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恩
“探究與分享”欄目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重要一個環節,對培育初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有重要價值。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要講科學、要注意策略,要注意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實施過程,有效增強初中生的政治認同感,從而達到培育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目的。
一、把握科學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培育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時,要把握科學性的原則。
運用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一是選取要服務于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要服務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生成觀點,要服務于學生情感的體驗強化,從而夯實學生政治認知、豐富政治情感;二是欄目應優化整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情、不同時政背景優化整合欄目主題、素材、問題,從而讓政治認知過程不脫離學生實際;三是欄目問題要有針對性和時代性,設問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設計極具探究性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推動生活“探究與分享”欄目,一是內引外延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內容,拓展欄目的時空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二是創新“探究與分享”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結合所知所會在社會生活中觀察政治現象,探索現象成因,研究解決辦法;三是緊扣新時代的時代特征,不斷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的親和力,理解新時代是現在進行時也是將來完成時,對政治認同的“探究與分享”將伴隨學生成長。
二、教學實施過程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運用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培育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體驗性,激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內在需求。教師應根據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為落實的需求,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實施教學。
1.課前任務要提前布置和投入
“探究與分享”欄目有別于“運用你的經驗”“閱讀感悟”等其它欄目,它需要學生在課前先觀察、先探尋、先研究,在觀察、探尋和研究過程中思考政治現象,有初步的政治認知。因此,為避免學生流于形式,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布置“探究與分享”欄目的課前任務并進行指引,任務應符合學生的能力范疇,選取學生能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的探究任務。
2.課堂實施要分享和把準意圖
分享是“探究與分享”欄目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因為在課前任務布置中,每位學生或每組同學觀察、探尋和研究的方式、內容和結果都會有所不同,只有在分享中學生才會通過比對反思自己觀察、探尋和研究方式、內容和結果,從而從多角度去理解政治現象,改進或加強政治認知。另外,教師應把握教材中涉及政治認同的“探究與分享”欄目在單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務,準確把握欄目問題設計意圖,切實把“探究與分享”欄目的運用結果與教材的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和幫助學生深化政治認識和獲得政治情感。
3.課后拓展要內化和延伸
“探究與分享”是一個內引外延的欄目,它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作用不應只停留在課前和課中,更重要價值在課后拓展的內化和延伸。學生應在習得的政治認知和產生的政治情感基礎上,不斷對政治現象深入探究,初步堅定政治信念,最終付諸正確的政治行為。
三、教學實例
筆者從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培育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進行個別舉例,分別從強化政治認知、豐富政治情感、堅定政治信念和付諸政治行為四個角度簡單列舉。
1.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強化政治認知的例子
政治認知是一個學生對政治現象認識和了解的過程,其形成的過程是依托在學生對已有經驗或知識,經過“探究與分享”學會客觀理性對待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形成新的政治認知。
講述《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民主的足音”的“探究與分享”欄目“結合學過的憲法知識,說說為什么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需憲法保障。”欄目用三段話陳述了憲法與民主的關系、我國憲法對我國民主建設的意義以及我國憲法的修正對我國民主建設的作用。可見,該“探究與分享”欄目的三段話層層遞進,將學生對法治對民主的認知不斷強化。另外,該欄目需結合學生八年級學過的憲法知識,對憲法等相關認知有了重溫和更新。這樣有利于將“社會主義民主進程”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便于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原有政治認知和新的政治認知的關聯,從而促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提升。
2.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豐富政治情感的例子
《心理學大辭典》指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樣,政治情感的認同是基于政治認知的基礎上經過親身體驗產生或豐富的。因此,要善于運動“探究與分享”欄目中的情感體驗環節,讓學生“體驗—產生情感—認識—情感共鳴—導向行為”。
講述《參與民主生活》的“增強民主意識”的“探究與分享”欄目“社會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謠言,對此,人們有不同的態度和觀點。”欄目提出了四種面對謠言的態度和觀點,讓學生去選擇。顯然,這四種態度正是學生個人或身邊常見的態度和觀點,學生在這種欄目中有親身經歷,有話可說、有話可議、有話可辯,從真實情感上反對謠言。另外,該欄目進一步提出“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形式的謠言,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樣,有利于讓學生逐步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堅定自己的立場,進一步引導學生要增強民主意識,豐富學生的政治情感。
3.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堅定政治信念的例子
本文的政治信念是學生對我國黨和政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政治信念的形成與鑒定離不開政治認知的強化和政治情感的穩定。
講述《凝聚價值追求》的“高揚民族精神”的“探究與分享”欄目“中華民族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們對當代中國具有怎樣的精神價值?”欄目列舉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十多個中華民族精神,每一個精神的背后是一段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的奮斗歷史。學生通過對每一個精神背后歷史的了解,將跳出自己所在的時空,感受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感受中華民族精神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感受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做出的不懈努力。另外,對民族精神當下價值問題的探索,幫助學生樹立勇于面對國家未來發展機遇和挑戰的信心,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從而堅定政治信念。
4.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付諸政治行為的例子
學生的政治行為是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的外化,當政治認知越強、政治情感越豐富、政治信念越堅定,其政治行為將更積極、更自主。但學生的政治行為的付諸會受學生年齡、經歷和社會變化所制約。因此,教師在運用“探究與分享”欄目需從實際出發,不能不切實際。
講述《與世界深度互動》的“中國影響”的“探究與分享”欄目“每年春節,代表中國元素的‘中國紅都會扮靚國外的許多城市。”該欄目“怎樣看待越來越多的國家慶祝中國春節和國際舞臺上還感受到哪些中國文化的影響”兩個問題雖都未涉及學生行為的落實,但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自覺擔負起做中國文化傳播者的信念,從而將這一信念成為付諸今后社會生活的行為。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重視“探究與分享”欄目運用的策略將有效增強初中生的政治認同感,從而達到培育初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目的。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