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鳳

真正熱愛教育工作的人們,在短暫的陣痛之后,必須向更高的標地出發,追逐自己的初心和夢想,助力孩子們擁有多彩的未來。
今年7月底,“雙減”政策落地。一石激起千層浪,培訓機構紛紛如臨深淵,不知所措。但是在江蘇鹽城市濱海縣,有一家注重思維能力培養的非典型教育培訓機構——維爾公學,在“雙減”政策下達后并未驚慌失措,機構負責人沃海濤心有定力,逐步試點改革轉型。
“目前,地方政府的具體政策尚未公布,我正好有時間慢慢轉型,現在已經有兩個非學科項目在運營。”沃海濤發自內心熱愛教育事業,他說不管政策如何變化,只要用心做教育,在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政策的前提下,找準家長和學生的真正需求,就能在逆境中化險為夷,找到一片新的教育藍海。
“雙減”之下實力是王道
維爾公學創辦于2012年6月,當時只有沃海濤一位老師和3名學生。經過十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有老師24位、學生350余名,在當地擁有良好的口碑。區別于傳統的學科培訓機構,維爾公學在滿足學生提高考試成績需求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們要教會孩子怎么學習,而不是死學硬背。老師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沃海濤強調能力培養重于學科培養,這是他教學理念中的黃金原則。
執教二十余年,沃海濤教學經驗豐富,教育理念先進,這與他求知若渴的心態密不可分。
1994年,沃海濤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學習化學專業;1998年,大學畢業后,沃海濤進入上海彭浦中學任教。當時上海的教育發展處于領先地位,現代化教育模式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有條不紊地開展。這一切新現象,讓沃海濤大開眼界,深受觸動。
在大環境的感染和熏陶之下,沃海濤積極投入各類實踐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2000年,沃海濤參加了一個國際教育合作項目——英特爾·未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軟件技術、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二十年前,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對任何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都是相當具有震撼力的。他的教學觀念再一次得到提升——唯有技術的革新,才能創造出更高效的教學模式。
“上海的工作經歷讓我了解到什么是國際化視野,什么是現代化教育。”沃海濤迫切想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2004年,他辭去公立中學的“鐵飯碗”,義無反顧地前往北京學習,掌握了網絡編程、軟件開發等技能,隨后進入軟件行業。
積累了三年的軟件行業經驗后,沃海濤回到家鄉,創辦了維爾公學。他想用技術賦能,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高效的思維傳遞的模式。
“很多學生足夠努力,效果卻不好,因為他們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沃海濤開發了一個“思路引導系統”,把老師頭腦里的思路以模塊化、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過程變成一幅幅可追蹤、可定位的思維地圖。學生們可以一步步模仿、一層層理解,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這是依靠技術實現真正的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
針對學習習慣存在問題、學習效率低的學生,沃海濤利用自己的軟件技能開發了一個“電子錯題集”,以錯題為突破口,以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為指導,用軟件技術大大提升學生收集、復習錯題的效率。這是依靠技術實現提高學習效率的減負方式。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沃海濤帶領維爾公學幫助數以千計的孩子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找回了久違的自信。
在教育培訓行業深耕數年,沃海濤經驗豐富、能力突出,因此面對“雙減”大考,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這場考驗,在困局中順利突圍。
切入素質教育主航道
在“雙減”政策正式下達之前,維爾公學就已經未雨綢繆,布局轉型。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一直密切關注教育發展動態的沃海濤預判了行業趨勢,加上他力求創新的教育理念,促使他在學科培訓之外增加了非學科培訓的嘗試項目。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籌備,2021年初,維爾公學在學科培訓之外推出了英語演講和辯論口才兩個培訓項目。一開始,報名的家長學生寥寥無幾,原因無非是怕影響學科學習,導致本末倒置。
針對家長的擔憂,沃海濤專門開了一場免費講座,向家長傳遞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慢慢打開了家長的心結。有一些家長抱著試試的心態為孩子報名,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言談舉止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變得更加自信。
三年級學生張佳佳(化名)的父母忙于做生意,沒有時間管她的學習,便把張佳佳送到維爾公學,給她報了薄弱學科和英語演講等學習班。張佳佳性格開朗、口齒伶俐,沃海濤因材施教,為她制定了個性化培養方案,著重培養她的英語演講能力。學習兩個月后,張佳佳在學校舉辦的演講比賽中獲得了第三名。反過來,素質能力的提高給張佳佳的學習帶來巨大動力,她更加刻苦學習,成績進步很大。
有了張佳佳這個成功榜樣,更多的家長開始考慮非學科培訓班,越來越多的孩子報名學習。相比學科培訓,演講和口才更為輕松有趣,不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有效減輕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寓教于樂、快樂成長,這種培訓項目十分契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嚴格來講,英語演講和辯論口才這兩個培訓,和學科培訓多少有一點聯系。相比樂器、舞蹈、聲樂等藝術類的素質教育,我們目前探索的轉型項目還是偏向學科的,屬于學科教學的延伸培訓,不知道未來發展是否會受到政策限制。”沃海濤說。以前家長送孩子來維爾公學,都是學習文化科目,現在變成了文化課和素質課雙向發展,這與他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這是一種進步。
堅信“危機即契機”
“雙減”政策發布后,沃海濤召集老師們開會,他安撫大家:“等地方政府的細化政策出來后,明確了非學科教學培訓包含哪些項目后,我們再進一步改革轉型。目前已開展半年多的英語演講和辯論口才已經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可以繼續深入發展。”
“雙減”政策落地后,沃海濤喜憂參半。喜的是,他一直不支持教育“唯分數論”,倡導思維培養和全面發展。憂的是,作為培訓機構負責人,他要承擔機構的運營費用,必須保持機構的正常運轉,積極投入轉型升級。
“教師在獲得合理收入的基礎上,用心培養學生,彰顯教育的公益性,這是我始終不變的價值追求。”維爾公學一直堅守教育的初心,收費在當地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對于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沃海濤會給予其減免學費的優惠政策。
正是基于這樣的心理,沃海濤并沒有因“雙減”政策感到失落,他做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教育教學的革新盡自己一份力。
盡管處在觀望階段,沃海濤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升級,當前以文化基礎提升為主流的素質教育品類結構仍然不夠全面。我們機構有系統、專業的教研團隊,開發新課程具備扎實的基礎。危機即契機,我們仍然有需求和市場。”
等政策落地,沃海濤將在周一至周五開展晚托班,為有需要的家長看護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除了已經初具規模的英語演講和辯論口才,他還準備開設全科式閱讀培訓班,幫助孩子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一些專業性強的學科,比如科普類、地理類、數學啟蒙等領域,他和老師們會從專業角度加以引導教學,拓寬孩子們的閱讀范圍,開闊孩子們的視野。
因為具備軟件專業相關知識背景,沃海濤將來還準備開設少兒編程培訓班,這個領域近年來發展迅猛,很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總之,對于有才能、有實力的沃海濤來說,轉型升級其實并非難事,只是需要度過艱難的摸索階段。
“我想,應該從自身的專長出發,思考如何以學科外的材料為載體,給孩子們提供興趣激發、方法傳授、思維引導、能力培養、素質提升等諸多方面更高階的教育服務。”對于機構轉型,沃海濤保持著理性的認知及平和的心態。
真正熱愛教育工作的人,在短暫的陣痛之后,必須向更高的標地出發,追逐自己的初心和夢想,助力孩子們擁有多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