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


自1991年建立對話關系以來,中國和東盟在各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構建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中國和東盟只有密切合作,才能保持經濟增長,推動社會發展,走出經濟低迷。
疫情下的中國—東盟關系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不僅將永久性地重塑未來世界格局,而且會對中國—東盟雙邊關系產生深遠影響。疫情下,中國和東盟并肩作戰,穩定經濟,保障人民福祉,共同發揮了國際合作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逆勢上揚。2020年第一季度,東盟首次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將雙邊戰略伙伴關系提升到了新高度。
2021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30年來,中國—東盟關系已成為東盟與對話伙伴關系中最具活力、最深刻的關系。它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和東盟的自身發展,還為創建以東盟為中心的前沿區域治理范式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后疫情時代,中國將繼續把東盟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同時將東盟列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
加強合作:疫情中的寶貴經驗
回顧中國—東盟關系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可能會發現,這是一個由危機驅動的雙邊合作。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臨最為棘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各國應急能力的重大考驗,而中國和東盟通過了這一重大考驗,取得了遠遠超過西方國家的非凡成就。因此,疫情不僅沒有阻礙東亞合作的向前推進,反而使包括中國和東盟在內的東亞國家更加致力于區域合作,直面共同的問題和挑戰。
當今世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區域問題容易演化為全球問題,全球問題也會轉變為區域問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免受危機的影響,或者獨自應對所有挑戰,因此要用全局視角、長遠眼光看待現狀。中國和東盟團結一致,共抗疫情,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只有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加強合作:緩解經濟低迷的靈丹妙藥
早些時候,疫情在旅游、航空運輸、酒店、餐飲、零售等一些服務業領域沖擊了東南亞經濟,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連接北美經濟圈、歐盟經濟圈和南亞經濟圈的產業鏈、供應鏈和貿易鏈被打亂。在外資加速逃離和失業率飆升的背景下,金融市場劇烈波動,迫使大批企業破產。世界主要信用評級機構紛紛降低對東盟經濟增長的預期。但另一方面,東南亞在抗擊疫情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此前,他們承諾要在抗疫方面超越其他國家。與印度和巴西這兩個主要的新興經濟體不同,東盟的經濟將逐漸復蘇、重回發展軌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2020世界經濟展望》中提到,到2021年,東盟國家的GDP預計增長6.2%,超過經濟復蘇中的歐美國家。
中國不僅是較早控制疫情、開始復工復產的國家之一,也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當前形勢下,眾多東盟企業紛紛向中國市場尋求機遇,以期推動經濟復蘇。回顧過去30年,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日益密切:從2003年開始談判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到2010年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再到2019年全面實施升級版自貿協定,雙邊貿易大幅增長,貿易額從1991年的80億美元躍升到2020年的6846億美元。于2013年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已逐步成為推動東盟外商投資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由此可見,中國和東盟利益相關,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個融合發展、相互依存的共同體。盡管疫情給雙方帶來了挑戰,但雙邊商業交往仍勢頭強勁,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貨物流動暢通無阻、產業結構互補以及政策的協調。基于此,雙邊貿易不斷擴大。在后疫情時代,中國與東盟要進一步擴大合作的積極外溢效應,提升雙邊合作水平,還要共同推動區域經濟復蘇,實現社會繁榮。
后疫情時代合作路在何方?
非傳統安全領域。安全共同體是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保障。自東南亞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不是傳統的安全威脅,而是更復雜、隱蔽、潛在的威脅,包括以自然災害、貧窮、腐敗、公共衛生安全、販毒以及跨國跨界犯罪為主的非傳統安全問題。近年來,東盟國家與中國在加強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后疫情時代,加強公共衛生安全合作,完善區域治理,將成為中國—東盟非傳統安全合作新的增長點。
當前,第二輪疫情來勢迅猛,病毒突變再次對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經濟復蘇構成嚴重威脅和挑戰。因此,加強疫情防控,加快疫苗研發和生產,是各國面臨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終決定能否戰勝疫情的關鍵。
后疫情時代,中國應優先考慮東盟國家的需求,積極與東盟國家開展疫苗研發合作,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幫助東盟戰勝疫情。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中國—東盟公共衛生安全合作管理體制,實行輪值主席國制度,重大問題表決決定。最后,盡快啟動中國—東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網,組織實施中國—東盟公共衛生行政人員培訓班等項目,協助東盟國家加強能力建設。
數字經濟。疫情暴發以來,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中國和東盟國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數字經濟對增強區域發展韌性的重要性。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無疑將成為各國政府圍繞新一輪科技產業制高點、培育新經濟動力的重要出發點,必將是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價值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了經濟全球化下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脆弱性,產業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從價值鏈角度看,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是以中間產品為特征、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價值鏈貿易,是全球價值鏈和區域生產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在中國與東盟的進出口貿易結構中,中間產品貿易占60%以上,這些產品大多來源于跨國公司區域生產網絡中的公司內部貿易。后疫情時代,如果跨國公司將全球價值鏈和區域生產網絡全部轉移到本國,勢必對以跨國公司價值鏈貿易為主的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產生影響。
技術創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重塑世界經濟和競爭格局,國家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的競爭。在RCEP成員國中,以北京、東京、上海、首爾、新加坡、香港、悉尼、深圳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城市的技術創新占全球的10.2%,已躋身全球創新戰略的前沿,直接推動了全球高技術創新的發展。與此同時,成都、武漢、曼谷和吉隆坡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影響力也在迅速提升。毫無疑問,技術創新已成為中國—東盟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新內容和新引擎,是建設中國—東盟創新共同體、推進RCEP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技術創新有利于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增強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作者系成都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