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婷 方程 汪徽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作為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從微觀向中宏觀轉化的關鍵課程,需要在課程結構、授課節奏、互動方式以及思維導向方面適應時代轉型需求。基于此,融入翻轉課堂教學理念,本文提出全開放式教學導向的半自主學習、師生雙向互動導向的常態化反饋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導向的多元化教學三種培養方式,以期彌補傳統規劃教學模式的相對單一、重復化不足,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居住區規劃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翻轉課程; 居住區規劃設計;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52-002
信息通訊技術(ICT)的興起與快速發展,深刻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及生活模式,這也對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城鄉規劃學專業的本科教學是從一、二年級的建筑學基礎訓練逐步擴展到中宏觀的規劃專業內容,同時在此基礎上,逐步向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城市交通學等其它關聯方向結合與深化。
居住區規劃設計作為城鄉規劃學大三學生的重要課程,是這一教學體系中的“轉折點”,既是對建筑設計的拓展與深化學習,更是學習規劃相關基礎原理、場地綜合規劃及設計規范等多種知識的適宜平臺。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學生在設計思維層面能實現從對建筑單體這一簡單要素的思考轉向對于城市片區內外部環境的整體研究,從而加深對城市內部各系統和體系的理解。
本文綜合信息化時代的學習需求和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教學特點,通過多代際的教學實踐,融入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提出綜合全開放式教學導向的半自主學習、師生雙向互動導向的常態化反饋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導向的多元化教學的新型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與提升。
一、傳統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
(一)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任務與目標
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作為城鄉規劃學的核心轉型課程,涉及到包括政府、開發商、社區居民、規劃設計師等多方社會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對居住區規劃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和設計流程等有相對深入的學習認知和理解參透;同時要對城市環境體系、城市社區體系等與城市整體的銜接與關聯有綜合的認知與設計,具體體現在以不同角色為出發點的多維體驗和研究。基于此要求,具體的成果要求包括詳盡的經濟技術指標、合理的功能結構、完善的建筑布局、有序的交通組織、合理的綠化系統、宜人的空間場所以及優美的環境景觀,從而達到對宜居社區的內涵理解。在具體的教學目標中,主要訓練的是基于整體環境的結構策劃以及對于地塊本身的詳細規劃能力,其中空間規劃與策劃是核心內容。
居住區規劃設計這一課程作為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入門課程,綜合了功能結構、綠地系統、空間組織、交通結構、景觀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但在傳統規劃學科仍處于完備建設的背景下,這一課程一般持續8周左右。相對緊湊的時間容量必然帶來授課節奏和設計步伐的加速,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一個挑戰相對較大的“教學轉型”難題。
(二)傳統居住區規劃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剖析
傳統居住區規劃教學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與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培養模式,根據教學進度及內容安排,不難發現在信息化時代快速發展的當下,這一教學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雙向反饋機制不足。在傳統的居住區規劃教學模式中,受相對固定的課程時間與有限的設備平臺等條件的限制,往往學生接受的是被動性知識灌輸,對所學內容難以與教師展開經常性的雙向互動交流反饋。一方面,教學過程中的交流方式多局限面對面討論,存在時空的局限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交流很難記錄以至于重復學習,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實際困惑或者問題。實際上經過課上課后的多次雙向反饋,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及融會貫通能力的培養。
拓展式知識獲取路徑相對匱乏。信息化時代帶來了多元的獲取知識途徑,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現代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往往很多學生不再滿足老師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習的路徑呈現出跳躍式及拓展式的特點。這也是學生走向職業規劃師的必要技能之一,對傳統的循序漸進的教學體系產生了巨大挑戰。
學生個性化學習計劃難以滿足。同樣受教學時間和教師精力限制,很難做到全面地對每一個學生的問題進行完整解答;而學生個體的基礎及學習能力的差異也很難形成相對普適的課堂效益。故而交互式及個性化學習計劃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容易被忽略。
二、翻轉課堂理念的概念及特征
(一)翻轉課堂的基本概念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概念是由美籍教育學者薩爾曼·可汗在2011年正式提出,作為一種創新性教學改革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師生間互動和學術個性化學習的雙向增強。本文所提出的教學研究是在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時代背景的特征,將其歸納為一種突破傳統相對固化的單向課堂模式,演化為協作探究、互動交流、個性定制、實時反饋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開放式課堂的理想狀態。在這一理念的驅動下,居住區規劃課程教學演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綜合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知識深化、課后鞏固補充的多向知識傳遞模式。
(二)翻轉課堂的特征
教學角色的變化:翻轉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較大改變,教師不再是教學的絕對主導者,而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方面要求學生主動地對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探究,同時也與教師形成互動式反饋,從而知行合一,結合所學內容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創造獨特觀點。
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學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都可以運用相匹配的數字化形式。在教學前期,學生可結合教師所發布的相關媒體學習內容進行自主預習,甚至拓展學習,從而保證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在教學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前反饋可展開重點內容的講解與探究;在課堂結束后,學生可就所教授內容進行電子化復習或者深化研究。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
教學時間的自主化:由于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安排,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將其碎片化融入到其整體學習軌跡中,從而促進其高效的知識建構。此外,翻轉課堂模式下,更多的教學時間可用于師生的共同探究學習中,從而實現多向實時反饋機制。
教學目的的定制化:考試要求不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而教學的評價體系也更趨向于多維度、多角度的定制化發展,其最終的目標在于學生對于所有知識的吸收消化與再理解,從而實現自我知識的內化認知。
三、居住區規劃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有很多種手段,本章基于居住區規劃課程特點,結合信息化平臺及思政相關內容,提出全開放式教學導向的半自主學習、師生雙向互動導向的常態化反饋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導向的多元化教學三種模式。大力推進角色互換、答辯詢證等教學理念,增加研究性、創新性、綜合性內容,提高學習趣味和挑戰,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和個性化的轉型課程學習。相關教學體系架構可以繪制成紡錐形結構,如圖1所示。
(一)基本規范的自主教學設計
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中,學生對于各類設計規范及設計理論書籍的學習和解讀是基礎,同時,這也是一個相對冗雜、耗時較長的過程。為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相關規范等學習內容投放于中國慕課等共享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既能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能讓學生對課程基礎有深入的理解記憶。在此基礎上,教師在課堂上可進行重點答疑或者雙向討論,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設計全過程注重住區規劃的規范性和實施性。
(二)正反案例的開放教學設計
為加強雙向互動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對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進行指導、調查,并及時反饋,以調整下一步的教學安排,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同時正面和反面案例的結合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設計的理解。在此過程中,融入業界大師或者事務所等的優秀設計案例、現實生活的建成住區等,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和批判思維進行相關案例的踩點與后期分析。
(三)個人方案的激勵教學設計
規劃教學總體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彰顯其個人特征,但對于居住區規劃這一綜合設計而言,教學過程中既鼓勵獨立思考,又要注重其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形成綜合的高職業素養。翻轉思維導向的激勵教學更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和促進,進而展開相對良性的循環模式。
(四)模擬實踐的演練教學設計
傳統意義上居住區規劃設計所選擇的任務書基本上是屬于一種真題假做的運行方式,但往往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多以設計師或者規劃師的思維去架構整體方案構思,而對于真實項目運營考慮相對較少。在各種數字化媒介的支撐下,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教學單元,在課程中期前公布包括規劃設計方、項目成本測算方、工程管理方、政府審批方等多類真實利益代表團隊,鼓勵學生從各方的角度對某一方案進行綜合思考,從而加深其對居住區規劃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五)多維考量的拓展教學設計
本著開放式教學目標,傳統教學只注重設計這一理念在新型模式下很難延續,學生的其他知識、綜合能力和規劃素養等應放置于同等重要位置,進而展開多維量化考核路徑。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各類信息不斷涌現,教師和學生更傾向于一種相互的“教學相長”的學習模式,在交流的過程中共同進步。
四、結語與討論
城鄉規劃專業的居住區規劃課程作為學生重要的知識轉型,不僅要起到微觀與宏觀的銜接融合,更是學生提高設計、協作等多方面能力及培養專業素養的關鍵所在。翻轉課堂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方法,在完善教學體系的同時也拓展了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其知識、能力、素養等綜合培養。本文具體對居住區規劃課程的翻轉課堂理念進行自主教學、開放教學、激勵教學、演練教學與拓展教學的多樣化設計,是對于這一方向的積極探索。未來居住區規劃課程需要更多更新的教學理念與實踐,從而實現其長遠發展。
本文獲得南京林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設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楊俊宴,史宜.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微教學模式探索[J]城市規劃,2014,38(12):53-58
[2]吳曉,王承慧.本科轉型教學中的住區規劃課程[J]規劃師,2005(03):55-57
[3]楊曉楠,王林申,趙靜,范勇.翻轉課堂理念下城鄉規劃專業城市地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25):245-246
[4]王小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初探[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6):20+22
[5]冀威,徐宇軒,王韜,等.基于虛擬仿真操作和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以感度測試實驗課程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1(4):112-113
[6]何宇珩.適應轉型時期需求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1(3):86-87
作者簡介:熊偉婷,1990年生,女,漢族,江西撫州人,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講師,城鄉規劃學博士,研究方向:數字化城市設計技術方法、城市空間形態。方程,1978年生,女,漢族,安徽蕪湖人,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城鄉規劃學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汪徽,1986年生,女,漢族,江西婺源人,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講師,城鄉規劃學博士,研究方向:弱勢群體的時空行為、城市居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