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銘 黃悅 王冬陽 王亮 林岐
【摘要】目的:就該院前急救站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安全轉運疫情相關患者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和體會,探究院前急救站提升應對重大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方法和建議。方法:回顧自2020年1月24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該急救站點安全轉運發熱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和不足,對急救分站有效應對重大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出建議。結果: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該院前急救站點醫務人員做好科學防疫宣傳、認真做好防護,并制定發熱患者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轉運流程,安全轉運了該急救站點所接觸的所有患者。但也存在著防護物資準備不充分、人員配置不足及工作人員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現象。結論:建立120儲備用品動態管理信息制度,合理配備人員,加強工作人員培訓,加強心理援助及人文關懷,堅持預防為主,常備不懈,以便更好的應對疫情。
【關鍵詞】重大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院前急救;應對能力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142-03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tation in Major Infectiou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Take pneumonia in COVID-19 as an example
Bu Ming, Huang Yue, Wang Dong-yang, Wang Liang, Lin Qi*(Suzhou Emergency Center, Suzhou Jiangsu215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station in the safe transfer of epidemic-related patients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epidemic,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station in dealing with major infectiou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Method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atients were treated safely and transferred from January 24, 2020 in our emergency station, the experience was reviewe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 response to major infectiou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Results: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utbreak in 2020, medical personnel at our emergency station did well in propaganda and protection, and formulated the transshipment process of fever patients and suspected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atients, thus transporting all the patients safel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existed, such as inadequate preparation of protective materials, insufficient staffing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staff. Conclusions: We should establish a dynam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120 reserve supplies, reasonably allocate personnel,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taff,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first and make unremitting preparations, so as to better respond to the epidemic situation.
[Key words] Major infectiou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re hospital first aid;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自2003年5月7日國務院第7次常務會議通過,本條例中以重大傳染病疫情影響最為巨大,應對難度亦急劇增加。2019年12月以來,武漢陸續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國上下隨之展開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多處緊急啟動發熱門診。蘇州市急救中心直屬站站點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后,承擔發熱患者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轉運的專項工作,充當著事發地、發熱門診、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三方之間的傳輸帶,沖在了抗疫的最前沿。本文結合本急救站在此期間的實際防控工作,討論院前急救站點在傳染病爆發期間的運轉流程,總結本次運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對院前急救站點將來應對此類重大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同行參考。
1 加強轉運前準備工作
1.1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培訓工作 疫情前期,中心組織感染科專家對我分站進行專項培訓,界定院前轉運發熱和疑似患者屬于中高危險度[1],應視具體情況采取相應二、三級防護,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戴工作帽、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隔離衣/醫用防護服、護目鏡/防護面罩、醫用手套、鞋套、膠鞋。本次培訓范圍涉及分站所有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師傅,培訓從各個環節嚴格規范我分站的防控行為,并分門別類對各類人員進行反復演練考核,直到每個成員熟練掌握為止。
1.2加強院前急救人員的心理建設 普及新冠肺炎的相關科學知識,及最新研究進展,特別是傳播途徑,和治療成功病例,消除工作人員的緊張憂慮情緒,增強工作人員戰勝疫情的信心。
1.3劃分特定工作區域 站內每日指派專職人員行空氣消毒及物體表面消毒,并根據需求開辟清潔區、緩沖區、污染區,嚴格執行防護準則,緩沖區內進行隔離衣/防護服的脫卸,嚴禁完成任務后穿著隔離衣或防護服進入清潔區(生活區)。
1.4嚴格管理醫務人員的健康 特別指定固定值班區域,每日定期監測在班人員的體溫,并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上報并采取相應措施。
2 制定疫情期間院前急救患者轉運工作流程
2.1出車前采取分級防護 分站接到調度中心的指令后,立即啟動救治流程。由專人回撥求救者電話,再次核實相關信息、主要癥狀及其流行病學史,并做好相關記錄,同時傳達給出車的醫護人員,采取相應的分級防護措施。①普通發熱患者:明確患者有發熱癥狀,但沒有相關流行病學史,采取二級防護。專人督導急救小組佩戴一次性外科手術帽、一次性醫用防護口罩、隔離衣、一次性醫用外科手套、鞋套。②有流行病學史的發熱患者:明確患者有發熱、咽痛、咳嗽咳痰等癥狀,且2周內有過疫區居留史或與疫區返鄉人員有接觸史,采取三級防護。專人督導急救小組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手術帽、N95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防護服、一次性醫用外科手套、鞋套。③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發熱門診診斷為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需送往定點醫院,采取三級防護。專人督導急救小組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手術帽、N95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防護服、一次性醫用外科手套、鞋套。
2.2轉送途中做好院前急救診療工作 轉運途中,車載平車鋪一次性中單,測量患者體溫及其他相關的生命體征,督促患者及家屬佩戴口罩,同時通過智慧急救平臺通知附近發熱門診或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做好接診準備。
2.3返回站點后嚴格執行消殺流程 返回站點后,所用車輛及相關設備由分站專人進行消毒殺菌以備下一次使用。院前急救醫務人員由專職人員督導,按照脫防護用品流程到指定區域進行防護用品的脫卸,執行手衛生,并嚴格按照要求,將使用過的口罩、隔離衣/防護服、醫用手套等,置于專用雙層醫療廢物垃圾袋,統一收置,集中消殺。
3 存在的問題
3.1防護物資不足 防護服、隔離衣、手套、口罩、眼罩等個人防護用品,是針對新冠肺炎一線人員必不可少的防護用品。此期間,特別是疫情早期,一線醫務個人防護用品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雖緊急調配站點庫存,且協調醫院及市疾控中心調配相關資源,分站仍然出現重要防護用品空缺、日常防護用品不足、個人防護用品重復使用等問題。
3.2院前急救人員不足 疫情期間,所有在職人員取消休假,另還接受部分社會志愿者加入,全部投入抗戰疫情工作中,在班工作人員熱情高漲,連續加班,共抗疫情。隨著工作強度的加大,時間的推延,院前急救人員逐步出現疲勞問題,也從側面反映了院前急救人員休息不足,人員緊缺的事實。
3.3心理情緒不穩定 突然爆發的重大傳染性公共衛事件,因其突發性、傳染性,很容易使人造成精神緊張。另外,針對新發傳染性疾病的未知性,更加重了人民的恐懼甚至恐慌心理。再加上長時間工作負荷量大,全副武裝下工作難度大,部分醫務人員出現失眠,精神緊張,焦慮、專注力難以集中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2]。
4 討論與建議
4.1建立120儲備用品動態管理信息制度 120急救站因職能特殊性需要離院出車,故站點通常被設立在偏離醫院中心的邊緣位置。受辦公地方狹小、建筑面積不足等條件限制,無法儲備足量的防護裝備,且大部分防護用品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期,在無法預測重大傳染性突發大型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下,極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建議建立120儲備用品動態管理信息制度[3],保持基本量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庫存,并與當地的應急部門建立緊急聯系的預備路線,一旦出現重大事件,優先供給,準確迅速的調用相應庫存資源。
4.2合理人員配備,擴充從業隊伍 疫情期間,所有在班工作人員熱情高漲,連續加班,無私忘我奉獻的同時,也反映了從業人員不足的事實。眾所周知,院前急救相對于臨床其他科室,專業度較低,且工作涉及范圍廣泛,工作強度大,待遇較院內醫務人員偏低,自身專業發展受限,愿意長期院前急救事業的優秀人才不多,故招錄比較困難,且流失嚴重,新鮮血液不足。建議領導部門能加大資金和編制投入,政策上適當傾斜,抑或是定向培養專型從業人才[4],壯大隊伍。
4.3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優化急救資源 傳染性公共衛生事件涉及多個學科,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涉及呼吸內科、重癥醫學、院感科等多種學科,專業知識范圍廣范,這對院前急救醫務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不斷對他們加強專業培訓。另外,駕駛員和擔架師傅等醫療輔助人員,他們沒有醫學背景,無菌意識和自身防護意識不強,對他們的強化培訓,不僅能大大降低院前醫護團隊的交叉感染,還能作為平戰結合的醫療輔助人員儲備。筆者建議成立專門的培訓科室,理論聯系實際操作,在合理利用時間的前提下定期開展訓練班,以提升急救小組人員的專業素質,并適當的增加獎懲制度。
4.4進行心理援助及人文關懷 長期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的醫務人員[5],大量接觸各種病患的疾苦,甚至暴力血腥事故現場,造成隊員們心理沉重的負擔。當出現重大傳染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隊員的心理負擔進一步加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多重應激再次給急救人員帶來了巨大的身心壓力,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如失眠、緊張、焦慮等[6]。田淬等[7]研究,通過合理的干預措施, 絕大多數護理人員的焦慮抑郁狀態及睡眠質量能夠得到改善,為杜絕醫療差錯甚至醫療事故的發生,建議為長時間從業人員和處于特殊時期的工作人員及早進行心理援助。因此,定期采取相應的心理評估和心理咨詢,為院前急救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就能加強隊員們的心理素質,更好的提升院前急救的質量。
4.5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預案演練 制定并不斷完善各類傳染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并定期實施相關預案的演練[8],從實戰出發,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培養一批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素質都過硬的院前急救隊伍,真正做到“招之能來,來則能戰,戰而能勝”的高質量的院前急救,更好地為民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1]李春輝, 黃勛, 蔡虻, 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不同區域工作崗位個人防護專家共識[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20, 19(3): 199-213.
[2] [2]王文伶, 李賽蘭, 謝雯, 等. 院前急救醫務人員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 海南醫學, 2018, 29(20): 2914-2916.
[3] [3]陳志剛, 邱晨, 紀學穎, 等. 災難應急院前醫療急救隊伍建設探討[J]. 中華災害救援醫學, 2015, 3(1): 44-46.
[4] 陸峰, 張悅, 李明華, 等. 上海市院前分類救護實施方案初探[J].中國醫院, 2013, 17(6): 69-70.
[5] 姜瑩瑩, 李紅玉, 張濤. 災害救援醫務人員心理反應及相關因素[J]. 護理研究, 2011, 25(11): 941-943.
[6] 曾婷, 諶冬娣, 李朝波, 等. 新冠肺炎醫學觀察場所一線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 河南預防醫學雜志, 2020, 31(5): 325-327.
[7] 田淬, 李海燕, 穆洋, 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態及干預效果[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20, 19(4): 255-259.
[8] 李湘, 蒙江明, 鄧上勤, 等. 培訓與流程演練在傳染病院前急救和轉運中的作用[J]. 重慶醫學, 2014, 43(19): 2476-2477.
*通信作者:林岐,蘇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科。E-mail:lynch711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