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佳
【摘要】 民國時期,電影作為一種新的休閑娛樂方式傳入成都,豐富了成都女性的文化娛樂生活,促使成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由傳統走向現代。同時,傳統的與西方的兩種文化發生碰撞,并且持續發展,豐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從社會輿論以及政府對女性追求時髦的批評與限制可以看出,成都的社會觀念在近代轉型中呈現復雜性。
【關鍵詞】 成都女性;女性文化;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5-0085-02
女性的休閑娛樂生活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女性休閑娛樂活動的變化反映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女性的自我認知和社會對女性的認知都在發生變化。成都地處西南內陸,開放時間晚,工商業經濟不發達,城市化進程緩慢,女性的休閑娛樂方式單一。民國時期,成都的近代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電影作為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傳入成都,對成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女性在外觀和思想觀念上由傳統走向現代,推動了成都女性的現代化進程。
一、電影為女性提供了全新的休閑娛樂方式
由于成都近代工商業發展緩慢以及受傳統禮教的限制,女性休閑娛樂活動的范圍狹小,傳統的公共娛樂場所僅限于茶館、戲園、廟會等場所。1903年,傅崇矩將電影引進成都,開啟了近代成都人的電影生活。1924年,新明電影院開業,隨后又建成了智育、蓉光等十多家電影院。隨著電影院數量的逐漸增多,去電影院看電影逐漸成為成都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進入民國后,社會風氣漸開,女性的休閑娛樂活動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不斷更新。電影作為一種新式的、摩登的娛樂方式,深受成都女性的喜愛。新聞報刊中有不少針對女性顧客的電影廣告宣傳,例如《新新新聞》刊登的廣告:“當此春光明媚之際,正系及時行樂之時,尚希各界女士,惠臨觀賞是幸。” ①除此以外,影院的女客票和女賓樓座也能反映出當時成都女性的電影參與情況。例如《新新新聞》刊登的電影《三個摩登女性》宣傳廣告:“包廂座,十四千文;男女賓堂座,七千文;女賓樓座,五千文;幼孩,四千文。” ②1904年,《成都日報》刊登的電影廣告:“美國活動電戲:本月初三開演,售女客票、男客票,初四愿觀者速來買票,每位五角,仆童減半。” 而且,根據電影院收票的工作人員觀察,“看電影的觀客中,有百分之五十是女性” ③。由此可以推測,在近代成都,前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的女性數量較多。④
在有關民國時期成都電影的文獻資料中,也可以找到反映女性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文字描述。成都市技工業同業工會向政府反映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態度惡劣的報告中也有提到女性觀眾,密報稱影院的招待人員“且對于雇主,尤其女客,行為言語,諸多傲慢,糾端時生,以致動武者,日必數起……”
近代電影的引入為成都女性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休閑娛樂方式,娛樂活動種類增加,女性的休閑娛樂生活由傳統性、單一性走向多樣性、新穎性。而逛廟會、聽戲等傳統的休閑娛樂活動依然長期存在,并且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持續發展,傳統的與西洋的并存,使成都女性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二、電影傳播的摩登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民國時期電影的引進,對成都女性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于當時的成都女性來說,看電影是追趕潮流的方式。反過來,大量的西方電影也使成都女性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為了追求電影里的摩登生活,“在茶館酒樓,在劇場,摩登婦女,往來如織” ⑤。正如《成都竹枝詞》里描述的:“款款西裝蹬蹬鞋,昂頭獨步走花街。戲場觀罷難消遣,還要搓圈麻雀牌。”對此,時人感嘆道,“電影也是相互介紹壞處之一的最厲害物”,電影里的時髦女主角“總是好跳舞、交際、講戀愛、奢侈、豪華”,引得成都女性爭相效仿。⑥電影里的女演員也成為追求時髦女性的模仿對象,“明星們穿什么樣式,她們也穿什么樣式,明星們梳什么發型,她們也梳什么發型”,在妝容、發型和衣飾上追求時髦。⑦
除了帶來摩登的生活方式,民國時期電影也向成都女性傳播了有關自身解放的思想觀念。例如,成都電影院放映的《現代一女性》《女性的吶喊》《新女性》《女性的仇敵》等影片都聚焦于女性解放的問題。其中,1934年上映的影片《女性的仇敵》就講述了女主秋子在丈夫的壓迫和蹂躪之下,最終忍無可忍,鼓起勇氣決定脫離家庭,走向社會自謀生路的故事。這些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向成都女性傳遞了新的自我觀、家庭觀、婚姻觀,呼吁女性走出家庭,勇敢地進入社會奮斗、追求自我,實現自身的解放。電影的傳入也促使民國時期成都女性積極地投身于電影事業中,成為謀求自身解放的新道路。成都的第一部本土電影《峨眉山下》就是在成都女性的推動下拍攝完成的。黃侯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之一,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她創辦了大同電影學校、籌辦了四川影片公司,為近代成都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為成都女性樹立了爭取女性權利、謀求女性解放的新榜樣。
三、關于女性看電影的社會輿論
在近代成都,一些持“男女大防”觀念的人對女性頻繁出入于電影院等公共娛樂場所的現象是非常抵觸的,對女性地位的認知也趨于保守。民國初期,成都的茶館和戲園向政府申請準許女性進入公共娛樂場所觀看電影,如可園“以‘女界同胞無不向隅之歉所請,在演戲的女賓之日,于戲畢或中間添演活動寫真’,并采取了‘售票及服役人等,概行照舊用女仆,毫無男仆一人夾雜期間的措施’。警方仍以‘演電戲之人竟為男子,終難免另滋流弊,所請卻難照準’,只得作罷。民國三年祠堂街劇部,同樣所請,警局批:‘滿堂女賓在座,忽而黑暗無比,而從事演放及售賣飲食一切,仍不免有男丁混雜,必滋揚議’,而不允準。到民國八年,這項陋俗禁令,才有所松動,但仍限有女賓專場,且多在白晝開場。” ⑧民國初年,成都女性進入公共場所看電影必須做好防護措施,要確保過程中無與男子接觸的機會。同時,影院售賣女賓票須向當局報備,請求當局的同意,女性進入公共場所觀看電影須處于當局的監控中。
電影傳播給成都女性的摩登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與近代成都的社會觀念相悖。這些追求摩登的女性受到人們的嘲諷,被人指責膚淺、奢侈。《成都國民日報》上有位作者這樣形容成都街上的時髦女性:“電燈作了光,春熙路上,烏煙瘴氣地女人們,正式開賽會了。明明滿街都是些骷髏,她們偏要替自己遮丑,甚么?摩登呀!浪漫呀……我流淚,我作嘔,我只好連忙逃走。” ⑨一些時髦女性模仿電影明星的妝容,被時人嘲笑為“蓬頭血口畫雙娥,似找冤家到處梭。怪道連朝陰氣重,只因赴會女妖多” ⑩。女性熱衷于剪發和燙發,時人也對此表示反感,形容她們“不梳螺髻亂如麻,滿首蓬飛似夜叉” ?。他們認為傳統婦女的“委地青絲七尺長,天然美麗煥容光”,不明白時髦女性為何要學外國人“剪斷蓬飛亂,燙起鬈鬈色黯黃” ?。總之,當時社會輿論對于成都女性追求新生活大多持批評的態度。
綜上所述,近代電影傳入成都,為成都女性提供了一種新式的、現代的休閑娛樂方式,豐富了女性的文化娛樂活動種類,滿足了女性的精神層面的文化娛樂需求。電影帶來的現代文化生活方式推動了近代成都女性的外觀以及觀念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推動了成都女性的現代化進程。同時,傳統的和西方的兩種休閑娛樂方式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新舊文化產生碰撞并且持續發展,西方的娛樂消遣方式成為近代成都大眾文化的一種,豐富了成都的城市文化,體現了成都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是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志。另一方面,從社會輿論和政府對女性進入公共娛樂場所的批評和限制,以及對那些模仿電影明星追求時髦,走在女性解放意識前列的女性的嘲諷和譏笑,可以看出,由于成都近代化進程的緩慢,新舊思想更替具有復雜性。
注釋:
①《新新新聞》1934年5月9日,第6版。
②新明電影院:《新明電影院九月十九日至廿二號開映聯華影業公司巨片三個摩登女性》,《新新新聞》1933年9月20日,第12版。
③草今:《電影對女性的好處》,《新新新聞》1934年10月8日,第14版。
④《密報》(全宗號38,目錄11-2,案卷號994),成都市檔案館,(年份不詳)。轉引自馮傳珍:《20世紀30-40年代成都電影院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9頁。
⑤博言博士:《摩登婦女》,《新新新聞》1938年5月23日。
⑥鄉壩老:《老實話》,《新新新聞》1935年6月14日,第16版。
⑦鐵波樂:《電影來了——成都的早期電影》,《西部廣播電視》2010年Z4期,第131-133頁。
⑧張亞戎:《成都電影志》,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2003年版,第58頁。
⑨志原:《春熙路上》,《成都國民日報》1935年6月18日,第7頁。
⑩徐重蕃:《成都青羊宮花會竹枝詞》,載《成都竹枝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頁。
?王晉庥:《新女界竹枝詞》,載《成都竹枝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4頁。
?錦庵:《成都竹枝詞》,載《成都竹枝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頁。
參考文獻:
[1]李微.娛樂場所與市民生活——以近代北京電影院為主要考察對象[J].北京社會科學,2005,(4):55-61.
[2]袁家菊.民國時期四川人眼中的“摩登女”[J].文史天地,2016,(12):66-68.
[3]鄭格.民國時期電影對成都女性都市文化的構建[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4):139-146.
[4]郭玉芹.晚清時期上海女性走上社會之風考究[J].考試周刊,2009,(5):56-57.
[5]袁家菊.民國時期社會對女性時尚的認知——以成都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34):266-267.
[6]曲潔.民國時期青島的文化娛樂消費初探(1912—1937)[D].青島大學,2013.
[7]馮傳珍.20世紀30—40年代成都電影院研究[D].四川大學,2007.
[8]操慧,高敏.《新新新聞》中的“看電影”——報刊與現代文化生活方式的互動[J].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9,(04):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