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瑜 查偉
【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惡性腫瘤患者NRS-2002營養篩查評分以與營養相關指標的關聯性。方法:回顧我院腫瘤科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間210例住院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31~83歲,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消化道腫瘤113例、非消化道腫瘤97例。對其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評分及BMI值、營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不同年齡段、不同腫瘤分期的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有統計學意義(P<0.05),消化道腫瘤患者比非其他腫瘤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顯著增高(P<0.05),血紅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總蛋白的降低與營養風險發生率具有相關性,BMI<18.5的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顯著增高。結論:住院腫瘤患者使用NRS-2002進行營養風險篩查有適用性,臨床上可結合相關指標等為營養支持提供依據和指導。
【關鍵詞】惡性腫瘤;營養篩查;NRS-2002;營養相關指標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019-02
惡性腫瘤是死亡率較高的疾病之一,該類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后果嚴重[1]。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是目前唯一一個基于循證醫學的營養篩查工具,操作簡便、臨床實用性強被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推薦為臨床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的首選工具[2]。本文回顧研究我院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間的惡性腫瘤住院患者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評分,探討不同性別、年齡、病灶部位、腫瘤分期等差異性,以及篩查評分與營養相關指標間的關系,為評估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及后期的營養支持提供依據和指導。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間我院腫瘤科住院治療的惡性腫瘤確診患者210例,多次住院者選首次資料納入分析。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年齡31~83歲,平均年齡61.3歲。其中消化道腫瘤113例,非消化道腫瘤97例,腫瘤綜合分期:Ⅰ期10例、Ⅱ期62例、Ⅲ期76例、Ⅳ期62例。病例排除標準:①終末期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③住院≤1 d。
1.2營養風險篩查 采用ESPEN推薦的經我國專家共識的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表,評分人員經2018版營養風險及營養風險篩查工具臨床應用專家共識進行培訓[3],全部患者皆直接進行第二步最終篩查。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營養狀況受損評分(0~3分)、疾病嚴重程度評定(0~3分)、年齡評分(0~1分)。結果:三部分評分相加,總分≥3分為存在營養風險,總分<3分則為不存在營養風險,定期復評。
1.3實驗室檢查 選取未進行放化療等治療前且最靠近營養風險篩查評分時間點的血紅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總蛋白(TP)指標數據。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性別、年齡、病種、腫瘤分期NRS-2002評分比較 不同年齡、病種患者之間營養風險發生率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隨著腫瘤綜合分期越晚,營養風險發生率越高,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女性別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因腫瘤本身及治療干擾等方面的原因,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40%~80%的腫瘤患者存在營養不足[4]。規范化的營養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腫瘤治療的有效性,并可改善生存質量,已成為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5]。營養篩查是規范化營養治療的第一步,本研究中使用的NRS-2002是評估因營養有關因素對患者臨床結局發生不利影響的風險,腫瘤患者因疾病的遷延、長期的消耗等原因,綜合分期越晚,其臨床結局越差,營養風險的發生率必然越高,因而用NRS-2002來評估患者臨床結局的風險是適用的,且應早篩查早評估早干預,尤其是對晚期患者。
納入的210例惡性腫瘤患者中,總的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4.8%,低于黃穩達等研究的惡性腫瘤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50.2% [6];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發生率51.3%也低于張明等研究報道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營養風險發生率61.7% [7]。其可能原因是本次研究對象中排除了終末期患者、合并嚴重并發癥和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另外,研究中發現,經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有近半數曾不同程度的接受過營養支持,這一現象在消化道腫瘤術后患者中更常見。消化道腫瘤患者營養狀況受損評分高于非消化道腫瘤患者,故營養風險的發生率較高。
隨著年齡越大,營養風險發生率顯著越高。該結果一方面與隨著年齡增長,器官、代謝、生理功能的逐步減退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年齡本身就參與NRS-2002評分且以70歲作為評分節點有關。充分提示臨床需要更多地關注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及時結合相關指標進行跟蹤和調整,避免因營養狀況的原因影響腫瘤治療。
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總蛋白是臨床常用于評價患者的營養狀況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前白蛋白因半衰期短,血清含量少且體庫量小,在判斷蛋白質急性改變時較白蛋白更為敏感。因而可作為評估近期營養狀況變化的指標,尤其適合營養受損評分中近一周的飲食變化情況。總蛋白降低是病情嚴重的結果,因本研究中排除了終末期及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故總蛋白低于正常患者較少。由于疾病期間患者攝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礙及消耗增加等因素致體內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不足,故腫瘤患者中出現貧血者較多[8]。此四項實驗室指標的降低與營養風險發生率相關性較好,臨床上應多關注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等指標的變化,積極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的狀況。
總之,惡性腫瘤患者營養風險的發生率較高,對其在入院后24 h內進行常規的營養風險篩查有助于及時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同時臨床應結合多項相關指標等進行進一步的評估,盡早對患者進行營養干預,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臨床結局,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赫捷. 臨床腫瘤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2] 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腸外腸內營養學分冊[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3] 許靜涌, 楊劍, 康維明, 等. 營養風險及營養風險篩查工具營養風險篩查2002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版)[J]. 中國臨床營養雜志, 2018, 26(3): 131-135.
[4] Nugent B, Parker MJ, McIntyre IA.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 a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tube feeding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 J Hum Nutr Diet, 2010, 23(3): 277-284.
[5] CSCO腫瘤營養治療專家委員會. 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治療專家共識[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12, 17(1): 59-73.
[6] 黃穩達, 楊家君, 黃學軍, 等. NRS-2002在常見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 2018, 10(4): 204-207.
[7] 張明, 王楊, 宋桂花, 等. 濰坊某三甲醫院早中期(Ⅰ、Ⅱ、Ⅲ)胃腸道癌患者的營養風險、營養不足發生率和營養支持情況調查[J]. 中華臨床營養雜志, 2012, 20(6): 345-350.
[8] DAS U, PATEL S, DAVE K, et al. Aeeessment risk screen and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in the elderly inpatients[J]. South Asian J Cancer. 2014, 3(1): 38-42.
*通信作者:查偉,張家港市中醫醫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E-mail:268219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