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祛腐生肌法促進肛周膿腫及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近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肛周膿腫、肛瘺手術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外科創面處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醫祛腐生肌法治療,連續治療4周后比較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23%,高于對照組79.2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肉芽形態、疼痛、紅腫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祛腐生肌法可促進肛周膿腫及肛瘺術后創面恢復,提高創面愈合質量。
【關鍵詞】祛腐生肌法;肛周膿腫;肛瘺;術后創面愈合;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062-02
肛周膿腫、肛瘺是肛腸科常見多發疾病,臨床多需外科手術治療,但鑒于疾病常存在嚴重炎癥瘢痕,創面存在較多壞死組織,而延長術后恢復時間,增加患者痛苦和生活質量。因此,如何促進術后創面恢復,則成為臨床醫師重點研究課題。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生素、康復新液等方式治療,盡管有一定療效,但均有弊端,仍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根據中醫“腐肉不脫,新肉不生”理論,臨床主張對外科術后創面應用中醫祛腐生肌法治療,尤其對慢性創傷感染性創面有非常好的療效[1]。對此,本研究將對近年我院收治的53例肛周膿腫及肛瘺術后患者應用中醫祛腐生肌法外治,在促進創面恢復方面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間我院接受肛周膿腫、肛瘺手術患者106例,其中男68例、女38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2.6±3.1)歲;肛周膿腫40例、肛瘺66例;創面面積8~35cm,平均創面面積(15.12±2.31)cm;臨床表現為術后創口表面均有腐肉、分泌物、肛周膿腫;創口面1個61例、2個45例。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伴有惡性腫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創面面積過大及創面切口數>2個,腹瀉、便秘者,不能配合治療者,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外科創面處理,具體操作如下:在術畢常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基礎上,用碘伏棉球局部清洗消毒創面,再用生理鹽水清洗,隨后取無菌紗布按創面大小裁剪,完全浸泡于康復新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995,規格:90 mL/瓶),再進行外敷給藥,每天換藥1次。觀察組給予中醫祛腐生肌法治療,具體治療如下:碘伏清洗消毒創口、生理鹽水清洗創口、清創淺表膿腐組織,采用自擬祛腐熏洗方熏洗,組方為延胡索30 g,三七、黃柏、芒硝各20 g,乳香、沒藥各10 g,上述諸藥煎湯約1000 mL后熏洗創面,待藥液溫度涼至40 ℃,外洗創面,1 次/d。熏洗完畢后,采用自制生肌膏外敷,取藥琥珀、當歸、白芷、紫草、血竭、甘草各20 g。制備方法:用500 g麻油浸泡上述中藥材24 h,加熱后煎至藥枯,去藥渣,加入適量白蠟、凡士林,待油溫降低后,加入紅粉、輕粉各20 g,混勻后制作成藥膏,并外敷于創面,1 次/d。待創面紅潤后,改為康復新液無菌紗布條外敷,用法同對照組。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經治療后,記錄兩組創面愈合時間、上皮出現時間、腐肉脫落時間。
1.4評定標準 參照《2011版美國肛周膿腫和肛瘺治療指南》中相關標準評估療效[2],其中治愈:創面完全愈合,上皮覆蓋,瘢痕堅硬,無膿腐組織,無分泌物滲出,無疼痛,創面切口無紅腫;顯效:創面愈合>75%,創面上可見新生肉芽組織,呈紅潤顆粒狀,并有溢血,創面無腐爛組織,有輕微分泌物,但未滲透紗布,伴輕微痛,創面有輕微紅腫;有效:創面愈合25%~75%,創面上可見少量新生肉芽組織,創面蒼白,無溢血,有明顯分泌物,可滲透1塊紗布,伴明顯疼痛,但可耐受,不影響睡眠及生活,創面紅腫明顯,需配合照射治療;無效:創面愈合不足25%,創面腫脹晦暗,無溢血,其他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 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創面愈合速度 觀察組各項創面觀測指標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手術是治療肛周膿腫、肛瘺的主要方式,但術后創面愈合延遲常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質量,分析是因單純手術并不能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壞死組織影響局部血液循環,使創面處于缺氧、低灌注狀態,抑制纖維母細胞生長和膠原合成,并會增加炎癥反應,加大創面局部張力,并影響創面修復過程,同時,術后創面呈開放狀態,受患者排便、創口分泌物生成等因素影響,使術后易形成感染性創面,繼而影響創面愈合[3]。目前,臨床多于肛周膿腫、肛瘺術后采用抗感染、康復新液外敷術后創面等方式治療,但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會增加耐藥性,不利于創面愈合;使用康復新液敷料外敷治療時間較長,仍達不到理想的治療預期。因此,如何加速創面恢復則成為臨床醫師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中醫認為,肛周膿腫、肛瘺多因內夾濕熱、外感邪毒、濕毒瘀阻所致,呈濕熱瘀之證,加之手術為金創之傷,術后多呈氣滯血瘀之證,因此臨床治療應以活血通絡、除濕止痛、解毒散熱、祛腐生肌為治療原則。中醫祛腐生肌法是中醫外治之法,根據“腐肉不脫,新肉不生”理論,再結合疾病、手術治療后的中醫證型,本研究采用自擬祛腐熏洗方祛腐治療,隨后采用自制生肌膏生肌治療,其中祛腐是生肌的前提,生肌為治療主要目的。在自擬祛腐熏洗方中,延胡索可活血利氣、止痛利濕;三七可止血定痛、破血散瘀、平肝清熱;黃柏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芒硝善清火消腫,祛胃腸實熱;乳香、沒藥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全方配伍共奏祛濕熱、破瘀血、益氣活血、祛腐止痛之效。該方經熏洗治療,借助熱力,藥物有效成分可經皮膚、黏膜吸收,促使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并達到祛腐的治療目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祛腐熏洗方中的有效成分可增強巨噬細胞活性,有助于清除巨噬細胞,并可增加蛋白酶活性,提高創面細胞基質的重塑功能,且可加快局部創面細胞凋亡,繼而有助于促使壞死、腐爛組織脫落,消除紅腫[4]。
在自制生肌膏組方中,當歸可補血活血;白芷可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紫草可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琥珀、血竭可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紅粉可撥毒除膿、祛腐生肌;輕粉外用可攻毒、斂瘡;甘草可調和諸。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該生肌膏組方中的有效成分可加快新生組織生長,促進創面新生肉芽,緩解創面疼痛,并有助于消除組織水腫,利于創面愈合,且具有抑菌功效,同時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以減輕創面炎性反應,促進創面組織生成內源性生長因子,以加速創面愈合[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其創面愈合時間、上皮出現時間、腐肉脫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結果提示,中醫祛腐生肌法可提高肛周膿腫及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療效,并可加速創面恢復速度。據龍承等相關研究報道[6],對髖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創面外敷腐生肌膏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6.8%,且治療7 d內創面分泌物積分明顯降低。本研究與該研究結果均證實,中醫祛腐生肌法對促進感染性創面愈合有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對肛周膿腫及肛瘺術后患者給予中醫祛腐生肌法治療后,有助于促進創面愈合,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縮短創面恢復時間,臨床應用良好,值得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長滿, 董毅, 朱美譽. 肛周膿腫及肛瘺術后為促進創面愈合應用中醫祛腐生肌法聯合京萬紅軟膏的價值探討[J].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6): 129-130.
[2] 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 2011版美國肛周膿腫和肛瘺治療指南[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2, 15(6): 640-643.
[3] 馬志瓊, 黃小瑜, 何嬌. 肛周膿腫或肛瘺術后影響創面愈合質量的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 2020. 33(2): 76-80.
[4] 劉嫕, 劉志, 李丹丹. 化瘀祛腐生肌湯熏洗坐浴對高位肛周膿腫術后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炎癥因子的影響[J]. 河北中醫, 2020, 42(3): 379-383.
[5] 李欣, 陸杰, 趙愛民, 等. 祛腐生新膏聯合甲硝唑用于48例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愈合臨床觀察[J]. 江西中醫藥, 2018, 49(3): 44-46.
[6] 龍承, 朱勇. 祛腐生肌膏創面外敷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切口感染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31): 3516-3517, 3522.
作者簡介:馬劍海(1971.08-),男,漢族,河北秦皇島 人,大學本科,秦皇島市中醫醫院,研究方向:中西結合肛腸及中西醫結合治療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