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時時刻刻忙算計,
誰知算來算去算自己
這些年,深圳、廣州和杭州接連發生白領猝死事件,他們的年齡均在30歲左右,有較高的收入,卻承受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前幾年,“春雨醫生”創始人突然離世,再次引發熱議:中國所謂的富人階層,他們財富的背后可能透支的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忙,已是現代生活的一種常態。據說蘋果公司CEO庫克,每天早上4點半就開始工作;而華為的任正非,被人拍到深夜獨自一個人在等飛機,史玉柱喜歡凌晨三四點鐘召集高管開會,還有一些大佬們,甚至忙到“有些不正常”……
忙會創造許多財富奇跡,也會催生許多問題。
在當下的生活中,長時間工作或言加班加點,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統計,中國人每年平均工作2000小時到2200小時之間,遠遠高于美國的1700小時,荷蘭人的1410小時,德國人的1371小時,甚至比日本人的1719小時還要高。
中國的初創公司讓年輕人待在辦公室里的時間越來越長,這些小公司里彌漫著一種金錢至上的氛圍,對于財富的追求要比生命和健康以及對品質生活的追求看重得多。
美國的發明家、科學家庫茲韋爾說,現代人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的變革發生在信息大爆炸后,因為信息突然之間成為免費的、可以實時共享的資源,“腦力”對它們的配置力,決定了資源的創造力,而時間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又是極其寶貴和決定性的。這個說法與這些年我們生活中出現忙的現象是相通的,許許多多的創業者,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他們每天總是感覺危機重重,對自己的產品,總是希望早一點設計,早一點開發,早一點生產,早一點占有市場……于是,忙的淵藪,成了這個時代的宿命。
但真的如此嗎?英國劍橋大學有一個“灰人理論”。劍橋大學的研究者認為,當一門學科需要花費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才能理解,才能考一個好分數,這些人可能就是“灰人”,他們往往沒有什么興趣愛好,天天鉆在書本里,但效率總是低下。這個“灰人理論”一直以來有違主流的價值觀,鮮有人知。但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個人的成就不能缺失天賦這一塊,僅僅靠勤奮,也就是忙,是很難走到最后的。
公司同樣如此,“灰人理論”也適用于一些無視員工和決策者的公司,看似忙忙碌碌的工作,并不是一家成功公司的必備條件,因為它有可能變成庸庸碌碌,成為效率低下的遮羞布。而要認清,只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才能讓人從靈感走向成功。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