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沉寂多年的協鑫正在重新錨定發展方向,進軍移動能源,深耕光伏材料,布局結構持續優化……意欲在能源領域推動新一輪的變革與升級。
協鑫集團(下文簡稱“協鑫”)正在進行一場影響能源產業發展方向的變革。
從中國能源產業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到如今立于產業前端揮斥方遒,協鑫的不斷創新,甚至自我革命,為其在“雙碳”時代提供了足夠的底氣與動能。
今年8月15日,協鑫集團旗下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協鑫能科”)發布公告稱,公司與上海西井科技、杭州趣鏈科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鑫能科將針對換電站、無人駕駛和區塊鏈的交叉應用領域與上述公司展開全面合作,形成整體解決方案,打造結合無人駕駛與區塊鏈技術的換電生態平臺。
就在此公告發布的半個月前,協鑫集團旗下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協鑫新能源”)正式發布“藍綠同行,氫鑫世界”的氫能戰略。幾乎同時,保利協鑫和協鑫新能源聯合發布公告,與中信建投資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設立100億元人民幣的氫能產業投資基金。
一系列密集的動作無一不在向外界透露:“雙碳”時代下,沉寂多年的協鑫正在重新錨定發展方向,進軍移動能源,深耕光伏材料,布局結構持續優化……意欲在能源領域推動新一輪的變革與升級。
進軍氫能源
“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風光儲氫正以全新的組合,登上能源變革的主流舞臺,一個全新的氫能源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7月29日,在“藍綠同行,氫鑫世界——氫能產業發展論壇暨協鑫氫能戰略發布會”上,協鑫董事長朱共山向眾人擘畫了能源新未來。
今年7月,協鑫經過多年布局,旗下上市公司協鑫新能源宣布成立氫氣能源事業部,標志著協鑫正式跨界氫能行業。隨后協鑫發布“藍綠同行”氫能戰略,意味著曾經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發電公司的協鑫新能源,未來將把制氫作為主業。
此前,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中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在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可減排約7億噸二氧化碳,產業鏈年產值約12萬億元。超萬億級的市場初具雛形,行業先驅者敏銳察覺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這其中,便有協鑫的身影。
跨界氫能并非朱共山認準風口的一時判斷。從成立事業部到發布氫能戰略,協鑫的這一手棋自成體系,在戰略、格局與設計上都印證了此前朱共山“以減為增,找準新賽道”的論述。之所以選擇氫能作為新的方向,除卻氫能的巨大風口之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協鑫的天然氣和光伏發電的基礎。
根據不同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氫能被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其中灰氫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碳排放最高;藍氫以化石燃料為來源,輔以碳捕捉、儲存(CCUS)技術,實現低碳制取;綠氫則是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也被稱為零碳氫氣。
天然氣方面,協鑫集團下屬子公司保利協鑫天然氣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2013年與埃塞俄比亞礦業部簽訂了石油產品分成協議,合作區塊天然氣探明儲量1907億立方米。通過8年的開發建設,保利協鑫天然氣已完成了天然氣勘探開發及儲運的整體方案,可將天然氣加工成合成氨,銷往國內外市場。
“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朱共山說,協鑫的定位是做新能源或者氫能源的提供商,“之所以藍氫準備先行,是因為協鑫做多晶硅,氫氣是原料,協鑫做多晶硅已經20年了,擁有天然氣制氫的技術,在藍氫領域有200多名專家儲備,有現成的團隊和工藝”。
目前,光伏發電已經成為全球最經濟的清潔能源,通過光伏發電,進行水電解制氫,為氫能產業帶來了降成本的機會。朱共山介紹,未來,“可再生能源+水電解制氫”將成為大規模制氫的發展趨勢。他還透露,在不遠的未來,新能源制氫成本很快將降至每立方米1元,極大地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沙漠將變為制備氫能源的“聚寶盆”,通過“氫氣大走廊”進行跨區域鏈接,既解決了新能源規模化消納問題,又可帶動多領域深度脫碳。
錨定“碳中和”目標,協鑫從自身投資開發、建設、運營及金融優勢出發,與產業鏈上下游攜手合作,在氫能源領域布下重要棋子,推動我國氫能產業蓬勃發展。
破局打造新閉環
對于一家企業而言,道路的選擇關乎生死。“雙碳”時代,如何在新變局中找到破局之道,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一命題擺在所有能源企業的面前。
今年3月,中央財經委會議指出:“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朱共山看來,新能源被定義為“未來主體能源”是光伏產業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歷史性一躍”,這將推動光伏行業下一個黃金三十年的到來。
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帆風順的未來,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經歷了數輪周期,也有曾經顯赫一時的企業消失在了時間的長河里。
“有的活下來,有的就是沒了。”朱共山評價光伏行業沉浮時這樣說。簡單的話語中包含著對時代與行業的敬畏。大浪淘沙,市場的殘酷也在印證一個商界亙古不變的道理——企業長青的秘訣只能是不斷創新,甚至是自我革命。
今年協鑫對這一命題有了解答。3月31日,在“零碳驅動綠色交通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協鑫能科移動能源戰略轉型、中金協鑫碳中和基金發起設立發布會”上,協鑫能科重磅發布移動能源戰略轉型計劃,同時,“中金協鑫碳中和基金”戰略簽約。
這意味著協鑫正式切入換電賽道,以此為突破口,打造新的增長閉環。
隨著“十四五”規劃綠色發展的布局和“碳中和”目標的推進,新能源汽車一路高歌猛進。新能源汽車的急速發展突破了所有人的想象。人們發現能源企業和汽車企業的邊界在快速模糊。“電動車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電動車。通過數字ID之間的鏈接,它們就是一座座虛擬電廠、一個個移動儲能島和微電網。”朱共山在講話中從能源企業的角度解讀了電動汽車的另外一層意義。
敏銳的商業嗅覺讓協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和進軍氫能一樣,這一決策背后亦是基于協鑫自身的深思熟慮。
“從新能源到新能源汽車,率先進軍能源服務領域,協鑫能科自身具備發展換電業務的優勢基因。協鑫作為全球綜合實力領先的新能源科技與服務運營商,一直立足新能源主業,并深耕新能源產業鏈,具備產業基礎及優勢資源。”朱共山在發布會上解釋了協鑫能科轉型的優勢所在。
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協鑫就在為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調研并進行技術儲備。在這個過程中,協鑫與滴滴、蔚來、曹操出行、神馬出行等平臺公司、車企、電網企業、電池制造商等進行了密切對接,探討專業互補的協同發展模式。今年以來,協鑫能科與產業鏈中各大企業的合作可見其布局與謀劃,如吉利商用車、西井科技、趣鏈科技……很顯然,協鑫能科將在換電業務、無人駕駛和區塊鏈的交叉應用領域切入,圍繞動力電池、儲能應用甚至是換電生態平臺做文章。
在協鑫能科的轉型中,一條清晰的脈絡已經出現。在電力端,協鑫能科通過技術更新,建立了多種新的發電技術,這包括鈣鈦礦、顆粒硅、半導體材料等新興光伏發電技術。擴大能源的同時,協鑫能科本身就已經建立足夠大規模的儲能站,而換電站將繼續擴大其儲能項目的容量。通過換電站,電動汽車可以真正意義上變成移動的“儲能站”。
盡管未來如何還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協鑫謀定的新方向與打造的新閉環將為其發展提供新的可能。這一可能足以引發能源產業新一輪的變革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