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去年暑期,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線下教培市場又恢復了往昔的火熱場面。這一年,國內教培行業攀上頂峰。疫情破開了線上教育的需求豁口,整個市場加速滲透,不斷擴大。資本進場掀起教培行業的發展高潮,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培品牌的廣告鋪天蓋地,為的就是能在激烈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進而成為這一領域的絕對王牌。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中國K12在線教育市場調研及用戶消費行為報告》,K12教育行業的滲透率于2020年3月達到85%的峰值。課題組預測,2022年K12教育行業的滲透率預計能突破55%。
那時,誰都沒想到,在資本的加持下一路高歌猛進的教培行業會在一年后黯然失色。
今年3月以來,有關培訓機構的整頓接二連三落地。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就是“雙減”政策。
政策規定要求,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節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且嚴禁資本化運作。“雙減”政策前所未有的嚴厲態度引起了行業大地震,嗅覺敏感的資本也在全速從教育股中撤退。教培行業從盛夏直接跌入寒冬,眾多教培機構股價一瀉千里,教育股大跌,新東方、好未來等,跌幅一度超過70%。
寒冬之下,教培機構迅速調整。不少原本利用資本進行快速擴張的教培機構風光不再,或就地解散,或大規模裁員;實力雄厚的教培機構則積極尋求出路,探索轉型之道。
此前風光無限、如日中天的教培行業如今的關鍵詞從“資本”轉向“生存”。在這場生存戰中,教培機構想要在這一領域繼續活下去,轉型上馬新的教培業務,成了最好的出路。比如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教育硬件等,都是外界支招教培機構的轉型方向。
就拿素質教育來說,受政策利好影響,其從原來的行業邊緣位置往中心位移。原本素質教育對學生家長而言,是“可學可不學”,更多的是把它當作“興趣愛好”來看待?,F在就不一樣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于成熟的教培機構而言,往素質教育方向轉型更具可操作性。在人群拓展方面,機構已覆蓋的學員就是潛在的素質教育培訓對象。
當然,在轉型之前,教培機構也要做好充足準備,把握好自身業務體系跟轉型的業務體系之間的關聯度,防止轉型后空中樓閣現象的發生。當一家原本專注于學科培訓的機構匆忙轉型為藝術培訓機構,其有可能因為用戶年齡段不匹配以及教育課程體系、師資體系不兼容而出現大問題。
因此,在這場轉型生存戰中,一窩蜂地爭搶一些所謂的熱門風口或如驚弓之鳥一般倉促轉型,都會出現比較大的風險。教培機構要想順利渡過難關,需結合政策導向、自身現金流、教研形態以及客戶需求等做深度了解和挖掘,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且具有長期規?;虡I價值的產品。
毫無疑問,“雙減”政策所引發的“行業地震”威力不小。處于市場末端的家長或擔憂或贊成,教培機構或轉型或退場,逐利的資本或逃離或抄底……總體來看,教育行業的未來發展仍處在一片迷霧中,但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摸索出一條新的出路,這也是考驗行業以及教培機構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勢在必行,從這點入手重新審視自身,或許是現下教培機構最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