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教師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認識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所設計的方案,所上的課,所搞的活動追求一時的熱鬧。
一、學生都參與,效果不理想
案例一:某老師教學《贈汪倫》是這樣上的:一、,讀一讀詩歌。二、請學生看課文情境的投影。三、選擇學習:1.分組表演各種贈別的情境;2.喜歡畫畫的同學作一幅贈別的畫;3.喜歡音樂的同學到電腦中點擊適合表現贈別的樂曲,并配樂朗誦。四、再讀兩首贈別的詩。五、學生總結收獲,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反思:誠然,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提倡與其他課程的整合,開展跨領域學習”。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終究是姓“語”,這個案例,課堂上的確是熱熱鬧鬧,但我們不解的是,學完這樣的一堂課,關于語文的知識、能力的收獲又會有多少?我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活動的。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本末倒置,效果當然也就很糟糕。
同樣是詩歌教學,下面這個綜合實踐活動案例更會有效。
矯正案例:在學習了《望天門山》后,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李白詩歌誦讀”。
第一階段:明確方向,尋找伙伴(時間:一節課)
第二階段:搜集資料,形成書面成果(時間:約一周)
第三階段:讓李白之韻永久回蕩在心中(時間:約一周)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李白的古詩中最喜歡的一首或幾首配樂朗誦,啟發可加入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組織李白詩詞朗誦會。
第四階段:成果匯報。1.匯報展示,收集資;2.交流擴展,共同品味;3.游戲激趣,名句激情;4.推薦名詩名句;5.活動結束,拓展延伸
這樣的“李白詩歌閱讀”綜合實踐活動,老師整合了包括語文課程在內的各種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嘗試和開拓,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選材好。 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學生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選取古詩作為閱讀對象,在學生心中培植起中華文化的根。
2.著力實。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誦讀、背誦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獲。
3.思考深。通過游戲,辨析、吟誦、調動學生頭腦中貯存的知識積累,激活學生思維。
二、安排很隨意,學生很倉促
案例一:在剛剛上完《窮人》一文后,一位老師根據學生的意愿,在學生沒有充分做好相關準備的情況下開了“表演我能行”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續編故事并把課文包括續編后的情節經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
反思:提出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是保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質量的前提。上述案例,都是由于老師缺乏整體規劃和充分準備,大大影響了 影響了學習效果。
矯正案例: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主題是“親情與友情”, 編者設計了一次“感悟父母的愛”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這樣去設計這次活動。
時間:一周半;主要活動:過程準備、家庭活動、全班交流、真情敘述。
學習步驟:做一做——說一說——寫一寫
經過:一、做一做:為父母做一些事,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寫作、照片、攝影等);二、說一說:全班交流“我捕捉的父母精彩瞬間”。三、寫一寫:將自己捕捉到的父母精彩瞬間用飽含深情的語言生動的描述下來。考慮到三年級的水平,老師給出了三個主題:《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我給父母端荼》、《寫給我未來孩子的話》。
本案例把學生由教材世界引領到了自己的現實生活,走近了自己最親近的人,讓孩子做了充分的準備,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學生讀的文章多了,生活中也有了體驗,理解課文必定更深入。這樣,口語交際時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寫作時 有內容可寫。
三、活動太自主,結果不靠譜
案例一:(此案例來自《小學語文教師》)一位老師開展“廣告詞設計大賽”的活動,先簡單組織學生課前收集的廣告詞及廣告詞的注意事項,之后就讓學生為某產品設計廣告詞。學生設計后先在小組進行交流,再在大組中進行比較,然后評出全班一、二、三等獎。評價時學生各抒己見,相持不下,且愈演愈烈,最后老師見勢不妙才提出以表決的形式勉強評出等次,草草收場……活動結束后,一些學生還憤憤不平地進行爭論,而爭論的問題不在于如何設計廣告詞,而是在于評價結果的是否公平。
反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是語文新課標的要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是強調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實踐中,我們老師往往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略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上面這個案例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由于老師的指導不到位所帶來的后果何其嚴重:不但學生對設計廣告詞的認識仍停留在很淺的層面上,語文能力不可能得到預期發展,而且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會受到傷害。
同樣是設計廣告詞,下面的這個教學設計就有所不同。
矯正案例:《走進廣告詞》
1.做游戲識廣告:通過“讓你猜猜我是誰”(根據廣告詞猜出廣告所指產品),“千呼萬喚始出來”(根據商品圖片猜廣告詞),“心有靈犀一點通”(現場表演競猜廣告商品)三個活動讓學生感性認識廣告詞。
2.廣告詞大搜索:學生們根據廣告傳播的主要渠道進行了分工,分頭去收集廣告詞。全班分成四個大組:網絡組、影視組、報刊組、街頭組。時間為一周。
3.欣賞廣告:學生通過“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賞一賞”等形式展示小組探究性學習的合作成果。
4.設計廣告詞。最后還舉辦了一次廣告詞設計成果展。
以上案例突顯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活動設計循序漸進,活動形式、活動內容都充分預設,也尊重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切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合作完成。
我們不要只把活動當作一種形式,只考慮活動本身,更多地要事先預設好活動的求得的效果,在此指導下去思考活動的方案。因此在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之前,教師要花更多時間進行前期準備。在進行活動時,教師要跟蹤指導,保駕護航,使之順利進行,活動過后要有匯報、交流,評價、總結,不要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空洞”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