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鳳 呂銀玲

從下半年來看,去年經濟受到疫情影響,整體趨勢是前低后高,今年受基數影響,全年來看經濟增速會呈現前高后低的狀況。
今年夏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之外,我國多地也進入了汛期洪澇災害多發期,這對國民經濟影響幾何?8月1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介紹,7月份,受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和國內汛情、疫情影響,國民經濟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從累計來看,主要經濟指標仍處在合理區間,經濟總體延續了恢復態勢。
消費增速回落? 網購“補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25億元,同比增長8.5%,比6月份回落3.6個百分點,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增速;兩年平均增長3.6%;環比下降0.13%。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6829億元,同比增長20.7%,兩年平均增長4.3%。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消費同比漲幅回落至個位數,僅為8.5%,顯著低于市場之前的一致預期,環比也由正轉負。其原因主要是,南京等地暴發疫情,人員流動和線下消費都受到顯著影響,加之部分地區洪澇災害也對經濟生活產生較大擾動,消費修復短期受阻。
中國民生銀行高級宏觀研究員王靜文分析,從主要商品看,汽車消費成為最大拖累?!捌囅M同比增速由4.5%下降至-1.8%,下降幅度為6.3個百分點;而除汽車外的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由13.1%回落至9.7%,下降幅度為3.4個百分點。”
不過,付凌暉指出,從累計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4.3%,與上個月基本持平。多數商品類別保持增長,基本生活類和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網上零售增勢穩定。1—7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6.7%,比上半年加快0.2個百分點。
付凌暉表示,下半年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環境的改善,居民消費會繼續回暖。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速為12%,比一季度明顯加快,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同時要看到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17.4%,快于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表明居民消費意愿在提高。
投資低于預期? 制造業藏驚喜
工業和投資領域也受到一些影響,數據指標低于預期,不過制造業投資增速呈加快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比6月份回落1.9個百分點,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增速;兩年平均增長5.6%,環比增長0.3%。
投資方面,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2533億元,同比增長10.3%,比1—6月份回落2.3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4.3%;7月份環比增長0.18%。
王軍分析稱,7月以來,上游生產資料價格高位整固,對制造業投資影響加大。河南等地發生洪澇災害,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地區基建活動的開展,基建投資仍舊低迷,同時地產投資延續高位回落態勢。多種因素制約,1—7月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10.3%左右,環比接近零增長,同樣是顯著低于預期。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1—7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6%,兩年平均增長0.9%,比1—6月份回落1.5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3%,兩年平均增長3.1%,比1—6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8%,比1-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王靜文分析稱,基建投資超預期回落,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極端天氣,受臺風、強降雨等氣候變化影響,7月建筑業PMI下降2.6個百分點至57.5%,致使基建投資受到拖累。二是資金因素,直到“7·30”政治局會議定調之前,無論是專項債發行還是財政支出,均滯后于往年進度,這使得基建投資反彈乏力。
對于未來投資情況,付凌暉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十四五”規劃的一些重大項目會陸續啟動建設。同時隨著經濟恢復,制造業投資在持續回暖。1—7月份,制造業投資增速兩年平均增長3.1%,比上半年加快了1.1個百分點?,F在制造業企業的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同時企業預期總體穩定,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增長。
出口訂單回落? 貿易結構改善
在進出口方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32657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出口18142億元,同比增長8.1%;進口14515億元,同比增長16.1%。
付凌暉對此表示,從進出口情況來看,世界經濟總體在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年全球經濟增長6%,主要貿易增長會保持在較快的水平。我國工業生產在全球貿易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全球經貿環境的改善有利于進出口的增長。
不過,進出口總額1—7月同比增長11.5%,環比出現回落,出口訂單數量有所回落,但貿易結構繼續改善。添翼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吳婉瑩認為,“政策支持和跨周期調節等影響,會對下半年經濟表現帶來一定的支撐作用”。
王靜文表示,“7·30”政治局會議要求“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從跨周期而非逆周期的表述來看,政策將會為明年留力,而不會在今年下半年提前發力。
對此,付凌暉分析,全球疫情持續演變,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恢復仍面臨不少挑戰,生產制約因素增加,一些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
“從下半年來看,去年經濟受到疫情影響,整體趨勢是前低后高,今年受基數影響,全年來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會呈現前高后低的狀況。從今年上半年情況來看,兩年平均增速總體上保持加快態勢。今年上半年經濟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點,說明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綜合來看,下半年我國經濟仍然會保持穩定恢復的態勢,主要宏觀指標會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質量會繼續提升?!备读钑熣f,“預計下半年主要宏觀指標會保持在合理區間?!?/p>
延伸閱讀
消費不易回歸常態
文│伍戈
疫情反復之下嚴防死守或為常態,預示經濟回歸正常將是一個拉長的過程。
新冠病毒變異似已常態化,且有與人類長期共存之勢。一波三折,國內防控再度升級。疫情如此反復,是否意味著其對宏觀經濟的短期沖擊再度加???或者,預示著其對微觀主體將產生更長期的不確定性影響?
疫情反撲之下經濟勢必受損。然而,從過去幾輪疫情反復的歷程來看,其對經濟的沖擊程度呈現邊際遞減態勢。究其原因,或與各界對病毒的認知程度提升及更加有效的應對有關。疫情所催生的新需求(如“宅經濟”)以及新供給(如線上辦公)等也為經濟提供了新的發展動能。
疫情復發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也在逐步趨弱。去年年初第一輪疫情暴發后,強烈的避險情緒使得股票價格大跌、債券利率大幅下滑。然而,隨后的幾輪疫情復發后,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波動性明顯減弱,股價和利率有時甚至反而上升,反映出疫情復發未必都是驅動市場的核心矛盾。
疫情反復更為復雜和長期的后果是,對微觀主體帶來預期的不穩定性。多次反復之下居民就業、收入等不確定性加大,預防性儲蓄動機隨之上升。除了居民收入因素以外,儲蓄意愿依然掣肘消費的恢復速度。每一波疫情擾動邊際消退之后,消費雖有回升但幅度漸弱。
在疫情綿延不絕,服務業被“中斷”的預期之下,服務業企業擴大資本開支的意愿勢必受到沖擊。與工業不同,疫情復發對服務業投資的影響未必越來越小。隨著每一波疫情邊際減弱,服務業投資反彈的幅度越來越弱,甚至不升反降,從而對整體投資形成拖累。
(作者系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