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禾

教培從業者還是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提升認知,轉變傳統經營觀念,積極擁抱變化,增強機構的競爭能力。
有人稱2021年為教培行業的“至暗時刻”。
好不容易勉強熬過了2020年的疫情,本想著今年暑假可以大干一場來彌補疫情期間的損失,結果剛剛做好準備,就迎來了對整個教培行業的嚴管,隨著各種整頓、規范化的政策先后出臺,這個暑假,教培行業已經不見往日的喧鬧,顯得格外平靜。
迎接過教育主管部門的幾輪聯合檢查之后,結合上半年有關教育培訓行業整頓和規范化運營的各項政策和要求,可以看出國家對教育培訓行業嚴管的具體內容大致有七個方面:
1.辦學資質:包括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會成為今年乃至以后教育培訓機構合法合規辦學的基本要求。
2.教師資質:教師是教育培訓機構的核心。教師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教育培訓機構的好壞,所以包括教師資格證、勞動合同以及語言類培訓機構的外籍教師的資歷等,都會成為機構合規運營的必備條件。從2018年開始,國家就已經明確要求:所有教育培訓機構都必須在校區內公示所有上課老師的教師資質,堅決不允許無證上課和只有小學資質的老師從事初中學科教學。
3.教學內容:在前段時間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已經明確指出校外文化課培訓機構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杜絕“小學化”傾向。堅決消除超綱教學、超前教學等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堅決禁止以應試為導向的超標教學,培訓機構的教學進度不得超過所在區中小學同期進度。不準與中小學升學掛鉤以及開設實驗班、尖子班和升學班;嚴格檢查課外輔導機構課后留作業、搞排名和辦比賽等違規行為。
4.培訓時間:所有線下培訓機構,晚上8點半以后不準上課;線上課程最晚不能超過晚上9點。
5.收費周期和培訓機構的資金監管:培訓機構需要在培訓機構內設置收費公示牌,公布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所有培訓機構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
在本次的嚴管中,國家一直都在強調:教育培訓機構是學校等公立教育的有益補充,教育培訓機構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是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情。這一次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嚴管內容之一,就是將所有教育培訓機構的資金納入政府監管之下,設立統一的教育培訓資金賬戶,避免培訓機構卷款跑路的現象再次發生。
6.廣告宣傳:嚴格禁止教育培訓機構的虛假廣告宣傳,通過上半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一些教育培訓集團的頂格處罰的行為中就可以看出,對于教育培訓機構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的廣告宣傳,一旦被認定有虛構教師資歷、夸大學習效果、故意刺激家長的教育焦慮以及以不合理低價開展惡意競爭等虛假廣告宣傳的行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督部門一定是“零容忍”的態度。
7.校區安全:對于教育培訓機構來說,確保校區的安全運營一定是排在校區管理首位的。一旦校區發生任何安全事故,那對于培訓機構來說,基本上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培訓機構的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各方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本次的行業嚴管中,對于教培機構的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明確要求:校區的場所安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人員的相關資質;同一教學時段的學生人均面積;校區監控范圍以及監控視頻的保存時長等。
以上內容僅僅是根據目前各地進行的教育培訓機構的檢查和各地陸續出臺的一些政策整理而來的。而隨著教育部校外培訓監管司的成立,更多國家層面的政策和措施將會陸續出臺。對于教育培訓行業和行業從業者來說,一方面要認真學習國家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冷靜思考,不能被眼下的焦慮完全沖昏了頭腦,失去應有的判斷力。
國家對于整個教育培訓的整頓,重點在于“規范”,規范過去培訓機構過度的資本化運作。把逐利的產業變回良心的產業,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教育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情,一定是剛需行業,所以如果還是想繼續在教育培訓行業里打拼,那就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當下,教培機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整:
首先,先保證合規,再謀求發展。
對于教育培訓機構來說,行業嚴管將會成為常態,所以千萬不要抱有任何的僥幸心理,更不要去觸碰一些紅線。新規出來后,合規是機構可以繼續存在的基礎。重點審核營銷物料、自檢各類資質、規范各科目收費、關注各地公布的處罰細節,及時參照整改。
其次,強化自身造血能力。
因為教育產品向公益性定位,K12 教育機構短時間內,可以說很難再從資本市場上拿到錢,來補充發展的彈藥。而隨著教育培訓機構資金監管等政策的出臺,對教育培訓機構的資金運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擁有健康的現金流,教育培訓機構才具備強大的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為后面的發展蓄力。
那機構怎樣才能具備自我造血能力?
一是降低人力成本。說到降低人力成本,估計有的校長就會想到降工資、減福利,其實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只會引發教師的不滿甚至引起辭職,并不能真正解決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我們要弄清楚的是:人力成本=有效成本+無效成本。所謂無效成本,是指不能為培訓機構增加經濟效益的人力成本。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無效成本。
除了降低人力成本以外,教育培訓機構還可以考慮通過各種途徑縮減運營成本,如把閑置場地再利用或轉租,以節省租金;加強全體教師節約能源的意識,減少水電費開支;通過多樣化的招生宣傳渠道,有效節約廣告費用、招聘成本等,力爭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
二是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是機構生存的根本,沒有好的質量保證,那自我造血能力就無從談起。對教培機構來說,老師是保證機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隨著國家對教培機構市場營銷的監管加強,教培機構想要留住更多的學生,最核心的一條就是一定要把教學質量當作經營機構的風向標,不唯利是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師訓、教學服務等上面來。只要做好了教學,真正地做到對學生有益、對家長有益,那機構想要的業績自然會得到正向的增長。
在有些教育培訓機構里,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教師工作不可謂不努力,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很有可能是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沒有掌握好,由此導致效率低下,從而影響了培訓機構的業績提升。
磨刀不誤砍柴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過以老帶新的培訓方式,讓老教師培訓新教師,校長也可以對教師進行強化培訓,還可以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提高教師的工作技能。雖然培訓教師會增加運營成本,但是當教師的工作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之后,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往往是培訓成本的數倍,更有利于培訓機構的長遠發展。
三是拓寬運營思路。在對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嚴管的同時,國家其實也明確指出,素質教育是整個教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改革的重點。如果教育培訓行業的從業者能夠順應國家導向,升級自己機構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學目標,比如K12學科培訓擴展到素質教育,如藝術、體育、科普教育等,未來都有可能成為新的風口,市場需求也會不斷增大。
最后,如果有能力,多做一些教育公益相關的事業。
做教育,還是要有情懷的,也符合國家對教育公益化而非教育資本化的定位。
教培行業從業者沒必要陷入過度焦慮中,一家機構或者一個人改變不了整個行業。教培從業者還是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提升認知,轉變傳統經營觀念,積極擁抱變化,增強機構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