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合
摘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物理知識大多抽象難懂,但先通過實驗演示再去理解物理知識就容易的多了。隨著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也需要不斷創新。通過研讀滬科版物理教材,發現教材中的一些實驗設計在改進后,更便于實際操作,本文就對這些實驗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創新;滑輪實質;質量;狀態
探究一: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
定滑輪和動滑輪實質是初中物理的難點,我在講授中,先以學生的原有認知為基礎,巧妙的設計器材,通過“減法”和“加法”一步一步的問題引領,使學生輕松的認識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具體做法如下:實驗器材:自制定、動滑輪的實質演示器一套(主要包括:一字型框架、十字型框架、米字型框架、兩端帶掛鉤的扁長方形框架、扇形泡沫)、支架、繩子、重物。
演示1:用“減法”演示定滑輪實質
1、教師出示自制定滑輪(米字型框架并填充泡沫),組裝完畢并拉動繩子,使重物上升。
提出問題:定滑輪的實質是什么?學生觀察并思考。
2、教師把泡沫去掉后。提出問題:泡沫去掉后它能提升重物嗎?教師演示:拉動繩子,重物上升不是很順暢。學生思考并觀察。
3、教師依次把十字型框架和一字型框架與長方形框架組裝。
4、提出問題:現在它還能再提升重物嗎?教師依次演示十字型框架和一字型框架提升重物,學生思考并觀察。
5、教師利用一字型框架提升重物,邊來回拉動繩子邊提出問題:這個杠桿支點在哪里?
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思考它們的關系呢?學生觀察并思考。
6、教師總結:我通過給定滑輪“瘦身”,發現它實質上是一個等臂杠桿,其支點就在滑輪的軸上。
演示2:用“加法”演示動滑輪實質
1、教師演示:把一字型框架和扁長方形框架組裝后,向上拉動繩子。
提出問題:在重物上升時,杠桿的支點在哪里?重物能否連續上升嗎?
學生觀察并思考。
2、教師提出問題:如何使杠桿連續上升呢?
教師演示:把十字型框架和扁長方形框架組裝后,向上拉動繩子。
學生觀察重物是否連續上升?上升是否順暢?
3、教師提出問題:如何使重物上升的更順暢呢?
學生思考,教師依次把米字型框架和填入泡沫后的滑輪與扁長方形框架組裝后,拉動繩子,提升重物。
4、教師利用最后一步,給出動滑輪的定義后,提出問題:動滑輪的支點在哪里?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思考它們的關系?
學生觀察并思考。
5、教師總結:我們通過給杠桿“增肥”發現了,動滑輪實質上是一個省力杠桿,其支點就在滑輪右端與繩子的切點處。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發現,通過觀察和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定滑輪的定義,但對定滑輪是一個杠桿很難理解。我的做法是:給定滑輪一步一步的“瘦身”,從而發現它是一個杠桿,通過找杠桿的支點和力臂,從而發現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
學生有了對定滑輪是個杠桿的認識,就容易猜想到動滑輪也可能是一個杠桿,但是很難找到動滑輪的支點。我的做法是:通過演示圖3-a先找到杠桿的支點,然后就以能否連續上升和上升是否順暢進行問題引導,給杠桿一步一步的“增肥”。最終使同學們發現:動滑輪的實質也是一個杠桿,通過對支點和力臂的判斷,得出動滑輪是一個省力杠桿。
探究二:證明“質量與物體的狀態無關”
在探究“質量與物體的狀態是否有關”的實驗中,滬科版教材中采用了冰的熔化和凝固,那么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能夠證明這個問題呢?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創新,想出了以下兩個方法。
方法1:碘錘加熱冷卻法
實驗器材:碘錘、酒精燈、電子秤(0.1g)
實驗步驟:①用電子秤測碘錘的總質量為m1;②用酒精燈給碘錘加熱,使固態碘變成液態和氣態,即有紫色的液態和氣態碘出現為止。③把碘錘放到電子秤的同一位置,測量其質量為m2;④等待幾分鐘直至紫色的碘消失,碘由液態和氣態變成固態,然后讀其質量為m3;⑤觀察到m1=m2=m3
實驗結論:質量與物體的狀態無關
方法2:天平蠟燭熔化法
實驗器材:自制天平(兩端帶激光筆)、大試管、粉紅色蠟燭粉末、酒精燈、槽碼(帶托盤)
實驗步驟:①安裝調試器材,打開橫梁兩端的激光筆。調節天平兩端的平衡螺母,觀察橫梁或激光筆的亮點,直至天平平衡。②增減粉紅色蠟燭粉末的質量,直至天平再次平衡。③用酒精燈給粉紅色蠟燭粉末加熱大約1分鐘,同時觀察橫梁是否轉動或亮點是否移動。實驗現象:發現蠟燭顏色由粉紅到大紅,狀態由固態到液態,但橫梁和亮點位置不動。④等待大約5分鐘,發現蠟燭由液態到固態,但橫梁和亮點位置仍然不動。
實驗結論:質量與物體的狀態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