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欲發大財,必修大德;欲以身發財,必受其害。
2021年7月,因犯操縱證券市場罪,愷英網絡控股股東、80后企業家王悅陷入牢獄之災,被罰款1000萬元。
儒家經典《大學》有一句名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句話的意思是: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王悅操縱證券市場屬于“以身發財”,他的貪婪違法最終害了自己。
草根創業? 套現成果
草根創業者王悅富有企業家精神,能力突出,曾是輝煌一時的商業人物。
1983年,王悅出生于蘇州,父母是老師。2001年,他考入211高校長安大學,本來想讀計算機專業,但因分數不夠,被調劑到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他對專業課不感興趣,將更多精力花在了喜歡的計算機領域。
王悅在讀大學期間開始創業,作為非專業人士自己寫程序,做了手機彩鈴網站,賺得數百萬元,多少有點傳奇色彩。但他為此付出了代價:因為掛科太多,他只獲得大學畢業證,沒拿到學位證。畢業后,他入職某社交網站,工作3年后,晉升為游戲業務總監。
2008年,25歲的王悅再次創業,成立愷英網絡,總部位于上海,他是大股東、董事長。公司定位為專業的游戲研發商、運營商,研發了諸多經典游戲產品,如《藍月傳奇》《摩天大樓》等。
近年來,伴隨經濟發展、互聯網及電子產品的普及,網絡游戲產業興起,成就了一批企業及創業者,如騰訊、網易、巨人網絡。從經濟利益來看,游戲產業潛力無限,王悅作為創業者眼光不俗,首次創業就選對了方向。
愷英網絡的業績一度優秀。2015年至2017年,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6.5億元、6.8億元、16.1億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達72%、46.9%、39%,收益率遠超平均水平。
2015年,愷英網絡作價63億元借殼上市,32歲的王悅成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董事長兼總經理。2016年的富豪榜上,王悅身家66億元。以此來看,這個白手起家的80后,能力超群。
談及在校時創業,王悅稱是“對賺錢的沖動”。通過質押愷英網絡股份,王悅套現高達5億元,實現了財富自由。創業艱難一達目的可謂苦盡甘來,創業者合法套現、享受成果,對當事人是正能量,客觀上可以激勵后來者的創業之志。
以身發財人栽了
然而,王悅得意過了頭,忘了居安思危。年輕有為,繼而年輕妄為,人栽了。
2019年5月,王悅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罪被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拘留。2020年12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王悅犯操縱證券市場罪,判刑五年六個月,并處罰金1000萬元。王悅提出上訴。今年7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刑法關于“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的規定是:有下列情形之一,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影響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或者證券、期貨交易量,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王悅獲刑超過五年,行為屬于“情節特別嚴重”。
愷英網絡市值一度高達近500億元,王悅出事以來市值長期不足100億元,2021年8月3日為86億元,其身家大跌。截至今年7月底,王悅所持全部愷英網絡股票(占21.44%)均質押、被凍結,這意味著他很大可能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
王悅被刑拘的2019年,公司虧損高達18億元。此前的2018年,則盈利兩億元。對比之下,公司發展大受影響,經濟形勢急轉直下。此外,企業聲譽受損,陷入發展困境,大批企業骨干離職,人才嚴重流失。
以身發財,從程度來看,包括道德水平低下去謀財(如做第三者)、普通違法(如賭博之類的治安事件)、犯罪(如搶劫罪),最嚴重的是人為財死。資本市場有著巨大的財富放大效應,操縱證券市場是發財的捷徑,同時也是一條邪路。
《列子》記載,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請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p>
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就點出了見利忘義、以身發財之可笑、不可取,但很多后人并未引以為鑒。
以財發身,是人做了財富的主人;以身發財,則是人做了財富的奴隸。前者是明智之舉,后者不能長久,即使實現了財富自由,也極可能落得人身不自由甚至毀滅,何必自討苦吃,最后悔不當初呢?
進德修業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愛財可謂人的天性,整體來看,愛財利于個人、社會發展,尤其是在法治社會、市場經濟時代。問題是,如何獲得財富?其一是有道,基礎是仁德,財富多少跟能力、運氣成正比。二是無道,即不仁,包括道德水平低下、違法。
企業家的創富能力、擁有的財富遠超常人,各種富豪榜上,絕大多數人是企業家。王悅、安邦集團董事長吳小暉、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均因創業而身家過億元。這些企業家最終落得入獄、名裂、財富大貶值,主因是不仁,即以身發財,為此付出代價。
事實上,在出事之前,眾多企業家已經因經營企業而身家豐厚、套現頗豐。如果不是之后以身發財,可能不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可安享之前的企業經營成果,修得善終。從這個意義上看,不少企業家更多是“缺德”而非“乏能”,即德不配財。
2021年7月,河南遭受暴雨洪災,眾多企業(家)、普通民眾積極捐款,這是典型的“以財發身”。世人賺錢的目的有多種,相較物質層面的享受,滿足精神需求屬于更高層面,其中包括以財發身。
傳統文化中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酬善”“大成靠德”“樂善好施”等流傳千年的理念。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組織投身慈善公益。整體而言,以財發身有利于個人、企業、社會可持續發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財發身者會得道多助。
很多時候,為富不仁對當事人來說是有相當風險的。最近的吳亦凡事件,即涉及為富不仁、以身發財。以身發財的一大問題是,價值觀扭曲、拜金主義,進而行為失當,發生道德、違法問題,乃至自作孽不可活。當以身發財思想流行時,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大問題。一些年輕人包括創業者對此不可不警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曾經,中國人重要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彼時以身發財有著一定的現實合理性,一度“笑貧不笑娼”。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優秀的企業家層出不窮,法制、市場經濟相對健全,人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以身發財空間日益變窄、代價大。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弘揚、推行以財發身有一定的環境基礎,其中“先富起來”的企業家完全可以率先踐行。事實上,不少企業家在此方面已很有作為,如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等人大力度捐獻個人財產。
《易經》有言“進德修業”“厚德載物”,進德是修業的基石,兩者完全可以良性互動。市場經濟時代,很多人更多選擇修業發財,而忽視了進德,缺德如何不害人害己?欲發大財,必修大德;欲以身發財,必受其害。
(作者系第三力學國際董事學院研究員)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