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碧霞 仉 坤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著名院士楊叔子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則會不打自垮。從楊叔子說的話中可以看出,民族精神和文化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經過幾千年的發酵、沉淀已經成為大眾性的體育文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1]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社會結構的變遷,武術作為中國早期的產物,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研究領域,并且逐漸被人們重視,武術事業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教育界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更是我國從古至今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例如,霍元甲、黃飛鴻、葉問等武術宗師皆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首都作為文化交匯之地,造就了北方武術和南方武術有明顯不同的文化特點,武術社團作為最早的武術培訓機構為社會各階級培育了眾多的人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作為歷史上北京創立的第一家武術社,為武術的發展及武術界的團結作出了不朽貢獻。創立至今仍然是北京民間武術一支活躍的武術社團。90年代后,武術社團的不斷出現,以武術社團為題的研究逐漸增多。
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失敗,使許多國人認為武術在戰爭中已失去優勢,已無“用武之地”。1901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武舉制。當時處于極度自卑的中國人開始呼吁“向西方學習”,在軍隊、學校、社會教育中采用西方兵式體操成為熱潮[2]舊有的軍事武術體系幾乎被完全瓦解。隨著軍事武術體系的瓦解,以軍事武術為主導促使武術向前發展的良性循環過程被打破。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活動也被迫停止。20世紀60年代末期,武術運動受到巨大的沖擊。許多優秀的拳種被打入冷宮,如太極拳、少林拳等被扣上了莫有的罪名,廣大民間武術社團失去了立足社會的基礎。不得從事武術活動,剝奪了群眾習武的權利。許多珍貴的武術拳種資料在“破四舊”運動中也被銷毀,傳統武術瑰寶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浩劫,武術幾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3]
1949年后武術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改變,1952年“民族體育形式研究會”的設立,標志著武術進入體育的行列。隨著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武術逐漸受到人們群眾的極大關注,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武術的學習行列中,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活動也逐漸活躍起來,在這時,越來越多的武術社團也相繼成立起來。1962年,北京武術運動協會的成立,使北京的武術運動逐步走向規范化管理,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在北京武術運動協會統一管理下也有了規范化的發展。1971年,周總理在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體育工作首先要進一步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大力抓業余訓練,積極有效地開展國際體育活動。國際性體育活動的開展推動了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和各省市甚至鄉村武術競技的發展[4]。隨著武術競賽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武術社團作為當時培養人才和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場所,其在培養人才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是由形意拳名家耿繼善秉承其師劉奇蘭以“團結武林同道,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廣泛開展國術研究,培養武術人才為己任”的重托,于1900年在北京地安門西火神廟內創建,到了明、清兩代,因燕京是京師重地,軍隊防務建設和武術訓練都是強項;清朝的王公貝勒喜好武術,帶動了民間武術的發展。
19世紀末武術逐步退出戰場,尤其是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和1901年武舉的廢除,徹底結束了武術作為軍事手段的歷史,[5]武術開始轉向民間發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武術的“強國強種”“抵御外辱”的尚武思潮受到政界和知識界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崇[6],給北京武術社團帶來了新的活力。北京武術社團蓬勃興起,除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之外,諸如北平體育研究社、行健社、北平國術體育社團、天橋武術茶社、中州會館拳場、藝林武術社、匯通國術研究社等也相繼成立。
“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自成立就以“團結武林同道,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廣泛開展國術研究,培養武術人才為己任”的重托,面向北京各個階層人士服務。教習內容以傳授形意、八卦拳械為專長。1900年成立至1940年期間經歷了兩任社長,分別是耿繼善、鄧云峰。這時“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主要以抵御外寇為已任。1940年由鄧云峰先生高徒吳子珍擔任第三任社長,其廣交武友,廣泛邀請各拳種名師前來任教。團結武林人士,共謀武術的發展。1970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社會活動被迫停止,但是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弟子們依然默默的普及、傳播中華傳統武術。并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北京和全國形意拳觀摩交流大賽中取得很好的成績。改革開放后,1994年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在北京市體委、市武術協會等組織的批準下恢復設立。更名為”北京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研究社”,由鄧云峰先生弟子、著名作家楊沬擔任第四任社長。這個經歷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的武術社團,終于又重返武壇。1995年吳子珍先生弟子、著名武術家牛寶貴先生任第五任社長,在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財經學院傳授太極拳,學生眾多。為弘揚中華武術、推廣太極拳,普及全民健身運動做出眾多貢獻。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研究社復社二十多年來,四民社弟子在各地各單位舉辦了多個教學點,培養出成績優異者百余人。目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依然不斷發展創新,弘揚中華武術,振奮民族精神。延續百年,歷任五任社長。在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的領導下,在各兄弟單位和眾多武術家的幫助下,至今仍是北京民間武術一支活躍的武術社團。
從與北京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相關的資料中了解到,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最初以形意拳和八卦拳為主進行教學,練形意的都練八卦,練八卦的也都練形意,后期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融合了很多的拳種,比如太極、六合、地躺、八極。自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成立以來就沒有門戶之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是北京市各個門派各個拳種的融匯之地,各個大師在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內交流心得。所以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現在不僅僅有形意和八卦,其他的拳種也有傳承,最為可惜的是也有不少傳統的拳種已經失傳。從以上資料了解分析得出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傳承內容以形意拳和八卦拳為主,其他拳種為次的方式傳承的。形意拳是作為眾多傳統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最早是由心意六合拳演變而來的,是由河北的李洛能先生學自山西的戴隆邦,學成之后號稱“神拳李洛能”。由于當時心意拳不傳外姓,所以學拳時歷經坎坷,在傳習時他做到了改良與創新,并且命名為形意拳,他改掉過去的保守思想,廣收門徒傳藝,各階級人士爭相求藝,因此,名傳四方。他的弟子眾多,其中河北劉奇蘭就是其中一個,而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創始人耿繼善正是劉奇蘭的弟子。耿繼善秉承了師傅劉奇蘭的風格,廣泛傳播形意、八卦,排除門戶之見,與各門派名家交往甚密,互相交流學習,故而形成了現在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傳承內容以形意拳和八卦拳為主,其他拳種并存。中華武術博大精深,但是最可惜的是在歷史的長河里,有著為數不少的拳種已經失傳。這也是中國史上應該為之嘆息的。
傳統武術伴隨中華文明延續千年至今,這顯然與傳統武術獨特的傳承方式有關,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以傳授某種技藝為紐帶而組成的師徒傳承,幾乎是所有文化藝術門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7]崔玉京秘書長指出,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創建至今傳承方式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來說,第一個階段由1900年到1940年;第二個階段是由1940年到1970年;第三階段為1970年到2010年;第四個階段是由2010年到現階段。
第一個階段。冷兵器時鏢局和武行,這些人都是以武術謀生的,自從槍炮出來之后有一大批的從事武術的職業人員失業,也就是這個階段很多的拳種和門派相繼失傳。在這一階段中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是以家庭傳承為主要傳承方式。第二個階段。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公開授課廣收門徒,拋開門戶之見向社會招攬學生。第二階段也是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最盛時期。第二階段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則是廣收門徒以師門傳承為主要傳承方式。第三個階段 。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由于當時的社會政策的影響,關閉了一段時間但是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傳承仍然沒有斷,有著不少的學生依然堅持練習。這個階段,前期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失去了一大批的學生,也失傳了很多的武術文化。在復社后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依靠學校傳承方式傳承。第四個階段。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大多都是業余學員,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現在為一周幾次或者一月幾次的公開大課而授課,學員需將所學內容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練習、練習中生活。現階段的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在傳承方式上有著巨大的困難。
支持大中小學、廠礦企業等企事業單位發展各類群眾性體育社會組織,組建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俱樂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組織群眾性體育俱樂部聯賽,并積極承接體育部門賽事活動等公共體育服務。推動農民體育協會等社會組織建設,健全農民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支持和培育發展社區體育組織。[7]據本人實地考察和崔玉京秘書長指出,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成立比較早有100多年時間,像在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學過拳的和現在在學拳的還是比較多的,在師資方面,現階段受社會環境問題的影響,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教練大多是根據自己的業余時間來進行教學,有時會和一些練習者的時間對不上。據了解,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現有成員兩百余人,但是所傳武術內容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現有授課地點十多處,如芍藥居、昌平洪福苑、紫竹院、首都師范大學、沙河、清河等地都有授課點。社長所組織十幾人的教練團也經常在貴州傳播傳統武術,與此同時開展了武術進校園、進軍營、進機關等活動。隨著越來越多活動的開展,需要的師資也越來越多,但是目前教練多數是業余的,所以現階段師資比較受限制。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社團的師資以及社團的管理上存在著不足。可以說目前影響武術社團發展的因素眾多,比如多重的管理理念和服務理念不強,社團管理混亂思想不統一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運營或管理上的不足,往往導致授課內容和時間呈多樣性和多變性,也間接地導致學員學不到或學不精某種拳法及拳種。在此基礎上學員的人數就會逐漸減少,而武術社團的經費也相對減少。武術社團的老師及教練得不到足夠的報酬就會“另尋出路”,另一方面,社團經費的短缺影響社團授課的場地、設施等基礎條件。自20世紀人們進入小康社會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得到了顯著地提升,所以更希望或者更愿意去基礎設施完善、師資資源較好的武術社團學習。
在武術的發展傳承中,民間自發組織的社會武術團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武術的傳播、研習曾發揮著積極作用,并有著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8]武術社團是以武術運動為目的或活動內容的社會團體。目前,在我國既存在自上而下建立的,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職能的武術社團組織——武術協會組織系統,又存在著自下而上建立的群眾性武術社團。但從性質上講,他們都是社團性質的民間組織,是武術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社會力量。[9]根據崔玉京秘書長的話來分析,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傳承歷史悠久,武術文化非常好,首先在社團內部團結方面,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做了很好榜樣作用,這一點是值得各個武術社團和武術機構學習的一點。其次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優秀文化傳承的精髓是“習武重德、尊師重道”,而這一文化精髓造就了“團結一心、海納百川”的四民精神,這就是百余年來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飽經滄桑而不倒,歷經坎坷而不衰的秘密。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與武術界高手們一起研究武術、切磋技藝,互相學習顯示出了良好的武德、武風,為武術的發展和武術界的的團結、包容、尊師重道做出了貢獻。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在體育界有著積極的作用。1970年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社會活動被迫停止期間,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弟子們依然默默的普及、傳播中華傳統武術。而那時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團作為非盈利性的組織,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堅持普及、傳播中華傳統武術,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堅持100多年只為了最初的原則,在體育界我想應該是少有的。
北京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自成立伊始,就把服務對象定為面向北京各個階層人士。北京四民社以“團結武林同道,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廣泛開展國術研究,培養武術人才為己任”的重托,從改變國家命運出發,樹立以武興國的思想,努力打破門戶之見,以傳授形意、八卦拳械為專長,對其他拳種持歡迎態度,會內聚集各拳種名家廣泛邀請各拳種名師前來任教、切磋,如八卦名家程有信、劉鳳春、六合拳名家劉彩臣、形意八卦名家孫祿堂、形意名家尚云祥、太極名家吳鑒泉、吳圖南、楊禹廷(吳式太極拳)、馬禮堂、李天冀、陳子江(形意拳)、馬玉清(查拳、六合拳)、吳斌樓(戳腳翻子拳)等。他們通過武術社相互交流,團結武林人士,使傳統武術的技術得到傳承和發展,為武術界積蓄了大量的武術人才。
清末民初,國家正處于國力衰退和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尚武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途徑,中國要自救就要大力培養國民的尚武精神。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以“培養尚武精神,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鄧云峰先生鼓勵弟子勇敢殺敵,在其弟子張貴生與日寇搏殺犧牲后,他更加激勵弟子刻苦練功,立志報國。
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是最早的武術社團,首先是對其他武術社團的帶領和引導的作用,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作為一種組織形式,有著自己內部的一種社團文化。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研究社延續百年,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地堅守與發展,這都得益于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后輩繼承前輩們習武修德的好作風,為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振奮民族精神而發奮圖強的精神。對一個武術社的社團文化進行研究,具有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可以幫助其他武術社團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對其他武術社團的啟示,本人認為應有著引導新生武術社團成長、領導其他武術社團共同進步、普及傳統武術的傳承等。當然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也有不足之處,例如:社團主管部門觀念陳舊、多重的管理理念和服務理念不強、社團管理混亂思想不統一等等。希望以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為例,能夠對其他武術社團的發展做到標桿與警戒的作用。
5.1.1 訓練時間長,成效慢,學員不足
據實地考察和崔玉京秘書長指出,現階段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師資方面存在著很大的欠缺。由于現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對這種踏踏實實的傳統項目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練習者已無過去那么多,在缺乏學員的基礎上,社團的經濟來源也就變少,也就沒有過多的經濟來完善教學的場地和設施。教練在沒有學員和資金的情況下便會另謀他職。

圖1 武術社教學點之一的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 老師傅教學員練習
5.1.2 社會環境的影響,傳承方式、方法受限制
目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鮮有人知,這也證明了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在宣傳力度上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優勢。北京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主要以教授傳統武術為主,所以練習者以中老年人為主。由于受到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目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教授武術更注重對技術的傳授,缺乏對傳統文化、中華尚武精神和武德的傳授。
5.1.3 主管部門側重于競技武術的發展,對傳統武術的關注不夠
由于受到目前我國武術運動體制的影響。競技武術作為體育部門重點發展的對象。在比賽中能否取得好成績成為了主管部門評價一個項目好壞的標準。雖然近些年隨著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的提出,群眾性的武術社團工作受到了體育主管部門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是群眾性的武術活動并未納入到體育工作的評價中,很多地區的的體育部門工作重心依然是偏向競技武術,對社會中武術社團的不利影響依然存在。體育主管部門的精力大多數放在競技武術學校、體校和各大高校的武術班中,從而忽視了群眾性武術社團的建設。
5.1.4 對外宣傳度不夠
自1970年之后,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閉社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學生有所流失,從此之后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知名度也慢慢下降。而在當時手機和網絡不能普及,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也只能通過報紙和口口相傳來宣傳,導致現在了解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人很少。現階段武術培訓機構和武術館校的崛起,各個武術培訓機構和武館的宣傳招生,影響了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宣傳力度。我們都知道傳統武術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并不像現在的散打、跆拳道和泰拳那樣直觀。所以知道并了解四民武術研究社的也就人少之又少。
5.2.1 擴大宣傳渠道
目前中國社會處于信息與互聯網時代,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可以依靠影視、網絡等多媒體進行宣傳,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與電視臺聯手拍攝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紀錄片,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發一些訓練、比賽視頻,建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專門網站,發揮多種媒體渠道共同宣傳的效果,讓更多的現代人了解北京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歷史價值和重拾百年尚武愛國精神。
5.2.2 建立完善理事會制度和監事會職能
在民間武術的發展過程中,武術社團是現代民間武術體系構建的核心,是實現武術社會化管理的關鍵環節。從2020年到2025年,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將用五年的時間,建立完善理事會制度和監事會職能,形成認證練功點和巡視指導體系以保障傳統武術的教育質量;并與5—10個政府對口組織(體委、教育局、武協)形成培養扶持傳統武術教學網絡。從而基本形成項目合理、管理健全、誠信自律、特色顯著的武術類社會組織發展體系,并構建以北京為核心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多方參與、監督有力、科學規范的傳統武術發展體系。
5.2.3 拓展收入渠道
資金匱乏會嚴重影響武術社團活動的開展。這其中不僅有體育管理體制和觀念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還有協會自身社會籌資能力不強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由于受到計劃經濟時代體育管理體制的影響,目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依靠于政府資金的支持和收繳會費。針對我們國家的國情,完全依靠政府和收繳會費是短期內還無法實現的。這就要求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擴展資金籌集渠道,把政府撥款和動員愛好者自籌經費、向企業、社會募集資金作為籌資工作的主要方向。
5.2.4 改革政府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促進政府和社團的合理分工
主管部門應該樹立協同合作觀念,把一些工作放手交給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去做,而不應一手抓,協同各部門抓好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日常活動管理和年度審查工作。在制定工作計劃時,要樹立抓大放小,宏觀管理的思想。政府與社團應該各安其所、各盡其職、良性互動、協調藕合。給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獨立開展活動的權利。主管部門應積極主動地為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提供必要的資金、器材、場地支持。利用有限資源積極宣傳,搭建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和社會群眾溝通的橋梁。體育社團改革迫切需要政府職能改變和與之互動,這是我國體育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
5.2.5 引進創新型人才
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要想在未來復雜的大環境中站穩腳步,必須拉攏人才。目前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的專業人才(即武術技術過硬,具有創新意識、視野廣闊有善于經營管理的人才)是比較缺乏的。缺乏高素質的武術專業人才已經成為制約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應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引進和留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加強在職工作人員的武術、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