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孩子一生要經歷的三種教育,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有好的家庭教育,就有好的親子關系,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親子關系,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初接觸和連續時間最長的社會關系,直接影響到人的價值觀、興趣等人格特征的養成,是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是促進孩子成長的支柱。親子關系作為一種情感方面的因素,雖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認知結構本身,無法直接決定孩子的學生成績,但它對孩子的學習動機、態度、情緒、性格等可以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好的親子關系本身就是好的親子教育,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該如何正確有效的構建和諧親子關系呢?有效的溝通是一種不錯的途徑。溝通,泛指人際交往過程中使雙方關系相通連,疏通彼此的意見。在溝通過程中,受到雙方文化背景、專業知識、價值取向不同等諸多因素影響,所獲得體會理解的信息往往有所不同,導致在溝通中產生諸多障礙。中國人為人比較含蓄,多數時候并不會直接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直白的表述出來,而是使用曖昧的溝通方式,說話講究聽音,從而造成了溝通障礙,最終導致溝通無效。
在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中,“指責抱怨”、“嘮叨”是常見的、錯誤的、無效的溝通方式。家長經常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指責抱怨。“誰讓你玩游戲了?作業寫完了就去看看書,沒事兒就知道玩游戲。”家長的本意是你不應該看電視、你應該去學習和看書,家長會用這種指責抱怨強迫孩子們按照他思維中的“應該”去做。這種聽話不代表孩子同意父母的想法與做法,這僅僅是一種屈服。但是有壓迫就有反抗,而且還會以更強大的力量進行反抗,這是非常可怕的。也許孩子們不在當著家長的面看電視了,但是他會找各種各樣的機會看電視,偷著看,去別人家看,甚至去網吧看,這樣的指責抱怨不僅沒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還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后患。
嘮叨也是家長常用的一個方法,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不嘮叨他就不去做,一定得多嘮叨幾句,我嘮叨我自己也知道,但我是為了他好啊,這要不是我的孩子我能說他嗎?他要是向某某的孩子那么聽話,我也不至于嘮叨他。”很多家長嘮叨的初衷都是——我為你好,這是一個殺傷力非常大的詞語。當你給的與孩子的要求不一致時,孩子雖然不想要,但面對如此真誠的家長,聽到父母傷心的說“我是為你好啊,我是你媽媽啊,不是你媽我能管你嗎,我不會害你的”孩子會因為這樣的話感到無措,感到糾結,聽從家長的就要違背自己的內心,想要拒絕又不希望家長為自己傷心。一般情況下,當人面對這種情況時都會選擇逃避,最嚴重的逃避就是逃避這個世界,有些孩子面對家長過高的期望又達不到時甚至會因此選擇輕生。
因此,想要實現有效溝通,是需要一定技巧的,特別是與孩子的溝通中,重要的不光是父母說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有效溝通多數被稱為一致型溝通,需要既關注自己的感受,也關注他人的感受,同時還能照顧當下的情境。
下面將以一個常見的案例進行分析,分別解讀大多數家長常見的做法和“一致型溝通”所采用的做法。
案例:上初中的孩子在學校打架了,母親在跟老師溝通后,又給對方的家長道了歉,看望被打傷的孩子后,疲憊的回到了家中,開始和自己的孩子溝通。
很多家長面對這一情景時,首先會在與孩子談話之初,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媽媽知道這件事挺難受的”,“媽媽聽說你打架了,挺傷心的”。這樣做是正確的,但很多家長表達的自我感受是“傷心”、“難過”等負面能量。其實絕大多數母親心中更在意的是孩子,是在擔心孩子,怕孩子在打架的過程中受傷,但家長們往往傳遞給孩子的只是一個自己很難受的負能量,沒能將自己的關心傳遞給孩子,未能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支持。
其次,有些家長在談話中,會不斷的詢問“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是不是憤怒了”、“你是不是……”這樣看似很用心,但實際卻沒有產生希冀的效果,因為這樣的問題本質是在判斷孩子,給孩子下定義,這是孩子們天然所反感的地方。
同時,家長問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本質是在讓孩子找理由。找理由是向外看的,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形成了這樣的思維模式,遇到問題就會向外找理由,不會反思自我,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如果孩子面對家長的詢問,又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就只能通過撒謊來應付家長。家長詢問事件的過程是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但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習慣,這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拒絕找理由,不說話,很多家長還會開始指責、嘮叨,甚至會謾罵孩子,在嘮叨的過程中,家長會把孩子以前犯下的錯誤拿出來再說一遍,這就變成家長的情緒宣泄,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會讓親子關系產生裂痕。
若采取一致型的溝通,在這種孩子面對困惑的情境中,家長可以在情境允許的情況下,在考慮到孩子尊嚴、心理的前提下,將自己的焦慮和擔心直接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關愛,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處理辦法,具體的方法如下。
第一,客觀描述當前的事實。如“今天我被老師叫到了學校,因為你把別人打傷了,我挨了老師一頓訓說。”
第二,說出自己的感受,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我很生氣,你怎么可以打架呢?當然我也很擔心,你如果受傷了怎么辦?”
第三,探索孩子的需求,找到他這么做的需求在哪里,做了這個滿足了什么,這是尋找現象背后的本質。如“聽老師說,是因為對方當著很多人罵你,你才打的他,兒子你想過嗎?他罵你是傷害到你什么了?”(等待回應)“兒子你長大了,你為了維護尊嚴而做出了努力!”
通過這樣一致型的溝通,母親走進了孩子的內心,做到了真正的共情,同時幫助了孩子認清錯誤、找到處理類似事件的好辦法、樹立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使親子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事實上,孩子是否聽你的話取決于孩子和你之間的關系。父母,只有愛是不夠的,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如果你的愛沒有恰當地表達就是問題,收到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親子關系中的大多數問題在于不平等、少溝通和家長作風。
因此,保持和諧的親子關系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基礎.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密切、平等和建設性的親子關系。我們以孩子們能感受到的方式給予孩子們愛。當一個孩子感受到愛時,他就學會了愛自己和他人。小學階段是親子相處的黃金時間,孩子各方面發展的可塑性強,家長應該珍惜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光,用科學的教育方式陪孩子共同走過健康、快樂的小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