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帶節奏”作為游戲術語,原指有經驗的游戲玩家組織隊友進行有攻略、有節奏的“征戰”。在這種以合理布局、有序調動所形成新的作戰形勢下,“士卒”似被帶到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之中,大有煥然新生之感。這個痛快之辭很快被網友運用到另外的語境,指煽動群眾,以使跟風。與原意相通之處是,依然保留其作為某種搏斗所必須具備的一定的“技術含量”。煽動不滿,引發連鎖反應等行為的得逞,必是施行者深諳心理節奏,明了誘惑的發生、施行以及鞏固的結果。這種對是非的掀動,挑撥著流俗隱藏的狂熱,使他們無趣的生活迸裂,令平日里焦脆無力的心在攪動“時局”的待命中再次活泛起來。
“帶節奏”者與被“帶節奏”者正是在對力量的共同迷醉中完美膠合——“帶節奏”者儼然有了一呼百應的領袖風采,而被“帶節奏”者在奔涌的人群“泥石流”中突然被賦予無堅不摧的勇氣。操縱者不可告人的目的并不被瘋狂的圍觀者洞悉,或者說洞悉秘密并不是被“帶節奏”者的樂趣所在,當深埋的傷人的刺針的亮出戳破身上的善,四處亂竄開啟體驗新的模式,暴戾的節奏已宣布帶走理智最后的一口氣。
在“帶節奏”引發滾雪球效應之前,“前奏”并不顯得十分駭人,它或許只是挑起一個“吐槽”的端口,直至更多的人自行注銷自身的經歷,縱身一樣的漩流,事態才顯現出傳染般的難遏。是操縱者的喪心病狂,還是跟從者的附聲吠影?欺世路徑雖有不同,但挑戰禁忌的成就感一樣像鍍金那般包裹了道德可能的不適,是的,戴上歷史峨冠的錯覺已為一切感覺異常提供完美的補償。
精心包裝的廣告詞句將假象拴牢在極其肯定的語氣上,“帶節奏”者知道最可奏效的,往往是一套不容商討的辭令。事實反復證明,與其給予理性的嚴密分析,心緒游移的大眾更期待無比堅定的聲音對耳朵的沖洗——這種聲音以口吻的強硬制服人心的虛弱而顯得寶貴且正確。與其說是操控方對以節奏帶動群氓涌起穩操勝算,不如說無需證明的“真理在握”已使圍觀者“在劫難逃”。但這并非一勞永逸,新的訓導及時的補給、群體心理的強化、對激憤閾值的觀望、被對手揭破偽裝后對擁躉注意力的轉移等等,是慫恿者一直保持的危機感在線。
而那一廂,人們于鼓著強風的帆布下欣然臣服,在快速壯大的水手隊伍中更加堅定地航行,原本所滿攜的生活的壓抑似在波浪的搖漾中得到疏解,蜃樓的引誘唆使他們進一步上繳判斷力的存糧……匿名性令人松弛,“搭便車”叫人舒坦,慣性的流量已是浩浩湯湯,哪顧節奏的曲本已被悄悄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