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景潤 蔡歡慈
本文就東城中學校本課程展開探索與思考,通過本校實際案例,以學科融合作為出發點,開發校本教材,初步探索校本綜合實踐課程的改革,開展基于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運用多學科專業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一、分科教學與學科融合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課程設置主要以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化學等分科課程進行教育教學。分科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其思維的發展。
為此,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提倡學校開發開展綜合性課程,主張教學要打破學科壁壘。學科融合的思想與時代的要求是合拍的。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開發與開展自然學科的融合課程迫在眉睫。
二、校本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
(一)開發流程
我校響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號召,由學校統籌規劃,調動全校教師的積極性,構建學科融合的教研小組,同時開展教師培訓和學習,大力支持并推進基于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工作,并借助第二課堂的平臺,保障全校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開展。
(二)開發理念
我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作為設計理念,把綜合實踐的教育元素和各科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構建了多種綜合型課程,在多個學科知識點融合的同時,加入實踐性學習、社會調查等元素,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學習模式,在指導教師的參與和引導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圍繞一個小課題進行問題的提問、討論和學習,引導其運用多學科知識,探索與解決問題。
(三)課程開發
1.基于科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STEAM教育
目前,我校已成立了創客實驗室和機器人工作室,建立了中學生人才創新素質培養模式,建構契合本校實際的STEM教育課程體系,培訓專職或半專職的STEM教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為教育目標。
2.基于學科融合的人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
我校開發了基于學科融合的人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真正落實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校內開展人文社會文化的學習,同時組織學生研學旅行,建立校外研學基地。借助研學旅行的平臺,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和綜合實踐課程結合起來,促進校外教育與學校課程體系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自然、認識社會,提高綜合素養。
3.基于學科融合的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
基于化學和生物學的知識融合,我校教研小組研發校本綜合實踐活動“DIY化妝品”,包括了三個小課題:“市場調研與發現”“校內DIY實驗與產品制作”“校外科研基地觀摩與學習”。在市場調研過程中,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有關現象,并提出問題,利用校內搭建的實驗平臺,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實驗,解決問題,并且通過觀摩校外的科研基地,使問題得到升華。
三、基于學科融合開發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一)生活發現助推學科融合
本校研發的綜合實踐活動,既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走入社會進行市場調研,又設計動手的小實驗增加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做到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但獨立的學科知識已經無法滿足解決復雜問題的需求,此時學生需要運用到多學科的知識。然而,獨立體系的學校課程限制了學生對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借助學科融合打破學科間的分界線,使學生能夠運用多學科知識,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二)學科融合邁向深度學習
在學科融合的學習背景下,學生要同時掌握多學科知識,由淺層知識的學習邁向學科知識的深度學習,不僅要消化各個學科的知識,還需要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系,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打破學科間的界限。
(三)深度學習支撐動手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倚重PBL的小組合作模式,學生之間的分享交流為學生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間,促進其自主學習,提升其學習效率。同時,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為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實現的條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其不怕失敗的動手實踐精神。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