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飛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也在不斷擴張,人口的增多為公共交通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公共交通管理部門為了能夠有效緩解交通壓力,對公共交通進行了更加合理的規劃,加快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引導城市交通結構的調整。本文將以某市的公共交通規劃為例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其他城市公共交通規劃質量和效果的提升提供可行性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規劃;技術
中圖分類號:U491.17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中小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對公共交通進行合理規劃,不僅僅是建設國家“公交都市”的需求,同時也是新型城鎮化及行政區劃調整、實現公交引導城市發展的需求,更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需求。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中小城市重視公共交通規劃尤為重要。
1 某市公共交通規劃
1.1 背景
某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優越,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保護生態環境、文物古跡、發揮自然資源的最大效益,必須正確應對城市擴張的需要,引導城市空間向適合某市實際情況和資源條件的結構演變。該市中心城市“帶軸”式的發展結構,利用公共交通軸線和公交基礎設施引導、促進空間拓展向合理的空間結構形態演變是其必然的選擇。
1.2 規劃思路
本次規劃遵循如下思路:癥結分析→規劃銜接→戰略制定→系統構建→體制創新→規劃實施。
癥結分析:通過對中心城市社會經濟、城鎮發展、公交運營等的調查,以中心城市現狀公交的核心問題為抓手,確定規劃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規劃銜接:希冀以更大的視角,從都市區的角度規劃中心城市的公交,對接都市區綜合交通規劃,從構筑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角度構建公交系統;同時,跳出交通來規劃交通,協調交通和土地使用,依據都市區總體規劃,優化出行(OD)的空間分布。
戰略制定:以國內外中等城市交通發展經驗和教訓為鑒,以解決現狀核心問題為導向,確定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發展戰略、城鄉公交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公交引導城市發展(TOD)模式,指導下一步規劃方案。
系統構建:在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建設多層次一體化的樞紐體系,形成上下銜接的公交網絡。
體制創新:落實用地—公交協調發展的基本理念,研究適合某市的城鄉公交一體化的投融資模式、公交場站建設模式、公交補貼政策等,從制度設計的角度,創新公交優先發展政策的制定。
規劃實施:明確規劃實施的要點,實現戰略向現實決策的轉化。
1.3 技術路線
某市中心城市公共交通規劃應在詳細分析既有的規劃相關資料后,以調研分析(現場調研、座談、相關文獻等)結果為依據,結合公共交通發展的背景、條件和制約因素,根據公共交通發展態勢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特征,提出公共交通發展戰略;進而在發展戰略指導下進行各項公交設施規劃,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地解決目前城區公共交通存在的實際問題。由于本項目涉及的規劃內容層次較多,各部分的內容之間均是相互影響、互為條件的關系,因此本項目應按統一協調的思路,組織各個部分的內容,其規劃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2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規劃建議
2.1 合理優化、規劃公交線網
第一,對現狀主要公交線路進行保留、不作較大調整,順應居民出行習慣,并逐步培養居民公交出行習慣;僅對局部不順暢的段落進行微調,以及優化部分站點設置。
第二,隨著城市框架的提升,以及公交場站的建設布局,對現狀線路進行合理延伸,方便公交車輛停放、保養、充電等。
第三,根據公交線網規劃整體原則,對現狀公交線路進行分級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合理新增公交線路。
(1)新增各組團至核心城區的公交快線,形成快線公交網絡,提高服務范圍與效率,可采用大站快線和普通快線等多種方式運營;
(2)規劃構建服務于組團之間聯系的公交干線,形成城市主要公交線網主體;
(3)規劃建設服務于片區內部的公交支線網絡,加強對快線、干線公交的接駁功能;
(4)將市域鄉鎮的農村客運班線逐步改造為城鄉公交,降低票價提高發車間隔,為周邊鄉鎮、出行人群提供優質公交服務;
(5)結合城市旅游特色,構建的旅游公交線網,打造全域旅游發展特色。
2.2 基礎設施建設保障
第一,公交場站建設。公共交通場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礎性設施,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資建設的力度,加強公共交通場站的建設。城市的公共交通場站規劃主要包括公交首末站、車輛保養場和中心停車場、換乘樞紐站、中途站點等的布局規劃:嚴格控制場站建設用地;理順體制、推行站運分離;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優先加強新建或改建城市居民小區的公交首末站、??空镜囊巹澓徒ㄔO。
第二,城市道路規劃建設。在進行城市道路網絡規劃建設時,應使各等級道路結構合理、功能明確、系統分明。應充分考慮和適應城市公交線網規劃的滾動實施計劃,確保城市道路網絡建設超前滿足城市公交線網布設的需要:合理規劃城市道路網絡結構;在制定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時,應優先考慮滿足公交線網布設、公交車輛運營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提高公交車輛的運營速度和行車準時性,應加快公交優先通行措施的實施;公交港灣式站臺的建設,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對港灣式公交站臺的要求進行建設。
第三,電子站臺的建設。電子站臺的設置主要采用GPS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通過LED顯示屏,乘客可以實時獲取公交車輛到達時間、車輛站距、公交換乘信息以及道路、天氣信息等;此外,通過站臺監控系統,公交運營調度中心也可以對站臺的環境、候車人群以及車輛營運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從而根據實時信息進行實時調度管理,提高公交運行效率。
2.3 加強公共交通規劃的信息化與智能化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公交,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服務能力,展示企業形象,以實現智能公交目標。
第一,統一中心城區公交智能調度、指揮應急系統;中心城區所有公交車統一安裝GPS智能運營終端,成立公交智能調度、指揮應急指揮中心,實現自動化運營管理的目標,提升贛州市整體公交服務水平。
第二,改造升級面向該市轄區的一卡通收費系統,并逐步實現與全國其它城市互聯互通。由政府支持,公交公司牽頭,組建某市城市一卡通公司,并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申報開通“全國城市一卡通互聯互通應用程序”。
第三,建設企業ERP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建成某市公共交通企業包含生產物資模塊、辦公及人力資源模塊、財務資源模塊、信息資源模塊(含智能調度模塊、3G監控、營收等后臺數據模塊)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
第四,聚合新型移動支付功能,實現二維碼、NFC、微信、支付寶支付乘車,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公交系統融合,提供方便快捷的購票服務以及效率更佳的公交客流管理系統。
第五,打造掌上公交APP,實現二維碼支付、實時查詢、定制公交等多種功能,同時依托車輛定位系統,逐步開展公交電子站牌建設,為乘客提供公交營運的實時信息。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規劃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公共交通規劃的過程中要以城市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在做好前期調查的基礎之上設計好整體規劃思路,明確技術路線。為保障規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要做好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交通規劃的信息化發展,以此來促進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旭光,唐秋生,張子佳,等.中小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發展規劃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7(36):15-17.
[2]續宗芳,吳磊.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規劃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8(15):110.
[3]李永前,楊忠振.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研究——以A縣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22-124.
[4]趙光惠.基于TOD模式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研究[J].低碳世界,2018(11):244-245.
[5]吳小梅,王志遠,李信均.廣西中小城市中運量公共交通規劃研究——以梧州市為例[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33):57-58.
[6]田曉燕.中小城市基于TOD模式的公共交通規劃[J].山東工業技術,2017(2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