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在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為什么國內大學不推行單人宿舍”,這個問題獲得1.8萬個關注,2100多萬次瀏覽。
問這個問題也不奇怪。
根據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更是高達48.9平方米。
按照住慣了的房子,四人住一起,那么,至少也要120平方米。
可實際上,大學能提供的房子,遠遠沒有那么大。
還有人舉例說自己在國外留學時,也是單人宿舍。
那么,中國大學為什么不能提供單人間宿舍呢?
其實,關注高校發展的人會發現,現在大學的住宿條件已經改善了許多。
1950年代后,受到蘇聯集體宿舍觀念影響,大多數高校建的都是“筒子樓”。
整個樓層只有一間公用的廁所兼水房,高峰時經常出現幾十個人搶廁所的難忘景象。
每間宿舍平均不到十平方米,卻住了6—8個人,睡的是上下鋪,不大的空間擺幾張公用書桌,就再也沒有多余的空間。
這種環境里,顯然沒有任何隱私可談,睡覺時,一人打呼,全體失眠,甚至連學習時,還得輪著使用為數不多的書桌。
炎熱的夏天里,宿舍別說空調,連臺電扇都沒有。
這種規劃的初衷,是為了確保高校能有一個主要的區域將師生匯聚在校園內,既方便管理,也最大限度保證大學生基本的住宿條件。
隨著時代發展,筒子樓式的集體宿舍逐漸暴露出采光不足、廁所及水房等設施老化及不夠用的問題。
但客觀上說,這種筒子樓在當時確實解決了教學區域和生活區域集中化管理的需求,也保證了高校集中化管理的原則。
隨著90年代的大學擴招,中國高校伴隨著新一輪的教育投資,紛紛開始建設全新的學生公寓,現在的大學宿舍基本都是配有衛生間和洗漱設施的四人間公寓。
大學生宿舍不僅再沒有過去無數人搶廁所的窘境,有些條件優越的宿舍甚至還安裝了空調。
每個學生不再是上下鋪,改為了上鋪是床、下鋪是寫字臺的新型結構,有效保證了學生的獨立學習空間。
這說的還是本科生的住宿條件,等進入到研究生階段后,為了保證學習環境,大部分大學都已是兩人間的公寓。
可以說,中國的大學生宿舍已經從曾經的多人混居變成了有獨立衛生設施的四人間,住宿條件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
目前,中國大學的住宿費大多為1000-1500元/年,哪怕和十年前相比,漲幅也微乎其微。
有三個維度對比。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
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19109元,到2020年漲了將近七成。
另一個可供對比的維度,是城市里租房的價格。
十年間,中國的房價上漲最為明顯,許多城市的房價已經從數千元每平方米漲到數萬元每平方米,房租也一直水漲船高。
比如,2011年在上海市區內普通兩居室平均租金為2800元/月,三居室平均租金為3800元/月。
十年后,即便是位于上海外環的松江兩居室,平均租金也已漲到了超過6000元/月,一年就是7萬多元的租金。
再拿國外高校單人宿舍來比較下看看。
首先要知道,歐美發達國家采取的是精英教育,除了少部分能拿全額獎學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讀大學都需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
我們就光看下住宿費吧。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Evoat Cira Centre South單人間每月1119美元起;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Pointeon Rio單人間每月868美元起;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單人間每月475美元起。
英國大學的住宿費是按周計算,每周能高達一兩百英鎊。
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是1000-2000元。
注意,是每周。
這些錢如果換成在中國,不知道有多少普通大學生能住得起。
而且這些費用只是住宿費,還沒算上昂貴的學費。
也難怪,很多歐美大學生畢業了很多年,仍然在還大學時候的貸款。
對比下來,中國的大學每年1000多元的住宿費,還享受國家水電補貼,無論是與歐美國家還是國內城市實際的房租價格相比,實在是良心價。
便宜驚人的住宿費,其實是國家巨額的投入。
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3萬億元,其中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為13999億元,較2019年增加了535億元,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26.41%。
這筆巨額投入中,有的能看見,有的則看不見。
比如,每個大學生都有的伙食補貼。
這些補貼很多人說沒看見,那是因為全“吃”到肚子里了。
不管是中央部委所屬高校還是地方性高校,只要是全日制普通本、??茖W生,都有專門的糧油副食品價格補貼,發放人數是按照各高校在校生數為基準核定的。
比如,北京市規定,市屬普通大專院校的發放標準為每生每月60元,市屬師范院校為每生每月100元,市屬農業院校為每生每月116元。
其他城市里給大學生的伙食補貼數額不一,但是相差不大。
很明顯,面對物價上漲,這樣的補貼遠遠不夠,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還會根據物價水平,另外再單獨給高校一筆專門的伙食補助。
因為有了伙食補貼,幾乎所有高校的菜價都遠低于市場價。
在云南中醫藥大學,食堂里的青筍炒肉片2.5元、青花炒肉2.5元、炒杏鮑菇2元……十元錢基本能讓學生一天吃飽。
國內的高校也大多將肉菜價格控制在3—5元,為的就是讓學生吃飽吃好。
針對家境困難的學生,高校也會有專門的補貼措施,確保每個貧困生都能吃飽飯。
比如,中國農業大學的貧困生占學生總數的30%,遠高于其他高校,學校在摸底調查后,對每位貧困生提供每月150―300元的補助。
沒錢交學費上不起大學的事情,現在也不可能出現。
早在1999年,國家就開辟了專門的“綠色通道”,相繼推出了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等多種無息貸款的方式,就是為了確保每個大學生只要考上大學就能順利就讀。
2015年,國家又將貸款最長期限從14年延長至20年,還本寬限期從2年延長至3年,學生在讀期間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補貼。
不僅如此,國家和各地方政府每年還會按在校生人數給予高校大量的資金投入,除了部分科研經費,大部分都投入到實驗室、圖書館以及學生活動中心等建設項目。
說到底,每一位中國大學生都是國家用“真金白銀”換來的。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的希望。
但哪怕是有巨額投入,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并不高。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人口中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
對比14億的人口基數來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5%,有超過八成的中國人沒能進入大學,遠低于許多發達國家。
就這么點大學生數量,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大學畢業生還廣泛集中在一線城市。
因為有些媒體對大學生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租房困難等情況的過分渲染,給人造成“大學生已經爛大街”的錯覺。
有人也許會說,既然大學的數量這么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又那么少,索性多建幾所大學或者多招收點大學生不就可以了么?
可實際情況哪有那么容易。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說明人才培養的不易。
建設一所代表國家最高教育水平的大學,遠不是多蓋幾座房子那么簡單。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研任務,承擔著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必須穩定地輸送合格的人才進入社會。
建設一所大學配套的師資、科研設施、教學規劃體系都需要長期論證和籌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高等教育的建設除了有相應的財力支持,更需要有配套的基礎性教育作保障。
2020年,全國義務階段教育在校生1.56億人,專任教師1029.49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2%。
義務階段教育總投入為24295億元,在全國教育總投資里占比45.21%。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國家首先確保的是義務階段教育,保障的是大多數人能受到基礎性教育的權利。
穩定義務階段的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再將高等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教育,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
所以,中國當前亟需解決的是讓更多人接受教育的問題,而不是宿舍多人間還是單人間的問題。
(從容摘自微信公眾號“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