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茹
摘要:語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稱號,盡管社會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論,但如果沒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對待數理化題目的理解可能都會大打折扣。而語文,作為樹立文化自信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不僅可以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而且可以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文主要探討了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樹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學語文教學
文化自信,既使一個國家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有底氣,也使一個公民對國家的文化底蘊有信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要堅持樹立文化自信。對于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中國而言,文化自信從來不是一句口號那么簡單,不是一個名詞那么空洞,它深刻的落實到了具體的語文教學,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去。
一、老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
古人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語文老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在日常的教學中起到了一個標桿作用。想要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性,語文老師們就要從自身做起,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用文化來強大自己的內心,從而營造一個熱情、開放、積極的學習環境。這樣,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被老師所感染,自覺加入進學習的陣列中來。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中國石拱橋》時,老師可以從石拱橋的優勢、發展等等來給學生們進行講述,還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古今對比,引導同學們去思考尋找現如今哪些建筑還依托的石拱橋原理;在學習《蘇州園林》時,老師可以從介紹蘇州園林的歷史典故和構建緣由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可以舉例現如今有許多景觀建筑中依舊可探尋到蘇州園林的影子。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老師在對語文課本進行教授的同時,又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進行鏈接,讓學生發現現代社會中的文化體現,從而讓同學們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之深厚綿長。
二、課堂深挖資源,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里,從《論語》到古詩,從志人小說到文學名著,蘊含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這為中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傳承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重視對這些傳統文學內涵的深挖,依托課堂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們接觸這些文學作品,從而幫助他們有效的樹立起文化自信來。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詩經》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古詩作時,老師可以借助教室的多媒體技術,播放朗讀者的音頻片段,讓學生首先感受這篇詩作的情感是怎樣的,然后放一些適合的背景音樂,讓同學們自行進行朗讀。這樣有利于讓學生通過情感帶入的方式,在意境中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再比如,在學習《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等文言文作品時,由于文言文本身較為晦澀難懂,學生很容易對學習產生倦怠。這時老師可以通過播放今年大熱的《覺醒年代》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去引導,直觀形象的視頻會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讓學生們明白,為什么文言文直到現代社會依舊不會被淘汰的原因,從而重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帶領學生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
三 、課后加強實踐,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積累,除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還可以在課堂之外重點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里,老師可以在課堂之余,組織創建一些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架構了自己的知識框架后,能夠去親身感知一番。比如,現在很多學校會舉辦詩歌朗誦比賽、經典文學作品讀書會等,老師們可以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和其他學生一起對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進行心得交流。除此之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唐裝漢服”體驗展、長幼師生交往禮儀討論會、傳統經典創意設計比賽等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同時,學習到課本之外的文化常識。通過這樣的一些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知識輸入與文化輸出的完美融合。再比如,老師和學校還可以組織一些名人故居參觀、文學展覽欣賞等活動,讓學生們沉浸式的感知先賢,感受文學的力量。通過投入式情感帶入,讓書本上的知識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學印象,提高學生們的文化素養。
四、結語
中學語文不同于小學語文,它與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更親密的聯系。在中學語文教程里,我們可以閱讀到更多的傳統文學名著,感受到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學習到更多的歷史文化積淀下來的文化常識。因此,在素質教育愈發被重視,文化事業發展愈發被關注的今天,中學語文肩負起樹立文化自信的重擔,是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客觀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園園 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的培養與發揮--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 [J] .現代交際,2015(002).
[2]錢小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探討 [C] .課程教學與管理云論壇 ,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