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張海龍 袁銳
【摘要】中醫外科學基礎教學是其發揮臨床作用的奠基,建設與學科特點相適應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對于中醫外科學學科的建設、成熟與發展以及中醫外科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關鍵詞】中醫外科學;學科特點;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R-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157-02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Chinese surgery
WANG Shan-shan, ZHANG Hai-long, YUAN Ru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teaching of traditionalChinese surgery is the foundation of its clinical fun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urgery,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of surgical personn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 surgery;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thinking
中醫外科學是源遠的中醫學經過摒除陳舊過時理論,臨床實踐反復檢驗效果,具有實際臨床教學意義的新時代產物,是一門具有現代性、實用性、科學性、實踐性的二級學科[1]。
其學科特點鮮明,強調理論與操作的配套,地域與外治的結合[2]。若想發揮中醫外科學學科優勢,放大臨床實際效果,就必須著眼于“奠基石”教學。而學科特點是教學前提,模式是教學的關鍵環節,臨床實踐是教學的最終手段。因此,打造與學科特點相適應,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做”一體化[3]進而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中醫外科人才以及建設、發展中醫外科學學科。
1 中醫外科學學科特點及教學中所衍生的問題
中醫外科學發展至今仍煥發活力和生命力,是對其臨床價值最大的證明。中醫外科學現已獨立發展為中醫外科學學科,全國中醫類高校均設置中醫外科教研室對其開展發掘、繼承、傳承、教學和臨床。作為教師若是想要將中醫外科學的基礎知識高質量的傳授給學生們,首先就要了解中醫外科學自身所具有的獨特的學科特點,依據特點課前備課,有的放矢。學科特點大致如下:①學術流派廣:目前流派繁多,理論紛呈,各家爭鳴,各有優勢。由最初的“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到而今的顧氏海派、燕京趙氏流派、嶺南流派、湖湘學派、金陵醫派、龍江學派等[4],各有學說主張和臨床診治心得。這也影響了中醫外科學教材難以整齊劃一統一疾病名稱、名詞概念、病證方解分析和治療用藥。②學科分支多:一門中醫外科包含瘡瘍病、皮膚病、性病、乳腺病、甲狀腺病、肛腸病、周圍血管病、男科病[5]等,臨床科室分科細,知識涉及范圍廣,其中解剖學、診斷學、中藥學等學科知識橫貫交叉、互相聯系、難成簡單獨立體系。③地域特點明顯,我國國土面積廣,氣候地域性強,以至于南北方、東西方具有不同的多發疾病、優勢病種、獨特用藥、特殊治法。④外治劑型紛雜, 膏、散、丹、丸、粉、水劑等[6]各有不同的出處、配方成分、適應癥、禁忌癥、用藥須知等,課堂僅僅理論授課缺少實際的制作過程,學生不知其源、不知其用。⑤實踐應用性強,強調動手操作能力,比如掛線法、針砭法、罐法、灸法等。此類動手實踐操作的項目需要反復練習,但往往在教學中被教師簡單一語帶過,學生教學大綱為控制課時甚至未包含實訓課。⑥疾病偏于皮膚形態、顏色、質地的改變,往往直觀圖像刺激比單純課本文字描述更為直接,更為要求教學中圖片、動畫、視頻的展現。
2 單一的LBL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存在與學科特點不符的現象
在互聯網尚未繁榮的時期,傳統式教師“灌水式”授課、學生被動“填鴨式”上課的LBL模式在中醫外科學教學模式中處于主導地位,它對于知識的傳授、人才的培養、學科的發展成熟意義重大。但是也存在不能與中醫外科學學科特點相適應進行教學活動的問題。比如外治劑型和外治法需要學生進入制劑室和操作室動手練習,但是礙于場地、器材、時間、物資限制等,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實施開來,部分知識點只能簡單進行語言講述;或教學人員教學素質參差不齊,人員構成結構不合理、教學水平高低不一[7],教師儲備知識有限,不能將某一疾病相關聯的學科知識一一介紹,補充學生的知識盲區;或學生對于所學疾病能準確描述疾病的形態、顏色、質地、位置、有無疼痛、潰瘍、囊液、瘢痕等,卻進入臨床后不能達到肉眼辨識,理論與實踐脫軌嚴重;并由此產生例如學生課堂注意力難集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差、教師授課枯燥乏味、課堂氛圍沉悶等一系列問題[8],最終造成教師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學生進入臨床后基本中醫外科知識調動應用困難,不能很好地解決臨床相關問題。單一的LBL教學模式現在已經不適合在互聯網+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他們需要活躍的課堂氣氛、積極的師生互動、有趣的動手操作、個人能力的鍛煉與展示,而傳統教學“灌水式”授課,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自然會影響他們的專業課水平。多元化教學模式引進課堂后,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模式,將知識以最佳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們,抓住眼球,引導他們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激活自主學習的能力。
3 中醫外科學學科特點與多元化教學模式相結合
3.1案例教學法 以學生為“主角”,以教師為“向導”,以案例為載體和核心[9],圍繞某一辨病主線展開討論思辨,最終指引學生聯系平行知識學科,觀察、思考某一疾病的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進而思索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用藥等,最后教師從學生的反饋中、從案例中總結新的知識點和問題。案例式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工具,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們能夠主動參與課堂、主動思考問題,從案例中將所學習過的知識調動運用。既能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亦能在案例式討論中培養獨立思考的中醫思辨能力,潛移默化的建立中醫思維。彌補了LBL教學法老師主動“灌水式”講,學生被動“填鴨式”聽,聽后不知何用的缺點,實時即刻將學轉變為用,符合中醫外科學應用性、實踐性、臨床性的特點。
3.2床旁教學法 教師以教學查房形式,將學生帶入教學醫院相關科室進行實訓,對實訓對象患者進行病史采集和皮膚疾病位置、形態、顏色、質地的觀察與觸摸從而感受疾病的特征。教師講解疾病知識,并以該患者現存在的病情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種形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10]、理論聯系臨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同步安排進入科室進行教學活動,也會讓學生對于醫院環境、規章制度、醫患溝通等有提前的了解,讓醫學生預先適應到實習醫生身份和角色的轉變。
3.3標準化病人 教師課前設置劇本,志愿學生演員扮演標準化病人,學生們對標準化病人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相應外科疾病專科檢查,教師通過學生們的臨床表現以及出現的問題做出指正與評價。中醫外科學教學比較特殊,尤其是一些疾病的位置在胸部、肛腸、外陰生殖器部位,這些部位涉及隱私真正臨床教學中很難征得病患同意,這就為中醫外科臨床教學提出了挑戰[11]。而標準化病人這一教學模式解決了學生中醫外科教學中缺少病患進行實戰的難題。
3.4超星、MOOC、藍墨云班課、騰訊會議 在肺炎疫情期間,網課完全代替了線下教學,發揮了其線上教學靈活、方便、資源豐富、不限時間和場地的優勢,疫情期間教學任務未受影響理應歸功于網課[12]。網課形式多樣化,語音、視頻、動畫、彈幕,教師可以將中醫外科疾病圖譜、影響、操作視頻及時展現在屏幕上,在放松學生緊張狀態、吸引注意力的同時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可以說網課是對線上教學的一種補充,是在非常情況下的教學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網課的教學質量是否達標仍需長時間的教學檢驗。
隨著近些年互聯網深入到學生、教師、校園,教學模式被豐富、被補充、被發展和探索,實現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轉變。多元化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手段、設施和平臺,與中醫外科學學科特點相結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修正了傳統式教學所帶來的問題。教學過程中更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增加互動溝通、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自主性、鍛煉操作臨床技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綜合水平和教學質量,煥發教學活力。
4 總結
綜合以上,中醫外科學教學模式的建設既要發揮傳統式LBL教學的優勢,同時也要充分把握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手段,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變幻的形式。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實現與學生要求相適應,與學科特點相結合,與實踐相對接,與臨床用人標準相契合,促進中醫外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中醫外科學學科體系的成熟。
參考文獻
[1] 王仲, 宗雪萍, 劉菲, 等. 中醫外科學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0, 18(13): 39-41.
[2] 靳汝輝, 鈕曉紅, 黃子慧, 等. 中醫外科學的現狀及發展思路[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20, 26(1): 207-209.
[3] 劉曉菲, 董美晨, 張曉杰等. 中醫外科學遵循5A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探討[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7, 15(18): 29-31.
[4] 王宏, 耿中利, 王薇, 等. 中醫外科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實踐存在的問題淺議[J]. 新疆中醫藥, 2020, 38(1): 54-55.
[5] 錢海華. 淺談中醫外科學臨床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案[J]. 教學教育論壇, 2020, 15(11): 255-256.
[6] 張臻, 闕華發. 中醫外科內外結合之辨證論治[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 22(1): 52-54.
[7] 李小梅, 劉琰琳, 朱柳. 新建本科院校教師發展中心建構初探[J].高教發展與評估, 2019, 39(5): 80-86.
[8] 陸慧敏, 黃梅, 吳代陸. 乳房疾病中醫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15, 13(21): 115-116.
[9] 王和平. 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外科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 教育探索,
2018, 38(3): 78-80.
[10] 劉國躍, 何旭, 陳淼, 等. 微課結合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ICU 床旁血液凈化技術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19, 26(6): 748-749.
[11] 蔣慶錕. 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在肛腸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 教育必讀, 2020, 20(28): 235-236.
[12] 韋杏, 韋乃鳳, 張煜, 等.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在“壯醫內兒科學”課程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 2020, 15(34): 302-3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編號:GJD131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