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常 剛, 蔡 晶
(1.陸軍軍事交通學院學員五大隊,天津 300161;2.陸軍軍事交通學院聯合投送系,天津 300161)
軍用運輸機是部隊執行航空運輸投送任務的主體保障力量,在現代戰爭軍事行動中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美軍在軍用運輸機建設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我軍航空運輸投送建制運力機型較少,數量規模不足,在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建設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分析研究美國軍用運輸機發展歷程、發展規律和發展動因,對我軍軍用運輸機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重要課題。
美國空軍的力量組成可以劃分為現役部隊(Active)、國民警衛隊(Air National Guard,ANG)和空軍后備隊(Air Force Reserve,AFR)三種基本類型,其中,國民警衛隊和空軍后備隊都屬于美國空軍的重要后備力量。本文對1950-2019年美國空軍所有力量組成的軍用運輸機數量和機型數量進行了統計。為避免一些最多2架且服役時間不超過3 a的試驗型運輸機對研究軍用運輸機的機型結構造成影響,統計過程中刪除掉C-8(僅1974年服役,最大數量1架)、C-41(僅2001-2003年服役,最大數量2架)、C-64(僅1950年服役,最大數量2架)、C-99(僅1956年和1957年服役,最大數量1架)、C-125(僅1952年服役,最大數量1架)、C-129(僅1951年服役,最大數量2架)和C-134(僅1957年和1958年服役,最大數量2架)共計七種機型,共統計C字頭的美軍軍用運輸機共計39種機型。
利用統計得到的美軍39種機型在1950-2019年間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到美國空軍所有的軍用運輸機機型數量和飛機總量在1950-2019年的變化情況,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1950-2019年軍用運輸機總量變化情況

圖2 1950-2019年軍用運輸機機型數量變化情況
總體來看,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總量和機型數量經歷了由爆發式增長到急速下降再到緩慢下降的發展過程。然而,機型數量的急劇下降主要集中在1974-1976年間,在時間跨度方面與1957-1975年運輸機總量急速下降階段明顯不同。
1950-1957年,美國空軍的軍用運輸機總數從2 511架增至4 343架,漲幅為73%。其中,C-45、C-46、C-47、C-54、C-82、C-119和C-124這七種機型的運輸機數量占比較大,分別占17.8%、7.0%、34.4%、9.4%、2.3%、15.3%和7.3%,機型數量占比47.9%。
1958-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是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總量急劇下降的階段。該階段內運輸機總量從4 343架急速下降至1 181架,降幅為72.8%。除C-141和C-130兩種機型外,其余機型的運輸機數量下降明顯。在1974至1976年間,運輸機機型數量降幅明顯,達到了38.9%,大量軍用運輸機進入了加速退役狀態。
1976-1991年蘇聯解體期間,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發展較為平穩,C-130和C-141占比最高,分別為49.8%和23.3%。在1983至1989年間,軍用運輸機總量略有增長,漲幅為16.0%;運輸機機型數量在1983至1985年間從11種增長至15種,漲幅為36.4%。C-12開始大量在空軍服役;C-21作為醫療救助機開始在美軍后勤領域服役。1985年,美軍開始接收C-5A的改進型C-5B,一直到1989年結束,共計接收50架。1989年美軍現役C-5的數量達到了127架,占比為7.7%。1985至1989年,美軍C-123及C-6、C-7退役,機型數量略有下降。
1992-2019年,隨著蘇聯解體及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提出“基地部隊”計劃削減空軍軍事預算,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的機型和總量均處于下降階段,機型降幅55.6%,總量降幅80.2%。C-141由于機型老化嚴重開始逐步退役,兼具戰略戰術性能的C-17隨著作戰需求的增加開始增長,從1991年的0.08%達到了2019年的33.9%,增長迅速。C-130占比仍然最大,為49.3%。C-5占比為11.3%,與上一階段相比變化不大。
從機型情況來看,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的發展總體上具備以下三個基本規律:
(1)從小型戰術運輸機向大型、重型戰略運輸機發展。軍用運輸機按照其用途可分為戰略運輸機、戰略戰術一體運輸機和戰術運輸機三種基本類型。如圖3所示,在1991年之前,戰略運輸機比重逐年增長,戰略空運在美國空軍作戰理論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兼具戰略戰術性能的戰略戰術運輸機出現,地位作用逐漸凸顯。以C-17為例:1991年,戰略戰術運輸機C-17開始服役,C-17成功將戰略運輸機C-5和戰術運輸機C-130的空運優勢相結合,可實現將人員及裝備直接投送至前線機場,可以充分節約成本,提升空運效率。C-17的研制成功,標志著美國空軍具備了全球快速到達的能力,在全球空運行動中更加靈活自如。

圖3 美國空軍三種基本類型軍用運輸機數量對比
(2)從活塞式發動機、渦噴式發動機向渦槳、渦扇式發動機運輸機發展。從發動機動力方式來看,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發動機可分為活塞式、渦槳式、渦噴式和渦扇式四種類型。如圖4所示,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以活塞式星形發動機為動力,燃油消耗快,效率較低。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材料升級,從1989年開始至今,渦扇和渦槳兩種發動機憑借其較高的燃油利用效率取代老式活塞式發動機,成為主流發動機型。

圖4 美國空軍四種發動機類型軍用運輸機數量對比
(3)由近中程向遠程飛機發展。軍用運輸機按照其航程遠近,可按照8 000 km為節點劃分為近中程運輸機和遠程運輸機。美國在冷戰中的空運目標是:要能夠實現在10 d之內將10個陸軍師從美國本土運送到歐洲。因此,在預算有限、成本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美國空軍不斷研發航程更遠、空運效率更高的運輸機,以滿足美軍不斷增長的全球投送戰略需求。如圖5所示,美國空軍遠程軍用運輸機的比例總體上處于增長態勢。

圖5 美國空軍遠程和近中程軍用運輸機數量對比
從規模結構來看,美國空軍目前構建形成了大中小、遠中近、重中輕規模結構較為合理的運輸機結構體系。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非常重視軍用運輸機的作用,大力發展軍用運輸機,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配置合理的大、中、小型軍用運輸機群[1]。
根據《2019美空軍飛機年鑒》(2019 USAF Almanac Equipment Aircraft Total Active Inventory,TAI),對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按遠程(航程>8 000 km)、中程、近程(航程<6 000 km)、重型(最大起飛重量≥100 t)和中輕型運輸機分類并統計數據,得到2019年美國空軍各型軍用運輸機數量對比。2019年美國空軍遠程運輸機(45%)與中程運輸機(48%)占比大致相同,重型運輸機(43%)相比輕中型運輸機(57%)少14%,但占比仍然較高。可以看到,美國空軍重、中型運輸機以及遠、中程運輸機規模較為合理,可有力支持美軍執行海外戰役戰術行動。近程運輸機(7%)主要作為傷員后送、要員運輸或作戰支援飛機使用,占比較少,但足夠美軍在美國本土或海外作戰中執行短距飛行任務時使用。
參考Christopher J. Bowie[2]的研究,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形成上述規模結構的發展動因與軍事戰略、軍事需求、社會生產力發展、航空工業技術、經費投入及固定成本的不斷增加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1)不斷變化的軍事需求、軍事戰略和經費投入是影響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發展的根本動因。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為準備打贏朝鮮戰爭,艾森豪威爾政府做出了大力發展戰略空軍的軍事戰略。此時美軍對軍用運輸機的需求和空軍軍事預算不斷增長,使得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規模在1950-1956年間顯著增長,戰術運輸機規模較大。1955-1975年,越南戰爭爆發,這時的美軍整體軍事需求仍然很高,但美國政府制定的“靈活反應戰略”和“現實威懾戰略”使得大量的經費用于準備“核大戰”,僅將美空軍部隊用作北約軍隊作戰的支援保障力量。美國空軍軍事經費開始明顯下降,導致空軍不得不縮減運輸機規模,淘汰螺旋槳運輸機,同時為滿足越南戰爭作戰需求加緊發展適應戰略戰術空運任務的渦扇運輸機,比如C-5、C-130和C-141。越南戰爭結束后,1981-1989年里根政府采取“新靈活反應戰略”,要求平衡預算、重振軍備、增加軍事開支,空軍軍用運輸機數量規模有了緩慢上升。1991年蘇聯解體后,冷戰解除,美軍軍事需求及空軍軍事預算大幅下降,軍用運輸機的規模也隨即下降明顯。2001年“9·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后,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其軍事需求有較大增長,然而老布什政府提出的“地區防務戰略”要求將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建設彈道導彈攻擊防御系統上,美國空軍軍事預算漲幅不大。因此,空軍采取了少而精的發展策略,比如在軍用運輸機規模整體縮小的情況下,空軍通過購買戰略戰術一體運輸機C-17平衡戰略運輸機C-141退役帶來的不良影響,進一步提升了其航空運輸投送能力。
(2)持續進步的社會生產力、航空工業技術和不斷增加的飛機制造成本是影響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發展的直接動因。二戰結束后,美國擁有當時全球最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加之美國政府在冷戰期間將航空工業技術作為美國國防戰略產業發展,美國空軍軍用運輸機在1950-1974年間得到了全面發展,機型數量和技術性能都有巨大提升。然而,隨著新科技的不斷出現、新材料的更新換代,美軍的軍用運輸機造價逐年升高。此外,人員成本、燃油成本的不斷增加,使得美國在1974年后在有限的空軍軍事預算背景下,軍用運輸機整體數量規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下降明顯。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走出去”日益成為我軍由大向強轉變的一種新態勢,提升我軍航空運輸投送能力已刻不容緩。發展我軍軍用運輸機隊伍,必須立足現有裝備,著眼未來前景,優化航空運輸投送運力結構,集智突破軍用運輸機發展難題,走符合我國國情、軍情的軍用運輸機發展之路。
我國不做美國那樣的超級大國,會實行和美國等軍事強國不同的國家發展戰略和軍事戰略,因此,我軍軍用運輸機的發展要適應我國國情、軍情,絕不可以照搬照抄。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在我國邊疆地區,難以建立現代化大型機場,如果像美軍一樣發展C-141那樣的機型,難以起降。所以,我軍應當著重發展戰略戰術運輸機,且需要具備4 000 km以上的航程及良好的短距起降能力。
我軍實行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戰略重心在于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突出海上軍事斗爭和軍事斗爭準備,有效控制重大危機,妥善應對連鎖反應,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3]。因此,我軍軍用運輸機應當向著能夠適應全國范圍內及跨國運輸投送的能力方向發展,建立起大中小型合理、遠中近程匹配的軍用運輸機隊伍。
冷戰期間,美軍曾對大量機型進行測試,到尼克松政府執政時期,已達到18種機型。1981年,機型數量銳減至11種,7種機型被淘汰。保留下來的且數量較多的諸如C-5、C-141、C-130等主力機型均是較為符合當時軍事戰略要求的機型。美軍軍用運輸機比我軍起步早,經驗相對豐富。我軍軍用運輸機要做到取長補短,要積極吸收借鑒美軍主力運輸機的優勢特點,避免發展其淘汰的機型。
美軍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需求,以C-130運輸機為基本飛機平臺,發展出AC-130攻擊型、無人機母機DC-130型、空中加油機KC-130F/R型、戰場搜索與救援HC-130型、電子偵察RC-130型等特種機型。C-130戰略戰術性能優越、短距起降能力強的優勢在其他作戰領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我軍可以利用當前國內最先進的運-20運輸機為基本飛機平臺,加快建立具備空中加油、電子偵察、搜索救援等作戰功能的特種飛機隊伍,為戰略空軍建設做出貢獻。
軍民融合是通過積極主動的戰略籌劃,把國防建設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互促進、融為一體[4]。我軍軍用運輸機的發展要充分貫徹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的要求,通過招標、科研和技術合作等方式鼓勵并引導地方相關企業、機構參與到軍用運輸機研發生產工作中去,積極利用先進的民用資源和豐富的民用資本為軍用運輸機隊伍建設貢獻集體智慧和力量。
軍用運輸機是我軍在信息化局部戰爭條件下實施航空運輸投送的重要工具,在提高軍隊快速反應能力和全域作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大力發展我軍自己的軍用運輸機隊伍體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要緊盯世界軍事科技發展前沿,吸收借鑒強國軍用運輸機發展經驗,強化軍民融合、推進科研創新,結合國情軍情,扎實有效地發展我軍軍用運輸機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