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七年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由于意識形態的需要在創作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它以中國革命歷史為題材,主要講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過程之后,如何最終走向勝利。通過革命認識歷史,對歷史進行建構與書寫。在革命歷史小說中,《青春之歌》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以知識分子的成長史為題材,講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這一時代背景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成長為一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過程。本文將從革命歷史敘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體現、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的結合三個方面,結合“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特點,來分析《青春之歌》的創作特色。
【關鍵詞】 “十七年文學”;《青春之歌》;創作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5-0024-02
隨著文藝新方向的確立,文學創作的規約性越來越強,明確文學創作要以群眾、人民大眾為對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未來中國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的最高準則。《青春之歌》以知識分子的具體成長歷程為主要內容,但其創作也大體符合了“十七年文學”對革命歷史小說的要求。它的創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革命歷史敘事
革命歷史是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文學藝術活動中的一種宏大敘事,這些作品都以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作為敘事的意義旨歸 ①,強調黨的領導作用以達到教育人民和鼓舞人民的目的。《青春之歌》中以知識分子的成長為主要內容,展開革命歷史敘事。
(一)革命成長敘事——知識分子的成長史
革命歷史敘事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黨在戰爭中的領導作用。此外還講述個體生命在革命理想的引導下,完成轉變、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知識分子改造是“十七年文學”中的一個關鍵詞,“對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必須遵從一種安全的敘事模式——成長敘事。” ②
《青春之歌》的革命歷史敘事以知識分子為主角,描述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為從苦悶彷徨階段到追求探索階段最終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是知識分子的革命成長史。在革命的成長過程也經歷了肉體的磨難和精神的打擊,在這過程中逐步建構自身崇高信仰,完成自身轉變,符合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
“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創作方向使得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描寫站在了其對立面,要不要描寫資產階級始終存在爭論。但《青春之歌》以其革命成長敘事順應了“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方向,獲得了創作權力。
在描寫知識分子的成長史中,小說還反映了“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的“引路”主題。
(二)“引路”主題
在包含有知識分子成長主題的小說中,“革命或者革命的意識形態,會以一個‘引路人’的形象而出現” ③,如《紅旗譜》中的賈湘農之于嚴運濤;《青春之歌》中的盧嘉川、江華之于林道靜。在林道靜的成長過程中,盧嘉川、江華、林紅是她的引路人,指引著她的思想改造。在抵抗包辦婚姻,毅然走出家門后,盧嘉川引導她接觸了革命理論,并促使林道靜離開余永澤投身革命;江華的到來無疑使得林道靜進一步理解了革命的意義,擺正了階級觀念,與工農相結合,最終實現自己的階級轉變。
林道靜在監獄中“念”馬克思主義大學,經受住了對革命意志的考驗,堅定了無產階級的崇高理想和信仰,林紅功不可沒。在共產主義者的不斷引導下,林道靜逐步克服了身上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完成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最終宣誓入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林道靜的成長之路,反映了“十七年文學”中在共產主義者的“引路”下,知識分子的革命成長敘事,反映了革命歷史小說創作的主題模式。
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體現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蘇聯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歷史和具體地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必須與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青春之歌》中在歷史觀、創作方法、主體改造三方面有所體現。
(一)社會主義歷史觀
社會主義歷史觀是構成小說的重要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一 二九”運動,中國一直處于動蕩時期,這一時期中的個人活動、生活選擇都要放在整個時代背景中去考慮,每個人的選擇不盡相同。國家苦難的命運激勵著共產主義者為著光明的未來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進行抗爭這一民族救亡的歷史呈現在人們面前。
《青春之歌》凸顯了在時代矛盾的劇烈沖突中,歷史對個人決定性影響這一歷史觀。此外《青春之歌》中也呈現了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苦的奮斗史,每個個體都在努力創造中華民族的歷史。
(二)創作方法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反復強調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具有堅定的革命信念與堅強的革命意志的英雄形象是革命歷史小說著力刻畫的中心人物。
《青春之歌》也通過塑造典型的方法來表現社會主義的歷史觀。無疑,盧嘉川、江華、林紅的形象是那一時期不懼艱險、有著獻身精神、能夠為黨付出全部的人物典型。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得盧嘉川、林紅即使在獄中也仍不放棄工作,“共產主義者到任何地方——包括監獄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們要親眼看到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實現,快樂地迎接這個日子。” ④
此外,作者也塑造了林道靜這一知識分子改造的典型。她并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形象,她雖有著因出身帶來的小資產階級情調,但在遇到盧嘉川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后,逐漸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小說中對其思維過程著墨較多,在一次次地與先進的共產黨員的談話之后,在參加實際的革命活動之后,林道靜逐漸成了一名有著豐富經驗的共產主義者。小說就是通過林道靜在事件中、在矛盾中的思想和心理變化,來推動情節發展,表現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觀的。
(三)主體改造
楊沫在談到《青春之歌》林道靜這個人物形象創作時說:“是想通過她——林道靜這個人物從一個個人主義者的知識分子變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來表現黨的偉大,黨的深入人心,黨對于中國革命的領導作用。” ⑤
覽觀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創作,黨的領導是駕馭結構的敘事軸心,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關鍵。
在林道靜的自我改造中,個人主義向集體主義的轉變是一個關鍵。在革命理想的引導下,林道靜逐步進行思想改造;在盧嘉川、江華等共產黨員的領導下,林道靜走上革命道路,改變了對工人階級的認知,擺脫了自身的小資產階級情調。林道靜的主體改造是通過黨的領導實現的,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為人民群眾拼搏奮斗,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使生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也正如洪子誠所說:“只有將個體生命融合、投入到以工農大眾為主體的革命事業中去,他的生命價值可能得到真正地實現。”
三、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的結合
“十七年”小說中革命新女性塑造體現出特定年代中女性獨特的精神風貌。《青春之歌》中將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相結合向人們呈現了革命新女性的形象。繼易卜生《娜拉》之后,尋找女性解放之路從未間斷。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的講演中,肯定地給出了娜拉離家出走后可能發生的兩種結局:“一為墮落,一為回來。” ⑥陳蔚如因丈夫出軌選擇自殺;白莉蘋最后放棄革命,《青春之歌》向人們指出女性解放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完成社會的變革。
林道靜的三段感情經歷,在感情線發展的同時也反映了林道靜革命思想的變化。受“五四”思想影響,林道靜反抗包辦婚姻,選擇走出家門,與余永澤相愛。盧嘉川的出現,馬克思主義知識的汲取使得她最終選擇離開余永澤,但這時她的革命思想仍不成熟,直到江華的出現,林道靜逐漸成熟并最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革命女性。在講述林道靜愛情的同時,結合著林道靜革命思想的轉變,體現了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的結合。
《青春之歌》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從革命歷史敘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體現、女性話語與革命話語的結合三個方面,順應了“十七年”歷史題材小說對創作的要求。
注釋:
①郭劍敏:《革命·歷史·敘事——中國當代革命歷史小說(1949-1966)的意義生成》,2005年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3頁。
②任曉楠:《在規訓中“成長”——建國后十七年長篇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的敘事策略》,《當代文壇》2008年第2期,第73頁。
③蔡翔:《革命/敘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頁。
④楊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⑤楊沫:《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人民文學》1959年第7期,第101頁。
⑥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頁。
參考文獻:
[1]陳靈強.十七年“革命歷史敘事”生成與建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2]王金雙.十七年文學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D].南開大學,2012.
[3]郭劍敏.革命·歷史·敘事——中國當代革命歷史小說(1949-1966)的意義生成[D].浙江大學,2005.
[4]蘇小星.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D].西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張美琪,女,漢族,吉林鎮賚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