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民
部編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也就是主題單元結構和文體組織單元結構雙線結構,既能突出人文性又兼顧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部編教材的特點之二是守正創新,三位一體。守正就是保留了許多經典的篇目,如朱自清的《背影》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等名家名篇,還有人教版一度刪除的經典課文又回歸了,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白居易的《賣炭翁》等篇目,充分體現了經典篇目的持久生命力。創新是增加了許多經過沉淀之后的新篇章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等篇目。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在當前這種體制下,哪種文體的課文都不能輕視。
部編教材的主編溫儒敏教授說: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為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僅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提前部署,問題導引,利用假期,閱讀整本名著——《平凡的世界》
先讓學生在校觀看紀錄片《路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了解路遙不平凡的一生。并現身說法,自己在學生時代怎樣熬夜看這部書,還和學生交流了自己的讀后感——《苦難鑄就堅強的靈魂》。布置學生分專題寫讀書筆記:人物點評,你最欣賞書中的哪個人,他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結合自身經歷和人物品質對接。情節賞析,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什么?你覺得哪些寫法值得你學習?開學后舉行了讀書筆記交流課,分享了對本書的看法。
二、巧用課后題,拓展閱讀
八上《蘇州園林 》課后題: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被認為“是一個南北名園的綜合”讀一讀《紅樓夢》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寫樓臺軒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樹木的內容,看看大觀園有哪些特點,與課文所寫的蘇州園林有什么異同。我利用這個課后題,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讀《紅樓夢》的十七回,了解“胸中有丘壑”了解古代園林藝術取法自然的特點,了解園林是做官之后歸隱的精神家園。有的同學說,原來紅樓夢不是光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啊。
三、用好教材做范例,指導學生寫作
還是葉圣陶的《蘇州園林》葉圣陶老師是寫文章的高手,他曾這樣說:我希望大家在練習讀與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連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的哪一句有關系,某段從前面哪一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全部辯一辯,想一想,這就是所謂自覺地注意思路開展的具體辦法。
文中幾個段落都有這樣的特點:總分結構,用比較、舉例子還有描寫突出特點,議論再次點題。于是我歸納出: 舉例更具體、描寫顯特點、議論妙點睛、分總結構清。就用課文中的段落當范文,重點學習其中的“講究片段內部的起承轉合”。可以寫建筑物還可以寫人、寫事,寫作時要注意——要有總括句,要能舉范例,要會去描寫,要進行對比,要有點睛句。學生寫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還有一篇經典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我從三個方面入手向朱自清學習寫作:一條線索貫穿全文(背影)聚焦細節刻畫背影,深化文章主題。比如,學生選取爸爸的眉頭、媽媽的白發、奶奶的嘆息、老師的目光等作為線索和細節刻畫。
以上都可以先從片段入手,再整理成篇。用好教材這個范例,讓學生的寫作有章可循,循序漸進。
四、引入熱點,作為材料訓練寫作
開學第一周我們備課組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傳唱的古詩《苔》作為材料寫作文,先讓學生觀看這首歌曲的演唱,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讓學生理解這首小詩表達的主題詞是“積極”“樂觀”“自信”,讓學生知道,生命中有些東西是不可以選擇的,比如天生的資質……但也有能夠選擇的,比如對待生命的態度……不同的選擇使生命呈現了不同的風貌、品格。
以上是我在用部編教材的幾點做法,總之,用好這套部編教材就要仔細研究教材,領會編者的意圖,還要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生閱讀的廣度,增加學生閱讀的深度,保持學生閱讀的溫度,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