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榮 陳洪科 劉磊
【摘要】目的:分析在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中開展家庭醫生模式的效果。方法:將本社區86例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A組和B組,A組43例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管理,B組43例患者均實施家庭醫生模式,觀察兩組患者接受護理管理前后的甘油三酯(TG)、血肌酐(Scr)、血尿酸(UA)水平變化情況,并分別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評估其生活質量和飲食控制知信行狀況。結果:干預后,所有患者的TG、Scr、UA水平均明顯下降,GQOLI-74及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評分均明顯升高,且相比于A組,B組的TG、Scr、UA水平較低,而GQOLI-74及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家庭醫生模式應用于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護理管理中,能夠顯著改善其尿酸水平,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和飲食質量。
【關鍵詞】家庭醫生模式;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5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225-03
Development of family doctor mode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uricemia and its influence on patients’ uric acid levels
ZHANG Zhi-rong, CHEN Hong-ke, LIU Lei (General Practice, Nanc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family doctor mode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uricemia.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uricemia in the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earch period was from February 2018 to June 2020.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ll 43 patients in group B implemented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and 43 patients in group B implemented family doctor mode.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riglyceride (TG), blood creatinine (Scr), and blood uric acid (UA)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two groups They us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GQOLI-74) and the Diet Control Knowledge, Belief and Practice Scale to assess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diet control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statu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TG, Scr, and UA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scores of GQOLI-74 and dietary contro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scal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group A, the levels of TG, Scr, and UA of group B The scores of GQOLI-74 and dietary control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cale were higher,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pplying the family doctor model to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uricem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uric acid level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diet.
[Keywords] family doctor model; primary hyperuricemia; quality of life
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是指平常飲食正常情況下,血尿酸水平偏高的病癥[1]。一般情況下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沒有癥狀,當出現癥狀時往往是由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而引起,該病可進一步發展為痛風,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2]。攝入過多含嘌呤食物是導致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療該病患者時,臨床主要以非藥物治療為基礎,如調整飲食結構、改善生活規律等。但在以往的門診護理管理模式中,無法對出院后的患者形成及時、有效的管理,多數患者在居家治療階段由于不能堅持正確的飲食、生活習慣,導致治療周期延長[3]。家庭醫生模式是指通過契約的形式,將醫療服務延伸至家庭的模式,該模式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連續、及時、有效的健康管理,對于防治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就家庭醫生模式在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中的開展及對患者尿酸水平影響展開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本社區86例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納入標準:①與原發性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相符;②年齡超過18歲,自愿簽署研究知情書;③發病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排除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繼發性高尿酸血癥的患者;②認知障礙,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③肝腎功能嚴重缺損。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A組和B組,A組43例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病程1~5年,平均病程(3.01±0.74)年;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46.94±2.48)歲。B組43例患者均實施家庭醫生模式,其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21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0±0.67)年;年齡41~66歲,平均年齡(46.37±2.1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以常規方式對甲組患者進行管理護理,主要為:向患者宣傳高尿酸血癥健康知識,講解治療藥物的正確用法及有效性、重要性,使患者明確尿酸升高的誘因,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在上述基礎上,以家庭醫生模式對乙組患者進行干預,具體如下。①收集社區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資料,建立個人專屬檔案,使每一位患者均配備相應的家庭醫生。②家庭醫生通過定期隨訪的形式,到患者家中了解其病情發展狀況,觀察血尿酸控制效果,在交流中掌握患者近期的生活規律、膳食結構、用藥情況、運動強度等。家庭醫生參考患者的飲食、生活、用藥、運動等實際情況,為其擬定個性化管理方案,實施個體指導與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干預方式,幫助患者不斷加深對高尿酸血癥的認知。除了傳統的口頭宣教、發放知識手冊外,家庭醫生還需學會借助微信公眾號、新聞頭條等新興媒體平臺向患者推送高尿酸血癥防治知識。③優化聯動體系,建立起上級醫院和家庭醫生之間的良好對接機制,對于急性發作的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家庭醫生在給予積極救治的基礎上,需及時與上級醫院取得聯系,將患者安全送至上級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
1.3觀察指標 ①護理1年后,觀察兩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肌酐(Scr)、血尿酸(UA)水平變化情況,②分別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4]評估其生活質量和飲食控制知信行狀況。GQOLI-74量表包含軀體、社會、心理以及物質生活狀態4個維度,共74個條目,最高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由知識、信念以及行為3個維度,共37個條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知信行總體水平越好。
2 結果
2.1干預前后兩組尿酸水平比較 干預前,比較A組與B組的TG、Scr、UA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所有患者的TG、Scr、UA水平均明顯下降,且相比于A組,B組的TG、Scr、UA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GQOLI-74量表、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后,相比于A組,B組的GQOLI-74及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高尿酸血癥的發生多于長期過量食用高嘌呤食物、運動不足、生活不規律等因素有關,因此需要對該病患者開展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給予低嘌呤飲食,控制體重,加強運動量[5]。但是,多數患者由于對疾病認知不足、缺少監管,在出院后無法長期堅持正確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影響治療效果。
家庭醫生模式是以服務為主要任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個性化預防、保健、治療、康復、健康教育服務和指導,使居民能夠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解決日常健康問題和保健需求,獲得家庭治療和家庭康復護理等服務[6]。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A組,B組的TG、Scr、UA水平較低,而GQOLI-74及飲食控制知信行量表評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家庭醫生模式在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尿酸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家庭醫生模式在以往口頭宣教、發放宣傳手冊的基礎上,利用微信公眾號、新聞頭條等新興媒體平臺開展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健康知識教育,拓展了宣教途徑,有助于幫助患者不斷提高對該疾病的防治意識[7]。同時,家庭醫生模式有利于醫生掌握患者近期的飲食結構、運動狀況、生活規律,能夠對其不良的行為習慣及時給予正確指導,從而可實現有效控制TG、Scr、UA水平的目的。知信行理論是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本模式之一,該理論認為,知識是建立正確的信念和態度的基礎,信念是行為改變的動力。家庭醫生模式立足于知信行理論,通過多途徑,動態、連續性地為患者宣傳有關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知識,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從而自覺養成健康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確保治療效果[8]。
綜上所述,將家庭醫生模式應用于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護理管理中,能夠顯著改善其尿酸水平,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和飲食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麗霞, 劉慶標, 邵斌. 家庭醫生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隨訪管理中的效果[J]. 中國病案, 2020, 21(2): 96-98.
[2] 王森標. 家庭醫生模式下的高血壓綜合干預效果評價[J]. 中國醫藥科學, 2018, 8(22): 254-257.
[3] 蘇晉, 劉愛敏. 探討簽約社區家庭醫生模式下對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開展護理干預的效果[J].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9, 32(8): 1253-1254.
[4] 鄧靜婷, 盧斌, 劉江紅, 等. 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在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患者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廣州醫藥, 2019, 50(5): 60-63.
[5] 姚銀鎣, 周亮亮, 熊季霞, 等. 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現狀的系統評價[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19, 36(3): 168-171, 210.
[6] 高景然, 彭瑤, 黃建剛. 高尿酸血癥的社區綜合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 2019, 9(14): 241-243, 257.
[7] 孫珙娜, 王偉. 關于“互聯網+”家庭醫生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外企業家, 2019, 16(22): 206.
[8] 盧斌, 劉江紅, 鄧靜婷. 家庭醫生協同干預管理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效果研究[J]. 實用醫技雜志, 2018, 25(9): 1018-1019.
基金項目:2019年東莞市社會科技發展(一般)項目(編號:201950715094856)
作者簡介:張志榮(1978.08-),男,廣東東莞人,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社區全科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