典的IP之一。在史書的記載中,起初唐伯虎并不習慣被貼上“狂誕”的性格標簽,后來,唐伯虎有意識地強化了自己“狂誕”的形象。他寫詩嘲笑利祿之徒“傀儡一棚真是假,髑髏滿眼笑他迷”,自稱“此生甘分老吳閶,寵辱都無剩有狂”。
唐伯虎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是我國繪畫史上杰出的大畫家。他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界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他的人物畫多描寫仕女生活和歷史故事。今唐伯虎的傳世作品有詩490首(包括補遺16首)、曲149首、文49篇(包括補遺1篇)、詞14首。
唐伯虎還是藏書家。在他藏書的學圃堂、夢墨亭等地,收有大量宋元善本。周臣是唐伯虎繪畫的開蒙老師。有人曾問過唐伯虎的老師周臣,為何他畫的畫反不如他的學生唐伯虎,周臣回答說:“但少唐生三千卷書?!?/p>
好友文徵明在《飲子畏·小樓》寫道:“君家在皋橋,喧闐井市區。何以掩市聲,充樓古今書。左陳四五冊,右傾三兩壺?!睌稻渚蛯⑻撇⒑V學好古這一形象展現出來。
唐伯虎讀書善記,通常會對所讀書籍進行校對和批注,明代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曰:“高杏東先生得杜氏《通典》一部,唐子畏所校也。子畏每夜盡一卷,用朱黃識其旁。卷盡,輒寫山水人禽竹木。其端或書小詩,工括前意為一二語,或紀日月,誠一時佳玩也?!?/p>
唐伯虎自小便在繪畫上展現出超人天賦,少時便已成名,其畫作在當時的蘇州千金難買。王穉登曾這樣評價唐寅的畫:“評者謂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弊T拭髟谔撇⒌哪怪俱憽短谱游纺怪俱懖憽分姓f:“且已四方慕之,無貴賤富貧,日詣門征索文辭詩畫。”
命 運
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周星馳主演的喜劇《唐伯虎點秋香》,一開場,只見一群衣著光鮮的儒雅之士,聚集在唐府門口,等了三個時辰,終于等到唐府的下人出來,倒垃圾。大家蜂擁而上,爭相瘋搶唐伯虎的手稿“垃圾”。有個雅士搶到唐伯虎的一個字,興奮地大喊:我撿到唐伯虎的墨寶啦!
唐伯虎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民間傳言唐伯虎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好像從來不缺錢。電影鏡頭里出現的是一群打牌打得興高采烈、披頭散發的妻妾,她們個個喝得醉醺醺,有的還在那里嘔吐。打麻將丟了一張雀兒牌,她們就挖了唐伯虎畫里的鳥雀,直接當幺雞用。
唐伯虎一出場,就悶悶不樂,唉聲嘆氣。
唐伯虎的母親說:“伯虎啊,你現在是年少有為,事業有成,家財萬貫,妻妾成群啊,你應該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不是嗎?”世人只關心他的畫值多少錢,只有他的母親,關心他快不快樂。
這就是唐伯虎的命運。
別人看他像神仙一般快活,只有他知道自己內心有多苦。他只想找個靈魂伴侶。但面對眾妻妾和老媽,他只能隨和著,今天天氣“哈哈哈哈哈”。
家中有九個老婆,但沒有一個能走進他的內心,無意間邂逅他的忠實粉絲秋香,他開始一路狂追,并上演一番驚天動地的戀愛。
經過唐伯虎身旁時,秋香朝唐伯虎輕柔一笑,唐伯虎頓時感到那么美,那么溫柔。秋香從門口往里走,顯得十分雍容,十分安詳。她膚色極白,周身外圍仿佛有一種光圈。唐伯虎倏然感到一種無以言表的美,身心無比靜謐。仿佛像一個夢,這種夢大約只會發生在天生的夢幻者身上吧。
波德萊爾說,愛就是崇拜,崇拜就等于獻出自己。
照理說,唐伯虎生長在大家庭,那些小姐、少奶奶、姨太太,應該見過不少吧,還有什么幻想?于此可知,人不是環境的被動產物,生性是沒法抹殺的。唐伯虎連人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還不知道,就憑“溫婉恬靜”“安詳溫婉”的形象所引發的幻想而“一見傾心”,是極其危險的事。然而,唐伯虎那時對女性確是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焉”的神秘而好奇、親近而又疏離的感覺。這種女性的美,蘊涵一個民族多少世代對女性的理想,本來是理念性的。如今時代變了,人變了,人的關系包括兩性關系,以及審美標準,當然也變了。經過粗野化、商品化、花瓶化浪潮的淘洗,那傳統的女性美,還找得到嗎?失去了傳統的女性美,就可能變成這樣的類型:既沒有傳統女性的溫婉賢惠,能負起主婦的責任,以女性特有的堅韌、耐心和箴規,做男性的伴侶;又沒有西方女性的獨立智能,在社會參與中與男性平分秋色,攜手相伴。時??吹降氖嵌兑羯系哪承┡?,化妝描眉、時髦打扮、搔首弄姿、明星名模、低智跟潮,非常痛惜她們失去了傳統的美。沒有人看得見靈性本質長得什么樣。英語講“soul searching”,就是說靈性需要尋找,需要發現,以求安寧。
話說,為了追具有傳統美的秋香,唐伯虎甘心情愿做個下人——只為有機會接近秋香。他發現,秋香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讀《唐寅詩集》。當秋香捧著他的詩集,背誦著“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的時候,唐伯虎心里已經認定秋香是他的知己:“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其實,唐伯虎“三笑點秋香”的典故,原出于《蕉窗雜錄》,說是唐伯虎偶于金閶見一畫舫,其中坐一女郎,面目姣好且“笑而顧己”,這一笑讓唐伯虎心醉神迷,于是買小艇尾隨其后,探知女郎為某仕宦家婢,名為秋香,遂假扮成落拓書生模樣,上門求作書童,以“近水樓臺先得月”。經過一番曲折之后,唐伯虎終于如愿以償,與秋香喜結連理,同歸吳中。就是這樣一個捕風捉影的逸事,在民間竟然流傳甚廣,經過數百年的演義,秋香的“一笑”變作“三笑”,“某仕宦”也變成有姓有名的無錫華府,不僅唐伯虎的名字早已成為風流倜儻的代名詞,其瀟灑不羈的形象亦可謂深入人心。
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我們看到,唐伯虎費盡千辛萬苦,終于抱得美人歸。結婚當天,秋香忽然伸出手:來,劃拳吧。牌九、骰子,你總會一樣吧。
唐伯虎當場暈倒。
自己為了追秋香,辛苦做了那么多年的下人,原本以為找到了今生今世唯一的靈魂伴侶,娶到手才發現,那不過是自己的想象,眼前這個秋香和春香、夏香、冬香,以及他家里那幾個鬧哄哄的妻妾沒什么兩樣,人性都是一樣的。名利、才華、愛情,都不會讓他圓滿??雌饋硎莻€喜劇吧,卻無處不是悲劇。正如他在《嘆世》一詩中所寫的那樣:“坐對黃花舉一殤,醒時還憶醉時狂。丹砂豈是千年藥,白日難消兩鬢霜。身后碑銘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追思浮生真成夢,到底終須有散場?!币苍S,人生真不能太清醒,清醒了就沒懸念也沒意思了。人生在世,只有幾十年的機會,每一步跨過去,都不會再來。幼年的生活,乃是塑成人格和思維方式的緊要關頭。一旦定型,終身難改。記得看《風中的紙屑》,其中的一段引發我心靈的共鳴:“世上有味之事,如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p>
唐伯虎點秋香,本來是“浪漫”的故事,誰知道到頭來終究令人沮喪。
有人說:“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想起2019年上映的《婚姻故事》,幾乎可以稱作斯嘉麗·約翰遜的巔峰之作。有影評人說,憑借這部電影,她夠實力問鼎奧斯卡了。主要演員少到僅有一對夫妻和一個娃。劇情“俗套”地講到這對夫妻如何度過從探討、嘗試離婚到離婚的那段日子。但就是這樣的電影,喚醒了許多沉睡在婚姻里的人們,令所有想要愛與被愛的人既心碎又欣慰。
婚姻的本質是什么?是愛,是道德,還是責任?有問題的婚姻里,在何時收手才最合適?
一個人終究有選擇情感的權利,而不是以道德與責任的名義,被禁錮在不幸福的情感與婚姻里。歸根結底,婚姻的本質是聽從心聲,這符合人類自由的天性。
兩性之事,自古以來說不清。本來,有性生殖是自然的需要,沒有什么神秘,也沒有那么復雜。但人的欲望是理念化的,糾纏在復雜的文化、倫理、宗教、政治、經濟的網絡結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欲望總是要占有對象。食欲總是要把食物分解消化,變成我的身體。權力欲總是要屈服于人的意志,從屬于“我”的意志。性的需要則不同,其對象既是物(身體),又不是物;既是意志,又不是意志;既是人,又不是同于“我”的人。性的情感和欲望必須是雙方同時同樣需要,才能真正滿足。而雙方在生理、心理上是如此不同,各有各的目的,怎么能常常乃至一貫有共同的需要,以致可以共同生活呢?其他欲望是主體占有對象,而性需要是雙方主體企圖占有對方而不能,雙方向對方求同也不能。這種“騎虎難下”的特殊張力,使得兩性之事成為不解之謎和永恒主題。
歷來各種文化體系皆試圖以創造和調整社會角色的方式來穩定兩性關系,而現代的潮流似乎是力圖擺脫文化角色的束縛,滿足赤裸裸的欲望。通過電影,我們看現代西方社會的性孤獨、性煩惱、性自閉、性異化、性變態、性偏執、性狂躁、性暴力、性犯罪,會不會成為人的負擔,解體社會的酵素,而不再是凝聚家庭和社會的幸福源泉?現代人的共識似乎是,戀愛,包括同性戀愛,既不是法律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他人無權過問。
說說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愛情吧。大學時代,我捧讀霍金的《時間簡史》,經常胡思亂想。后來,讀霍金本人自傳《我的簡史》。自傳同樣以“簡”呈現,但在極簡的背后是綿長的暗流。萎縮的肢體與奔放的思維構成了霍金強烈的人生沖突?!拔易钤绲挠洃浭钦驹诤8裉氐陌輦悓m學校的托兒所嚎啕大哭”,這樣輕松調侃的詞句在書中隨處可見。制造飛機和船的模型的嘗試,使霍金認識到所有這些游戲,都“來自要了解系統如何運行和如何控制它們的強烈的愿望”,這一點,應當就是對人的行為原始的驅動,也為霍金傾盡一生對宇宙的思索奠定了基礎。在《我的簡史》中,霍金對于自己幾乎在輪椅上度過的一生沒有詳細地描述,仿佛患病這件事對于他而言,只是自己生存的一個形態,并不是如人們所想的苦痛的深淵。霍金從21歲患上ALS病,覺得上天不公,到50年后,結了兩次婚,有三個漂亮并卓有建樹的孩子,還有成功的科學生涯。他認為自己的殘疾在某些方面反而是財富,可以使自己不用分心地投入研究,“我的一生是充實而滿足的?!?/p>
在牛津學習的霍金并不用功,參加賽船俱樂部的活動讓他歡樂無比。因為那時在牛津主導的看法中,要么不費力地卓越,要么能力不行,順其自然,因為用功得到好成績會被冠以“灰人”的標志,是最壞的諢名。21歲開始發病,確診后霍金不僅認識到自己“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還收獲了愛情與婚姻。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后,他對于黑洞的研究開始。第三個孩子出世后,第一段婚姻結束了。第二段婚姻又維系了十幾年。當你看到坐在輪椅上的霍金和妻子會心地相視而笑時,你會覺得那是一個心態非常陽光的正常人的表情。
2018年3月14日凌晨,霍金在英國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這一天恰逢愛因斯坦誕辰。你說,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細 節
看了很多遍,才發現電影里的種種細節,無論門上的對聯,還是墻上的畫,背后都充滿了故事。
不平等的童年,復制不一樣的人生。唐府大院的第一道門柱上,有這樣一副對聯:“名人宅畔五柳生輝,雅士門前三槐挺秀。”這副對聯里,有兩個典故:五柳生輝與三槐挺秀?!拔辶x”指的是陶淵明,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上學過《五柳先生傳》,其中有云:“門前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為淡泊名利之意;“三槐挺秀”也是一個典故,講的是宋初王佑,他在家里的庭院種了三株槐樹,希望后代都能成材——成為槐木椅。后來,他的兒子王旦做到了宰相,于是有了“三槐挺秀”的堂號,光耀門楣。
唐府大院的第二道門柱上,有這樣的對聯:“大開戶牖放江山入我襟懷,不設樊籬恐風月被他拘束。”這是朱彝尊故居嘉興山曉閣的題聯。意思是說,朱氏晚年辭官歸里,過著息影林泉、無拘無束的生活。
貧富差距是造成童年差異的重要原因,但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從唐府的這兩副對聯,可以看出唐家家風之正,以及對唐家子弟教導之用心。
好友祝枝山前來求畫,只見唐伯虎在庭院揮墨,庭院的柱子上有兩副對聯。一副是“人間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樓。”還有一副對聯:“青女嫦娥皆怕冷,月中霜里逞風流”,橫批“羽化登仙”。
畫成之后,柱子上出現另一副對聯:“點燈登閣各攻書,移椅倚桐同賞月?!边@對聯出自《包公智斷離奇案》。對聯中大有故事,說一書生新婚之夜,新娘出上聯“點燈登閣各攻書”,新郎無法對出下聯,于是賭氣搬到書館去睡了。然而,有書館同學得知此事后冒充新郎,對出下聯,并占有了新娘。新娘得知被騙,自盡而亡。報官后,包青天以此上聯求下聯,對出下聯者可得功名。一個秀才不知是圈套,高興地對出了下聯:“移椅倚桐同賞月”,包青天下令:拿下!秀才認罪,被處死!
唐伯虎的《百鳥朝鳳圖》少了一個雀頭,被誤當麻將的一條?!栋嬴B朝鳳圖》上的對聯是:“深院塵稀書韻雅,勤勞創業財源茂?!币馑季褪牵瑒衩慵胰硕嘧x書,書上的灰塵少;勤勞立業,財源茂盛。
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還有唐伯虎自題的七絕:“十里桐陰覆紫苔,先生閑試醉眠來。此生已謝功名念,清夢應無到古槐?!边@首詩是唐伯虎在自己所繪的《桐陰清夢圖》的題詩,這幅畫是一幅紙本水墨畫,其真跡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拍攝的時候還專門用了這幅畫的仿筆,可謂用心之至。
唐府靈堂兩側,柱子上的對聯是:“千古文章傳性道,一堂孝友樂天倫?!逼鋵嵑竺孢€有六句:“名世文章傳子弟,長春歲月駐神仙。百年燕翼惟修德,萬里鵬程在讀書。右軍書法將軍畫,吏部文章工部詩。”詩中提到了王羲之的書法、李思訓的畫、韓愈的文章、杜甫的詩。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雨雨風風花花葉葉年年暮暮朝朝”,這對聯出自杭州西湖花神廟。
秋香拜佛的時候,柱子上的對聯為:“到此認清凈法身,聘般若之青獅,乘三味之白象;鄰近有鱗峋忠骨,觀桃花兮碧血,仰塔波兮赤鳥。”這是上海龍華寺的對聯,可以斷定,這里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拍攝地之一。這對聯出自趙樸初之手,是“現代”的對聯,很顯然,在時間上穿幫了。還有唐府書房里的對聯:“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睂β摰囊馑硷@而易見,倡導為善事,多讀書。這對聯出自清代乾隆進士顧光旭,是名對,在這里放到明朝來用,也是“穿越”。
秋香房內的對聯是:“日麗瑤臺云飛畫棟,青山當戶白云過庭?!?/p>
“日麗瑤臺,云飛畫棟;香凝寶殿,樂奏鈞天”“秋月照人春風坐我,青山當戶白云過庭”,是孟廣慧之作,掛在揚州女詞人丁寧家里的客廳。這里把兩句拆開來用,但依然十分工整。當然,這也不是明朝的對聯。
“不如蘆花水清淺,波濤不作無怨心?!庇捌邪选扒濉备某伞吧睢保@句詩出自唐伯虎的《漁樵問答歌》。
《唐伯虎點秋香》在道具、制作上用心良苦,劇組花費了很大心思。電影拍攝取景在蘇州、杭州、徐州、上海等地。
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化身華安,跟寧王府中的文狀元對穿腸對對子,大勝而去,而最后針鋒相對的四句詩竟然讓對方穿腸,嘔出幾十兩血,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穿腸”。
由此可見,這部電影的成功,絕對不是無厘頭那么簡單,每個細節做得非常用心。
寒 門
說起唐伯虎,我們首先想到的,無疑就是那個“秋香三笑結良緣”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了。大眾眼前也多會浮現出民間傳說和影視作品中演繹的形象: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浪漫非凡,搖著桃花扇,邁著方步,吟著“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的公子哥,被外界認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三笑點秋香”“家有九美”的公子哥。
但真相不是這樣。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卻一生坎坷,并非影視劇中塑造的那種喜劇角色。唐伯虎于明代成化年間出生于江蘇蘇州的商賈之家。其實,所謂商賈之家,也有點夸張了,他的父親,不過是個普通的蘇州市民,在蘇州皋橋開個小酒館(酒肆)而已。其母丘氏,是當地的“小家碧玉”。這樣的家境雖然不至于過于窘迫,但也算得上是出身寒門了,試問在這樣的境況下,唐伯虎如何能夠如富二代一樣不識愁滋味地風流瀟灑呢?
那么,真實的唐伯虎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江蘇吳縣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畫家、詩人。在繪畫上,他和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子”“明四家”,又經常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一起談詩論詞,所以并稱“吳中四才子”。唐寅的許多詩歌作品,不是憤世嫉俗,就是感傷身世;不是慨嘆自身命運的坎坷,就是宣揚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系。
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二月初四,唐伯虎出生在蘇州,因他出生那年是丙寅年,他的父親便給他起名叫“唐寅”。在家中排行老大,故又稱唐伯虎。按照中國人傳統的排行:伯、仲、叔、季,加上唐寅生肖屬虎,父親就為他的第一個兒子起字“伯虎”。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過目成誦,熟讀四書五經,《詩經》對他影響尤甚。此外他還熟諳《楚辭》《昭明文選》等集部典籍,受到《昭明文選》中六朝文風的影響,其用詞之侈麗閎衍,頗具六朝之風韻。
閑暇時唐伯虎也學畫山水花鳥。當時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常去唐家的酒肆喝酒,見唐伯虎稟賦和才學過人,決定讓唐伯虎與文徵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雖比唐伯虎大三十多歲,但二人卻成了忘年之交。
16歲那年,唐伯虎參加院試,考了個秀才第一名,一時轟動蘇州府。因才華出眾,唐伯虎與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被并稱為“吳中四才子”,也稱“江南四才子”。
19歲那年,唐伯虎娶當地女子徐氏為妻,兩人感情甚洽。
25歲那年,即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唐伯虎家中遭遇變故,在一年之內相繼失去了父、母、妻、妹、子等親人。先是家中頂梁柱,唐伯虎的父親過勞死;隨后,母親因悲傷過度,撒手人寰;接著,唐伯虎的結發妻子徐氏也離世;不久,幼小的兒子夭折;剛出嫁不久的妹妹,也青春早逝。
天才難以把控的往往是命運。短短一年,五位至親相繼離去,這讓人情何以堪!不在悲痛中沉淪,必在悲痛中爆發。在巨大的悲痛面前,好友祝枝山多次勸解他,終于讓他振作起來,閉門苦讀一年。這時他寫了一首詩:
白發
清朝攪明鏡,元首有華然。
愴然百感興,雨泣忽成悲。
憂思固逾度,榮衛豈及哀,
夭壽不疑天,功名須壯時。
涼風中夜發,皓月經天馳。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唐伯虎的忘年交——文林(文徵明之父),他時常提攜唐伯虎,對他有知遇之恩,可以說是唐伯虎的伯樂。
29歲那年,即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伯虎遇到他生命中的貴人文徵明。他和文徵明的關系,雖然不能說“刎頸之交”,但至少也是人生知己了。什么叫“刎頸之交”呢?在《雅舍小品》中,梁實秋這樣談友誼——“友誼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古之所謂‘刎頸交,陳義過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大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交朋友也講究門當戶對,縱不像九品中正那么嚴格,也自然有個界線。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要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地親昵。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1]
在“江南四才子”中,文徵明畫畫不如唐伯虎,書法不如祝枝山,寫詩比不上“吳中詩冠”徐禎卿,然而他卻是這四才子中最受人尊重的一個。文徵明要去參加考試,他勸唐伯虎從悲痛中振作起來,一起去應天府(現南京)參加鄉試。畢竟,16歲那年唐伯虎經歷過院試,已經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在秋天舉行的鄉試了。結局出人意料,唐伯虎考中解元(第一名,被時人稱作“唐解元”),而文徵明卻落榜了。
唐伯虎一時聲譽鵲起,名震江南,“冒東南文士之上”, 他覺得可以告慰地下父母妻子了。
人世間就是這樣,不是你走的路,怎么擠也擠不上去。一根獨木橋,眼看著許多不如自己的人輕松過河,登堂入室。這種酸楚,不是個中人真難體會。
30歲那年,即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一心要“連中三元”的唐伯虎,躊躇滿志地進京參加會試,路遇同去趕考的江陰巨富家的公子徐經,兩人相談甚洽,遂結成莫逆之交。
這位徐經,就是后來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
說到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我一直很好奇:旅游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工作,憑什么游山玩水30年?他從1608年到1639年,耗費了31年時間,游遍大半個中國,最終寫成一部60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代驢友”。為了紀念徐霞客,從2011年起,人們將《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日5月19日,定為中國旅游日。有個問題想必您和我一樣好奇:徐霞客的經濟來源是什么?他憑什么不上班就有錢旅游?一個原因是,他家里本來就有錢。到了徐霞客高祖徐經的時代,徐家在江陰已擁有3萬多畝田地,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家里房產很多,還擁有一座專門的私人圖書館——“萬卷樓”,里面收藏了大批在宋、元兩代兵荒馬亂中幸存下來的珍本古籍。收藏界素有“一頁宋版書等于一兩黃金”的說法。如此說來,“萬卷樓”相當于一個金庫。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一生沒有做官,靠繼承的祖業過了一輩子,日子過得非常瀟灑,經常外出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徐霞客耗盡畢生精力、游覽名山大川(當時旅游不需要購買門票),就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凹矣杏嗉Z,心里不慌?!彼裕煜伎驮谕獬雎糜螘r,身邊還帶著一個叫王二的仆人。另一個原因,是朋友的幫助。徐有勉、徐霞客兩代人都不干活,再有錢的家庭,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徐霞客早年出行,是非常瀟灑的??傻搅撕蟀肷抑兄饾u羞澀。這時候,徐霞客在五湖四海結識的朋友,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對他進行資助。比如,一位叫唐大士的朋友,不僅資助他,還專門寫信給自己的朋友,請他們在沿途幫助徐霞客。
徐霞客行遍千山萬水,行程超過5萬公里,主要靠徒步跋山涉水,交通費用花銷不大。最后一次出游時,曾經來到廣西,廣西參府中軍唐玉屏認識徐霞客后,佩服他頗有幾分古人的浪漫色彩,送了一塊馬牌給他。馬牌是什么呢?原來,明代從開國以來,在全國各地建立了驛站,類似于現代社會的官方招待所,為攜帶馬牌的官員提供公務接待。有了這塊馬牌,徐霞客就能以官員的身份,去驛站蹭吃、蹭喝、蹭睡。就算不用馬牌,還可以“折騎銀于驛,以為舟資”,換得一筆現金。
說完這個小插曲,咱們接著說唐伯虎的好朋友徐經。徐經有多么富呢?說一個細節吧:在京城時,徐經竟然帶著6個書童,招搖過市。一般有錢人家的讀書人,身邊最多只有一兩個書童,徐經一次就帶了6個書童。“世路難行錢作馬”,這富家公子徐經到京城后,以錢財賄賂會試主考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試題。
徐經文才不行,開考前請唐伯虎幫他寫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所以,考場出現了雷同卷。紙終究包不住火,此事不久就被人告發。程敏政被人彈劾泄露試題。
歷史再一次和唐伯虎開了一個大玩笑,沒有等到張榜的那一天,他就被抓進了監獄。唐伯虎在獄中吃了不少苦頭,在給好友文徵明的信中詳述了當時的悲慘境況:“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自貫三木,吏卒如虎,舉頭抱地,涕淚橫集?!?/p>
古代有個名詞,叫“約定門生”。門生就是你在這個考場里考試,主考官選進士勾上你的名字,你因此金榜題名,那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考官就是你的仕途引路人,你就是他的門生。而這種關系要等揭榜后才知道。
每一個金榜題名的才子,都是主考官的門生,所以,明代的主考官是非常吃香的,不像現在的監考老師,考試完拿卷子走人。這種“約定門生”的關系,到了明代后期就變味了,各種潛規則、各種關系都出現。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關系也突破了底線。監考老師對學生的照顧,不僅僅是在考場上,在私下,暗示一些題目,也沒人知道,更有人膽大妄為,直接把題目透露給學生。這樣的話,學生錄取后就是你的“約定門生”,這種關系更加牢靠,畢竟都是綁在一條船上的人。
但這種風險是極大的,考官作弊一旦被發現,會殺頭的。所謂“富貴險中求”,一旦收入大過風險,還是有人愿意冒險。減少這種風險的方法之一,是找一位比較厲害的考生,也就是神童——人家神童不需要像車胤囊螢、孫康映雪或是如孫敬懸梁、蘇秦刺股那樣勤奮讀書,就能五經貫六藝、學富五車;人家神童從小就聞名全國,這樣的話就算他考上了,大家也不會覺得他是靠作弊考上的。人家既然是神童,那么考上,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為什么要冒這么大的風險作弊呢?
這也就是唐伯虎案件的疑點之一。
唐伯虎從小就是一個天才、神童,他過目成誦,可“每夜盡一卷”,數歲即能寫科舉文章。他的目標是連中三元,這也是古代讀書人最高的榮耀。
萬眾追捧,很難不恃才傲物?!睹魇贰愤@樣評價唐伯虎:“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縱酒張揚,人稱孺子狂童。”唐伯虎來到了京城,考完試后信心滿滿對周圍的人說:“今年的狀元必定是我了!”說出這樣的話,實在輕狂。
唐伯虎年少輕狂、不可一世、不諳世事,以解元身份赴京會試,終受到旁人的嫉恨,斷送了青云直上的前程。
這一年的考試非常難,只有兩個人做出來,唐伯虎和徐經。主考官程敏政表示會從這兩個人選出狀元。結果差一點就出來了:第一名是唐寅,第二名是徐經。這本該成為人生的高光時刻,但卻成為唐寅人生中的重大災難。有人認為:這兩個考生的試卷相似,有作弊嫌疑。
沒到紅榜出來,唐伯虎就被帶走了,因為,有人舉報他作弊。
玩 笑
上天給了唐伯虎一身才華,卻給他開了無數的玩笑。《明史·唐寅傳》記載,鄉試解元后,次年赴京會試。不料禍從天降,因科場試題泄露,他受牽連入獄,成了朝廷斗爭的犧牲品。出獄后,他落到了“海內以寅為不齒之士,知與不知,皆指而唾”的地步。
有時相識,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是個麻煩。
唐伯虎、徐經科舉舞弊案之后,徐經對為官大為厭惡,告誡后代“讀書多無用處,不如做一些有用的事”。徐經的孫子徐振之,此人不愛讀書,只喜歡旅游,別號徐霞客。當然,后來查證,徐經此說不可靠。徽州人自古重視文化教育,當地流傳“養子不讀書,不如養頭豬;三代不讀書,就像一窩豬”的說法。徐經告誡子孫不要讀書的說法,缺乏證據。人家徐經案后回鄉,是閉門讀書,并作《賁感集》以明其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經是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舉仕途。哪里有告誡子孫不要讀書的道理。
“唐伯虎、徐經科舉舞弊案”,可謂是明代的一個有名的懸案。這件事最終也沒有查出個所以然。經過一年多的審訊,最終雖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場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擺脫不掉的?;实巯轮?,唐伯虎永不得參加科舉。
唐伯虎雖被釋放出獄,但經過這番折騰已經聲名掃地,科舉仕途已無望。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發配到浙江偏遠之地為小吏。
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禍,而立之年卻“倒立”,莫名其妙的打擊,使唐伯虎心灰意冷。從此,唐伯虎萬念俱灰,開始頻頻出沒于煙花柳巷,整日借酒消愁、放浪形骸。在外人看來,唐伯虎好像風流瀟灑至極,其實不過是強裝歡笑,以大笑化解悲傷,借酒色治療心傷,麻醉自己罷了。
31歲那年,唐伯虎恥于去浙江當小吏,又感到沒有臉面回家,開始游山玩水排遣苦悶,足跡遍布浙、皖、湘、鄂、閩、贛等省。在外游蕩久了,銀子也花光了,雖感“近鄉情更怯”,最后,唐伯虎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回歸故里。
回家后,第二任妻子已棄他而去。唐伯虎又氣又累,大病一場,性情也大變,破罐破摔,放浪形骸,狎妓聚飲,縱酒澆愁,一副“看透世態炎涼”的態勢。唐伯虎(唐解元)再也無法晉升上層階級,成了一介布衣,只好靠賣畫謀生。經濟上的愁苦一直困擾著他。無奈,唐伯虎曾和祝枝山等扮為乞丐,沿街唱蓮花落討錢。錢討來了,就上酒樓喝酒。
唐伯虎的婚姻道路,可謂凄凄慘慘戚戚,比較悲涼孤獨。唐寅的一生中,共娶過三個妻子,即徐氏、何氏,以及后來的沈九娘。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18歲的唐寅迎娶徐廷瑞次女為妻。徐氏文靜秀氣,溫柔體貼,屬于典型的賢妻良母??上У氖?,弘治七年(1494年),徐氏在生產的時候,由于產后過熱,離開了相伴六年的丈夫。
不必相信那些古怪的事情,可人間確有真情,哪怕大家平時都有很多缺點、分歧。正當唐寅“一朝欣得意,聯步上京華”之時,有一個出身豪門的何氏,主動嫁給他,做了他的第二任妻子。然而,唐寅與何氏相處得并不融洽。何氏嫌貧愛富,動不動就叫苦連天。就在唐寅科場出事的消息傳開時,何氏便棄之如敝履。
唐寅的第三任妻子就是沈氏,人稱沈九娘。沈九娘雖然曾淪落風塵,但嫁入唐家之后,一直恪守婦道,對唐寅體貼入微,還為唐寅生下一個女兒。然而沈九娘和徐氏一樣,先于唐寅一步,告別了人世。
唐寅的三個妻子,一個棄他而去,兩個英年早逝。不論是寄情風月,還是借酒澆愁,都藏不住他內心的苦楚。在婚姻的道路上,唐寅一直是孤獨的。
造 就
明弘治十二年的會試泄題一案,斷送了唐伯虎的仕途,卻造就了一個詩畫書三絕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在《與文徵明書》中寫道:“……亦將隱括舊聞,總疏百氏;敘述十經,翱翔蘊奧,以成一家之言?!?/p>
泄題案后,唐伯虎也從千尺高臺跌落下來,遭受無盡的歧視和侮辱?!睹魇贰ぬ埔鷤鳌酚涊d,他妻子嫌貧愛富,與之反目離婚;傭人側目,動輒頂撞,使他在精神上備受打擊,心情十分低落。
人生最難得到的是“自知之明”。回到蘇州后的唐伯虎,經歷了妻離子散的家庭變故,絕意仕進,靠賣文鬻畫為生。
唐伯虎在世俗世界里令人唏噓,但在藝術世界里,用一筆一畫勾勒出了生命的底色。有個成語叫“志大才疏”,諷刺那些志向很大、可惜才能不夠的人。唐伯虎則剛好反過來,他是“才大志疏”,聰明有才,卻不敢再有什么胸懷和志向。他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畫畫、喝酒、賞花。
沈九娘的出現,使這個浪蕩子改變了游戲人生的態度。民間傳言,唐伯虎除了風流倜儻外,還花天酒地,但這一說法,有點偏離史實。在電影和小說里唐伯虎“妻妾成群,家有九美”。這可能是根據夫人名叫“沈九娘”而來。事實是,唐伯虎婚姻一生坎坷,只娶過三個妻子。
36歲那年,即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唐伯虎續娶患難中的紅顏知己沈九娘為妻。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而桃花塢給了他一條大河,讓他可以游向大海。他和九娘在蘇州閶門外的桃花塢,買了一片廢棄的莊園,建了幾間茅屋。唐伯虎給各間茅屋分別命名為“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因他一生酷愛桃花,給別墅起名“桃花庵”(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自號“桃花庵主”,并作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為唐伯虎詩詞中最著名的一首。
桃花庵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廣為人知的《桃花庵歌》,唐伯虎雖然在詩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現出一副安貧樂道的曠達胸懷和一種詩酒逍遙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終還是將時間看做了衡量人類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結局也仍然不免要歸結到虛無,歸結到一個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紅樓夢》中黛玉的《葬花詞》——“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受了《桃花庵歌》的影響。
此說是否有理,姑且不論。《紅樓夢》中多次提到唐伯虎,倒是事實,如第五回,寫賈寶玉進了秦可卿的臥室,在夢入太虛幻境之前,看到懸在壁上的畫,就是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圖”。更明顯、更有趣的例子是第二十六回,寶玉給薛蟠拜壽,說到寫字畫畫,有這么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薛蟠笑道:“你提畫兒,我才想起來了:昨兒我看見人家一本春宮兒,畫得很好,上頭還有許多的字。我也沒細看,只看落的款,原來是什么‘庚黃的。真好得了不得!”寶玉聽說,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畫也都見過些,那里有個‘庚黃?”想了半天,不覺笑將起來,命人取過筆來,在手心里寫了兩個字,又問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黃么?”眾人都看時,原來是“唐寅”兩個字。這段文字寫得生動精彩,由不學無術的薛蟠演示出來,就更引人發笑。
想真正理解《桃花庵歌》這首詩,需要結合唐伯虎的個人經歷和背景才好。畢竟,在中國世俗社會中,唐伯虎這個名字稱得上家喻戶曉。
唐伯虎自稱“桃花庵主”,詩酒逍遙,避退其中。唐伯虎抱著“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的態度,潛心治學,隱居桃花塢??此茷t灑的《桃花庵歌》里,隱藏了多少凄涼和無奈,只有唐寅自己知道。唐伯虎就住在這間桃花庵里,祝允明后來為唐伯虎寫的墓志銘中,曾記載他這期間的生活,說他整日飲酒作畫,醉了就睡,有朋友來了就共飲,別人走了也不管。誠如一位詩人所言:“閉上眼睛,你會看得更加清楚?!毕肫鹆耸返俜摇せ艚穑@位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躺在輪椅上想象浩渺宇宙、探索鴻蒙太空。他說:“我要感謝上帝,如果我不是殘疾人,酒吧、舞廳就會留下我的腳步。我殘疾,少了許多社會繁雜事務,可以集中時間思考問題。”
《桃花庵歌》中的“五陵”,原指漢朝的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座皇陵。這里指高官權貴等埋葬的地方。
《桃花庵歌》的大意是說:桃花塢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了很多桃樹,又摘了桃花去換酒錢。(桃花仙)酒醒時就在桃花前面坐,酒醉時還是來桃花下睡眠。半醉半醒一天又一天,花落又花開一年又一年。寧愿老死在花酒間,也不愿向那些高官權貴彎腰。駕車騎馬是權貴們的樂趣,喝酒種花是隱士的機緣。如果要把富貴的人和隱士相比,那是一個在平地一個在天上(沒法比)。如果把愛桃花愛喝酒的(桃花仙)與權貴相比,權貴多么繁忙勞碌我多清閑啊。世上人嘲笑我瘋瘋癲癲,我鄙視他們看不懂其中的道理。沒見五陵那些名人的墓,生前風光,死了既沒有桃花也沒有美酒,被鋤做農田。
才人乎?仙人乎?
明時乎?晉時乎?
才人仙人。大抵,還是閑人。
明時晉時。大抵,不是我時。但愿我是誤入桃源的漁人,沿著思想的溪流,踏著輕快的節拍,逢著你的桃花塢,進入你的桃花庵。與你,灑脫不羈的桃花仙人,共種桃樹,共摘桃花,共換酒錢。一醉方休!
你是否想起了李白,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狂人;那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醉人;那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孤人。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爆F在的問題是,我們還能不能從自然美中感受到快樂?《富春山居圖》為什么最好?物我兩忘啊?,F在大家都這么忙,手機已經“綁架”了我們所有的時間,哪里還能物我兩忘?
如果把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概括為“唐伯虎現象”,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和“袁枚現象”作一個對比。李圣華在《光明日報》撰文說,“著名的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先生在《清詩史》中提出‘袁枚現象一詞,認為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詩人,在整個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袁枚為什么會成為一種文學現象?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不得不從袁枚本人的個性特征出發來加以解析。關于袁枚的個性,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有極精到的概括,總之一言為‘不耐。他不耐學書,字寫得很糟;不耐作詞,嫌必依譜而填;不耐學滿語,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庶吉士散館,以習滿文不合格放任知縣;不耐仕宦。袁枚這也不耐,那也不耐,那么他究竟耐什么?簡而言之,他耐的是才子風流。袁枚身上有著濃厚的才子氣,其風流才子的品性和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為詩,酷愛酒壇詩社。二是喜歡美食,著為《隨園食單》?!峨S園食單》屬于袁枚‘性靈的一部分,記載了大量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明代大才子唐寅未作食單,獨好看花,《桃花庵歌》吟唱‘桃花庵里桃花仙。這樣看來,袁枚的才子氣與唐寅確有不同。三是風流放任,尚名士風流。自魏晉以來,風流放任成為一種名士風度。清代中葉不乏追隨魏晉名士風度的士人,袁枚、吳敬梓皆其著者。對于古代的才子來說,佳話也是其身份的標志。江淹、解縉都有夢見五色筆的故事。袁枚的佳話很多,清代詞人、文學家蔣敦復還專門編撰《隨園軼事》一冊載記才子風流。如《芭蕉露》載袁枚在山中植芭蕉三十株,‘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香生肺腑,涼沁心脾,自謂胸膈間有飄飄欲仙意。其弟香亭羨之,袁枚收錄甘露,走使馳送,信札中說:‘愿即吸之,將來一同白日飛升。此事足可入‘世說。又如《窺常熟織機女受窘》載袁枚游常熟虞山,偶行至小村落,‘忽聞機聲軋軋,自茅屋中出,隔窗窺之:一女郎年可十六七,豐神裊娜,正在翻梭織素,手腕輕靈,行所無事。先生愛其貌而又服其技也,凝眸不轉,佇立多時。鄉人見其狀,怒其輕薄也,群起而攻之,大為所窘。袁枚自忘身在人世,‘獨倚云機看織紗,結果被鄉人拉到現實中來,受到‘輕懲。與好‘食一樣,好‘色也是才子氣的一種外現。對于‘色,他自有說法?!墩f好色》載:‘或問先生:色可好乎?曰:可好?;蛘埰湔f,先生曰:惜玉憐香而不動心者,圣也;惜玉憐香而心動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獸也。人非圣人,安有見色而不動心者?其所以知惜玉而憐香者,人之異于禽獸也。世之講理學者,動轍以好色為戒,則講理學者豈即能為圣人耶?偽飾而作欺人語,殆自媲于禽獸耳!諸如此類言論,確可令一些講理學者驚呼為‘異端了。蓋袁枚風流自任,尚自然人性,不喜理學拘束,這也是孔子所說‘道不遠人之意。四是搜奇志異,作狂怪語。
“袁枚的才子生活,清代詩人黃仲則總結得很好,《呈袁簡齋太史》云:‘一代才豪仰大賢,天公位置卻天然。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暫借玉堂留姓氏,便依勾漏作神仙。由來名士如名將,誰似汾陽福命全?
“談過袁枚的才子氣,也就不難理解他的才子詩了。很多時候,袁枚賦詩靠的是才氣聰明?!肚才d》二十四首就有這樣一首絕句:‘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意思是只要去尋詩,肯定就有好詩。什么是好詩呢?他給出的答案就是‘靈犀一點是吾師?!`犀一點是他的一招鮮。當時很多詩人仿效袁枚,于是就有了性靈派。
“袁枚欲做專業的詩人,理想近于明詩第一大家高啟,含毫伸牘,‘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于形勢之途者絕異。做專業詩人是一種很高的人生理想,蘊含著不同流俗的價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為清詩史上獨具個性的一代大家?!盵2]
讀《桃花庵歌》這首詩,滿眼滿腹都是桃花,燦若云霞。不僅有“芳草鮮美”,還有“落英繽紛”。多美的圖畫!畫里醉臥一個神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換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何等逍遙,何等快活!這花與酒,早已不是單純的花與酒,早已成為仙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ㄅc酒、花與人,早已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儼然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蝶。那個曾經幻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學子唐寅不見了,那個曾經醉生夢死于煙花柳巷的風流才子也不見了。在經歷了人生的悲與歡的洗禮之后,痛也痛過,樂也樂過?,F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悠然自得、不問世事的隱士唐寅。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不錯,明代的那些人,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奔波勞碌,屈己下人,何如像神仙般徜徉于花酒叢中,落得清閑快活?“車塵馬足”只是富者趣味,“酒盞花枝”才與貧者結緣。富貴者雖然可以擁有高官厚祿、良田美宅,雖然可以妻妾成群、呼奴使婢,可以雕梁畫棟、錦衣玉食,可以呼風喚雨、只手遮天,卻不得不繃緊神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貧者,雖說沒有那么豐厚的物質條件,卻能夠逃出樊籠,從而,多了幾分逸趣、幾分閑情、幾分真實、幾分輕松快樂。天壤之別,換作你,是否也“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雖云“一在平地一在天”,但卻“他得驅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忒瘋癲”?
唐伯虎,究竟是個醉鬼,還是個清醒者?也許,他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正如名中醫開方子,好的方子要有神,像寫文章一樣。有神,就是不平淡,總有一種藥和另外一種藥互相沖擊,產生激情碰撞,求平衡?;叵胩撇⒊蔀榇蟛抛又暗目鞓吠晟?,也許可以對今天的家庭教育大有啟發。以我這樣的“60后”來說,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鄉村,童年生活雖然貧困,卻非常值得回味。整個童年,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似乎都在捉蟋蟀、偷鳥蛋、游泳、看星空、割草、網魚、摘果子、撿鴨蛋……父親和母親都忙于下地干農活,那個時候村里又沒有幼兒園,我和小伙伴成天在外游蕩。至于學習,父親母親很少過問,他們認為學習是“我和老師的事”。許多“60后”都有過類似的童年經歷,此后,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成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在城市有了穩定的工作,吃上了商品糧,不再說“下地”,而是理直氣壯地說“上班”。我們在城市扎根,戀愛,結婚、生子、養育。有孩子以后,我們會發現,自己孩子的童年有太多封閉乃至束縛。作為一定意義上的成功者,我們會懷疑孩子這樣的成長是否真的有意義。我們這一代人,雖然物質生活貧瘠,但是至少擁有快樂的童年。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快樂的童年,下一代人以后會變成怎樣?
有時候,我走在這個“長于斯”的城市里,觀察周遭的人與物,想找到些許我曾熟悉的東西,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一切如此陌生。不得不說,時代變了。很難想象,今天的年輕人會這樣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王者榮耀(一款電子游戲的名字)除外。難道,仰望星空的“快樂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嗎?榮華富貴是什么?“車塵馬足”而已!“我笑別人看不穿”,昔日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王侯將相,如今身歸何處?一朝身死,連他們的墳塋都保不??!此所謂“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在明代生活的唐寅,似乎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你看得穿,看得清,但你卻逃不過!寧王的造反,就是命運和他開的一個不小的玩笑(這個事情來龍去脈,接下來的文字會交代)。
看來,“桃花仙人”,不過是一個美妙而安逸的夢。
現實是無情的,紛紛擊碎了他的夢。于是,他依舊陷入苦悶。
“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他還是關注現實的。
不僅他逃不過,很多人都逃不過。
是的,我們必須承認,無奈地承認:既然已經“托身”為人,就注定會湮沒在滾滾紅塵。不管你是“仙人”還是“才人”,不管你是在明代還是晉代。
沒人主動當隱士,唐伯虎也是??僧敩F實生活帶來的都是痛苦與煩惱,那么何不做一個隱士,避開那些無謂的功名利祿?《桃花庵歌》表現的就是唐伯虎拋卻功名、追求歸隱、不愿與世俗妥協樂于閑逸的生活態度。這或者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同時這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唐伯虎自比桃花仙,坐鎮桃花塢,住進桃花庵,種起桃樹,賺起桃花錢。喝酒、賞花、賣花、買酒,復喝酒、賞花、賣花、買酒,重復幾遍,就是他的一天。這也許是他心中所愿。
你要拿那些富貴人的生活與他作比,富貴需要勞碌,需要操心,而他沒什么可操心的,唯花與酒罷了。你笑他窮小子裝酷,他已經看穿了。人固有一死,誰死后還能有繼續富貴的生活呢?都一樣,是一抔土。唐伯虎說出了世間的事實,富貴如云煙,人人死而平等。
45歲那年,即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唐伯虎被明宗室寧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發現身陷寧王的政治陰謀之中。文徵明勸他趕緊離開,否則會有殺身之禍,因為寧王正在圖謀不軌。唐伯虎佯裝瘋癲,寧王的手下前來饋贈衣食用具,唐伯虎竟然裸體盤膝而坐,口出穢言,譏呵使者,不堪入目。寧王大失所望道:“孰謂唐生賢?直一狂生耳。”遂放其還鄉。唐伯虎脫身回歸故里。后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轉而信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居士”。
唐伯虎徹底斷了功名之心,作詩自責,說大丈夫雖不名,也應慨當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樣子,遂自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從此之后,“人生待我如戲,我亦游戲人生”,他以賣畫為生,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曾在雨雪天扮作乞兒,鼓節唱蓮花落,得錢則沽酒去寺中痛飲,并大呼:“此樂惜不令太白知之?”
唐伯虎荒誕不經、任性恣情、放浪形骸,卻無法排遣內心郁積的無限痛楚。
唐伯虎以文名天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瘋癲也好,癡狂也罷,花間獨坐自飲自斟,自有風流。
隱 居
少年時代的唐伯虎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后來,他學起了莊子,隱居于桃花庵。
唐伯虎家藏《成玄英疏莊子》一書。莊子說:“唯至人能游于世而不避,順人而不失己”,他決定做至人,不再做俗人。可惜,他的神仙生活,只維持了短短七年。明武宗正德7年(公元1512年),沈九娘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晚年的唐伯虎寡出,經常坐在臨街的小樓中,求畫者只需攜酒造訪即可。有詩曰:“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逼渖畹木狡瓤梢娨话?。
《六如居士外集》是這樣描寫唐伯虎的:“唐子畏居桃花庵,軒前庭半畝,多種牡丹?;ㄩ_時,邀文徵仲、祝枝山賦詩,浮白其下,彌朝浹夕。有時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細拾,盛以錦囊葬于藥欄東畔,作落花詩送之?!?/p>
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唐伯虎于貧困交攻之中赍志而歿,享年54歲。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留下一首絕筆詩后,唐伯虎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身后相當蕭條,死后歸葬于橫塘的宗族墓地,還是靠了好友祝枝山的相助。唐伯虎為世人留下了大批書畫詩文,與唐伯虎有關的地名,在今天蘇州地圖上還能找到不少,如桃花塢大街、桃花塢橋弄、唐寅墳巷等。
通過以上的交代,我們來分析一下。唐伯虎遭冤獄仕途失意后,鐘情于山水,特別是桃花,他經常高聲朗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泄心頭之怨氣。這應該是他終身隱居桃花塢的主要原因。
唐伯虎自題的《云山煙樹圖》中云:“云山煙樹藹蒼茫,漁唱菱歌互短長。燈火一村雞犬靜,越來西北近橫塘?!?/p>
可以這么說,唐伯虎與古代所有的士人一樣,對“學而優則仕”有著一種欲迎還拒的矛盾心理,雖然情感上難以接受,理智上卻又不得不附就繩墨。文人的自戀和自憐總是與社會環境的擠壓分不開的,當明代中晚期社會沒有個人思想的余地時,士人們只有躲進心靈的世界梳理自己的羽毛,特別是對于像唐伯虎這樣有思想的士人來說,他們大多不得意于當時,一旦被黜,即百無一用,很難以平常心面世,索性浪蕩江湖,以消極對抗,醇酒婦人也就是他們必然的選擇。
事實上,明代中晚期的文人并不具備飄逸生活的客觀條件,所以,他們追求快樂,卻又懼怕快樂,風流既是他們的權利,又不是他們的權利。只有當他們仕途無望時,他們才會放浪江湖,把“醇酒婦人”當作一種自我放逐的手段,醉生夢死的背后乃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縱觀唐伯虎一生的經歷,從科場蒙冤、妻離子散,到誤入寧藩、晚景凄涼,與民間所謂的“風流才子”形象實在有著巨大的距離。
唐伯虎生活的年代正值明代中后期,其時王權松散,江南地區經濟發達,為市民文化的勃興提供了適宜的溫床。
自古以來,文人士大夫都喜歡以“風流”自命,除了家里的妻妾外,外面最好還有幾個紅粉佳人、紅粉知己。古代的稗官野史里,對文人士大夫官僚這種“風流”事跡最感興趣,稱其為“韻事”。古代的士大夫和文人似乎都有一個風流夢,除了家里的那一個外,最好還有一到多個紅粉知己可以吟風弄月、紅袖添香。這種事在社會上及道德上其實并不光榮,但一想這種事只不過是一種風流韻事,于是,很容易就原諒了自己。
秋 香
本是悲催男,經過民間傳說及小說杜撰,唐伯虎竟成了風流倜儻、放蕩不羈、“妻妾成群,家有九美”的瀟灑男。很離譜。
為什么唐伯虎成了“風流才子”的代言人?“風流才子”的說法,開始是在明代的小說《耳談》里出現,這里面的故事情節跟我們所看的《唐伯虎點秋香》一樣,只是男主人是陳姓公子,到了明代末年,小說家馮夢龍寫了《唐解元一笑姻緣》 ,“一笑”就變成了“三笑”,情節也越變越復雜。大約是因為,人們覺得“一笑”不過癮,于是從“一笑”發展到“三笑”,后又出現了王百谷的《三笑緣》彈詞、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雜劇。
隔了幾百年,真相已經不重要了,而“謠言”更適合流行。到了清朝末年,人們又從唐伯虎曾娶沈九娘為繼室一事,編創出彈詞及戲曲唱本《九美圖》,開始流傳出唐伯虎“娶9個貌美如花的老婆、妻妾成群”的荒誕說法。
唐伯虎“妻妾成群”的傳說,很可能因其續娶的夫人名叫沈九娘,加之唐伯虎的仕女畫登峰造極,以及唐伯虎平日里放浪不羈的舉止,后世的無聊小道文人把“九娘”附會成“九個美嬌娘”,還杜撰出了一個《九美圖》,這樣,唐伯虎在小說中就有了九個妻子,并且在傳來編去中演繹出了“三笑點秋香”的故事。
秋香,歷史上確有其人,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只不過,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后來轉業從良。事實上,秋香比唐伯虎大20歲。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是杜撰的,真正點秋香的人,是同為蘇州才子的陳元超。
唐伯虎一生潦倒,靠賣畫和朋友接濟生活,快樂的時光并不多。他放聲大笑不過是在疏解心中塊壘。
唐伯虎民間形象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因為唐伯虎身上的確不乏“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里醉千場”的詩酒癲狂的豪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下層民眾對一種卸下包袱、適性任情的詩意化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這才是真實的唐伯虎,一個被誤傳的悲情才子。
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唐伯虎也是一個喜劇味十足的風流才子。但事實上,唐伯虎卻是一個擁有各種辛酸故事的悲劇人物。
關于唐伯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名的由來,有人認為,唐伯虎出于對自己才華的狂傲自負,確實刻過一枚“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但也有學者考證認為,唐伯虎從未自刻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圖章,存世之印是別人偽造的。
后世學者普遍認為,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是名副其實的,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藝術造詣高超,唐伯虎才氣橫溢是真的,他完全稱得上“江南第一才子”的美譽。若說“風流”二字,也只是說唐伯虎文風飄逸,為人灑脫,落拓不拘,舉止有放浪之行,僅此而已,實際情況并不是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等“風流艷名”。
唐伯虎有一篇《伯虎自贊》,如是說:“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沒了我。”我們不妨把它看做是民間唐伯虎與現實唐伯虎之間的靈與肉的對話。另附幾首他的詩詞,供大家品賞:
世歌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嘆世之一
富貴榮華莫強求,強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腳處須伸腳,得縮頭時且縮頭。
地宅方圓人不在,兒孫長大我難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憂煎不用愁。
嘆世之二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后頭。
言懷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下眠。
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
些須做得功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一個孩子在他的讀詩感想中這樣說:讀好詩,就像是迎來一股清涼的風,吹進了我心,驅逐了我心里的煩躁……
孩子的話,在我心里引起共鳴。
在這炎炎的夏日,一任清風吹在臉上,空氣中有唐伯虎詩的氣息,令人神往,令人心怡氣爽。
參考文獻:
[1] 梁實秋.雅舍小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76.
[2] 李圣華.一代才豪袁枚[N].光明日報:20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