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英
兒童必須加強誦讀,以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提高母語和人文素養,這似乎已經是教育界甚至社會各界的共識。而誦讀,是一種深入的閱讀,是孩子在記憶、感悟和理解遇到困難時,最能拓展他們的能力的一種方式。孩子們可以借助誦讀的內容學著成長,可以借助誦讀的方式提升能力。
一、尋找最合適兒童誦讀的文本,讓誦讀循序漸進
既然是兒童誦讀,那么孩子誦讀的材料一定要和兒童生活、兒童趣味密切相關的,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最初的誦讀,一定要是“純兒童”的誦讀。正如薛瑞萍老師說的,秋天的事不要在春天去做。所以必須是從兒童容易親近的兒歌、童謠開始,讓兒童逐漸親近經典。
教育孩子不應該以讓他們比別人更優秀為目的,而應該是讓每一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所以,兒童的誦讀應該是以“兒童自身”為本位的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享受母語,享受閱讀的喜悅,享受生命的成長。為孩子選擇適合的讀本,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開展誦讀,這需要老師的一雙慧眼。
二、取得家長的認同和配合,讓誦讀成為親子共讀
孩子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直接取決于是什么樣的人在幫助他們,教師的工作肩負著幫助孩子成為閱讀者的責任,教師在閱讀上不僅是—位協助者,也是—位參與者。
為了更系統地開展誦讀,我在誦讀的時間上做如下安排:首先,由老師每周一早晨把本周的誦讀內容全部帶著學生讀準確、讀流利。而后的每天我會在早晨花大約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誦讀當天的內容。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誦讀也是這樣。但家長畢竟不同于老師,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靠著我們自身的教育優勢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在我班開展“日有所誦”之初,我一定會給家長寫信,讓家長了解誦讀對孩子的作用,并且告知他們如何配合我的工作。隨著誦讀的深入,我會在不同的階段給予家長更多的指導和鼓勵。我會在《致家長的一封信》中寫到“讀書是一種好習慣,可很多家長卻連每天堅持坐下來看半小時書都做不到,所以我們要體諒孩子學習是艱辛的,可一旦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的方法,一切步入正軌,對于您的家庭、對于教師,都是一件幸事。
在誦讀過程中,孩子得到的并只是積累一首詩歌、一篇文章這么簡單的東西。還有更多更好的,如:注意力的訓練、心靈的體驗、語言的表達、概括、邏輯思維等更深層的東西,而這些,才是對孩子一輩子的發展極其有利的東西。
三、持之以恒地進行誦讀,讓還在在誦讀中成長
學校8:10早讀,我一般7:40就到,到校后先進教室和學生一塊早讀。學生知道我的習慣,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師一起早讀。這樣無形之中早讀就多出了20分鐘。我從不占用語文課的時間來專門誦讀,因為我覺得誦讀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程,它應該如春風化雨般的慢慢滲透,而不應該變成孩子們沉重的負擔。就這樣每天半小時,點點滴滴,日積月累,這樣既不加重學生負擔,也不至于使學生感到枯燥。
誦讀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教給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這樣教學生記誦的:第一步,每周一,我先領著同學們把本周要誦讀的內容全讀個三五遍,讓學生讀正確,讀通順。第二步,每天早晨利用十分鐘左右領著學生進行誦讀,我邊讀還邊“演”,并鼓勵學生也學著比劃動作,就這樣一邊讀、一邊演地誦讀個七八遍,學生基本上都背了七/\成熟,回家后就無需花很長時間記誦了。第三步,每周六和周日,我會布置家長在家中檢查孩子本周的所誦內容,如果屬于能記誦而因為偷懶而沒背熟的,就讓他抄寫下來。當然,對于不同資質的學生,要求也會有所不同。
誦讀一定要持之以恒,學生習慣成自然了就不會覺得是額外的負擔,他們不但會在誦讀中受到這些優美詩文的熏陶,還能訓練他們的記憶力,
時間在師生的誦讀中過去,轉眼這個班也帶了一年多了,在這一年中,班里先后有十三位同學的文章在《少先隊員》《第二課堂》《中小學生電腦報》等報刊雜志上刊登,其中還有幾篇是學生的詩歌作品呢。例如:朱睿同學的為飽受戰火的敘利亞兒童寫的一首《和我們—樣享受春天》,吳綺雯寫的詩歌《春雨》等。我知道誦讀帶來的可不僅僅是這些看得到的東西,還有更多的是內化到他們生命中的東西,而那些,需要用時間來見證,孩子們的成長還在繼續,學習還在繼續,誦讀還會繼續……
我相信,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讀出詩文的美妙,讀出成長的喜悅。這是對孩子的呵護,也是對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