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婉婧 言語 黎朕武 周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安化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全國著名茶鄉以及重點林區,近年來茶旅文化融合問題日漸凸顯。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安化茶旅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剖析其形成原因,構建基于精準扶貧的安化茶旅融合優化路徑,以茶促旅,以旅興茶,茶旅交融推進全域經濟發展,打造安化茶旅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安化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安化縣政府財政網最新數據顯示,安化縣2020年第一產業較上半年同比增長4.6%,安化第二產業較上半年同比增長4.3%,然而第三產業較上半年同比增長僅2.4%,相對于第一,二產業增長要緩慢。第三產業對調節生產關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全面實現小康具有重要意義。茶旅產業作為安化縣第三產業發展核心支柱,其發展動力不足是安化縣第三產業發展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安化縣需要更好地利用優勢資源,促進精準扶貧,將茶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交融,“量體裁衣”,才能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本文針對安化茶旅產業結構問題分析,找出優化解決路徑,最終完成地方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兩者相互升級融合,以期為脫貧攻堅、農民增收、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
一、基于精準扶貧的安化茶旅融合現狀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旅游發展的先行國家,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成為人們休閑放松的方式之一,為當前茶文化對鄉村特色旅游業帶來新的契機。
湖南省安化縣占地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是集山區、庫區,也是革命老區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試點縣,是益陽市精準扶貧的主戰場,同時也是全國著名茶鄉以及重點林區。安化古稱梅山,位于北緯30°,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中游具有優質的產茶環境。安化黑茶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具備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藝體系和嚴格的品類評級標準。黑茶作為中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近年來,安化縣精心制定“精準扶貧、產業先行”的戰略,利用黑茶、中藥材、旅游等各特色產業融合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黑茶生產作為益陽市和安化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標桿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安化縣早在2013年就實現了茶產業稅收過億,成為湖南省首個因茶產業稅收的“億元縣”。到2020年,安化黑茶產業綜合產值達230億元,公共品牌價值達640億元,已發展成為安化縣的優勢產業和核心產業。為脫貧攻堅、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茶旅融合跨界發展已經全面啟動。古茶市、茶亭、茶碑、風雨廊橋等茶文化遺存和文物的普查工作,白沙溪茶廠、安化茶廠、永錫橋等茶文化遺跡得到有效保護和修繕。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充分融入茶文化元素,中國黑茶博物館、盛世茶都黑茶大市場、云上茶旅文化園等重點項目全面建成,安化黑茶特色小鎮、茶鄉花海生態體驗園、云臺山等重大茶旅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但是當前茶旅產業缺乏完善的布局和規劃,茶旅產品服務同質化嚴重,茶旅品牌建設營銷力度較小,茶旅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日漸凸顯。
(一)茶旅產品同質化嚴重
1.“茶+旅游”模式雷同
目前我們國家大多數的鄉村旅游景點集中在偏遠的郊區以及村落當中,而在旅游發展的過程當中,項目單一,產品相似。安化縣也就同其他地區一樣,以茶文化為旅游核心的傳統觀光式參觀為主,旅游浸入式體驗感不強,大體采用“參觀黑茶文化館、參觀黑茶茶園、采茶、品嘗黑茶、觀看黑茶加工工藝、吃農家飯、買安化特產”的休閑娛樂模式,沒有充分調動游客的游玩積極性。安化縣茶旅產業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游客能游玩的景點數量較少,安化縣城附近只有云臺山一處較為系統的黑茶旅游經典,且開發尚未完全。當地居民提供的鄉村體驗大相徑庭,對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不夠,特色旅游產品開發不夠,安化歷史文化資源很豐富,但未能做到進一步提煉、提亮,在短時間內形成大眾印象,實現精準傳播。與當地文化結合的欠缺進而也導致游客體驗感和參與感較低,從而進一步影響游客對當地旅游項目的需求,發展現狀離真正實現帶領安化人民獲得高收入、形成成熟產業體系的目標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
2.茶產品銷售模式類似
絕大多數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購買當地特色產品或者紀念品,這也是承載自己旅游記憶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安化縣當地特色產品的門店經營模式、商品種類、促銷方式、活動類型都差不多。同時安化縣以茶為主要產品的特產銷售模式與其他地區也十分相似,高品質茶葉進行華麗的包裝價格太高,平價茶葉質量卻又參差不齊,過多的“雷坑”成為了外地游客購買的門檻,在銷售宣傳中,部分企業過分夸大飲茶的藥理功效,以此為噱頭吸引消費者,嚴重影響了產品的銷售推廣,這也成為了平價茶自產自銷的悲慘結果。
3.旅游開發模式單一
我們國家鄉村的旅游項目數不勝數,但是在本質上看來,這些項目千篇一律。目前安化縣大多數的鄉村旅游景點集中在偏遠的郊區以及村落當中,在旅游發展的過程當中,安化旅游項目單一,產品相似,安化政府對于旅游市場的管理機制準入條件不夠明確,宏觀調控力度不夠大,制度和政策不夠完善,以上的問題都比較突出。安化黑茶作為一個地理性的標志產品,旅游開發者為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并沒有對安化景點進行深度的剖析,循規蹈矩地盲目跟從當時旅游開發模式而相互借鑒,使得在旅游市場中缺乏創新開發能力,引起了市場中的惡性競爭,旅游產業開發模式難以得到優化和改善,導致旅游產業同質化嚴重,缺乏以茶文化為內核的旅游開發,而不是單單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沒能充分發揮安化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做到以文化促進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帶動茶文化的傳播,大大降低了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滿足感和新鮮感,從而使安化旅游行業難以實現茶旅產業的相互融合來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茶旅品牌營銷力度不足
1.茶旅品牌建設與營銷不完善
品牌建設與營銷不夠完善。以安化縣城為例,縣城中心沒有對于安化黑茶的過多宣傳,只有一小塊有關黑茶產品購買的集中區域,游客在體驗茶旅過程中無法直觀全面體會到當地特有的黑茶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中國黑茶博物館距安化縣城10多公里,對于黑茶等相關內容介紹較為全面,但是周邊的配套產業十分稀少,僅有的一排產品相似度極高的特產店無法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但是打造茶旅品牌的系統化建設,包括茶旅一體化宣傳,當地旅游服務,特色文化氛圍等品牌軟實力還有待加強。在實際開展品牌建設與營銷的過程中,安化企業對茶品牌建設和營銷的定位工作不夠突出,這樣就使得企業品牌核心競爭力較弱,不夠博得客戶對茶旅文化融合模式的眼球。安化企業戰略管理人才的缺乏同樣會導致茶品牌建設和營銷缺乏戰略決策錯誤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