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紅書、微信上,有上千萬用戶“種草”和討論國貨,他們大多是90后和00后,普遍愿意為高品質和能夠提升顏值的國貨買單。
90后美妝男博主郭偉祺坐擁百萬粉絲,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國貨護膚品心得。在他看來,飽含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美學、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國潮新產品,已經讓“國貨當自強”走進了青年心中。
與子“同袍”傳統文化“穿”上身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服愛好者之間喜歡互稱“同袍”。近年來,穿漢服已然成為一種風潮。在大街小巷、公園景區,或是書店博物館,總能看到束發盤髻、衣袂飄飄的漢服愛好者。
近3年來,漢服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2019年,淘寶平臺上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元,在阿里平臺下單購買過漢服的消費者人數逼近2000萬大關。
張靜雯在上大學時也很喜愛漢服,但當時市面上的漢服都不便宜,均價在四五百元一套,貴的甚至八九百元一套,對于學生黨來說,根本消費不起。
所以上大三時,張靜雯就開了一家淘寶店,取名為“蘭若庭”。啟動資金僅10萬元,她購買了一臺家用小縫紉機,專門放在宿舍來裁剪布料,一針一線,反復設計樣衣。每套漢服都有自己的特色,推出的“藍隱”“朱墨”“素染”三款魏晉風廣袖交領襦裙,更是別有風韻。
為了更貼近當下青年的審美,張靜雯跑遍了各大博物館、查閱文物出土報告、研究傳統文化中的漢服樣式,尋找設計靈感,并逐步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
2018年,蘭若庭推出了太平有像馬面裙,張靜雯和團隊成員大膽改造為兩色搭配,并搭配太平盛世圖案,吸引年輕用戶高達100多萬。
2019年年末,穿著輕便的宋制女裝大火,蘭若庭又帶著一款“此間春色”入局。2020年5月,團隊打造了此款系列版宮墻紅、姜黃仿宋抹吊帶,生梨黃、秋香綠、宮墻紅上衣,牛油果、藍莓冰沙百迭裙,可以拆解、混搭,因為色彩搭配的獨特性,再次贏得了用戶的心。6分鐘賣出了15萬套,半小時賣出了40萬套……上線第一天就賣出漢服55萬套,這是整個漢服市場的單天單件最高紀錄,也是整個漢服市場的奇跡。
為了推廣漢服,使其消費場景日常化、生活化,2020年8月,蘭若庭漢服設計團隊又開創了首款運動漢服——上身白底藍花間的漢服,下身是漢服短裙,再搭配一雙運動鞋。在張靜雯眼里,漢服文化要走向大眾市場,它一定不是曲高和寡的,如今已積累了230多萬的粉絲。
過去人們有多追捧“歐美潮”“日韓潮”,如今就有多珍惜本土而生的國潮。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實際上,“漢服熱”只是國潮復興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元素流行,新的國潮品牌不斷誕生,它們寫著年輕一代創業者的匠心,加上獨具魅力的東方美學,一下子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時尚文化新寵。
技術助力,“經典之美”恒久不變
國貨的復興是中國制造因時而變、因變而興的真實寫照。用新理念改變傳統行業,用新工藝提高品質效率,用新模式開拓新空間,國潮里寫滿了創新的故事。
一個“玩”字,是“深見茶研社”創始人顧彬對國潮最深的感觸。從新工藝、新包裝起步,他嘗試把傳統茶文化與當代潮流相結合,將茶葉做成了年輕消費者眼中的“爆款”。
1989出生的顧彬小時候生活在蘇州鄉下,家中有茶山,祖輩都種茶、制茶。長大后,他愛上喝茶,但又不喜歡父輩的喝茶方式。父輩偏愛綠茶,一杯泡上一整天。他想,難道就沒有別的喝茶方式了?后來,他找到了大眾喝茶方式之外的小眾茶品類,比如小赤甘、大赤甘等,一試之下,就喜歡上了這類茶葉的味道。
從蘇州大學金融學碩士畢業后,顧彬進入銀行工作,三年后辭職,他選擇茶葉行業創業。他覺得,隨著國家強盛,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水平提升,茶葉這個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肯定會被年輕人接受和喜愛。
顧彬和制茶師傅不斷地試驗后,將“搖青”工藝和“青葉拼配”做了一個結合,于是第一款產品“果香小赤甘”誕生了。在外包裝上,顧彬采取了小罐的體量,20克一罐。這種設計讓首次購買茶葉的顧客不用畏懼傳統茶飲的復雜程序。
“果香小赤甘”上市后,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堅定了顧彬的創新想法,那就是改良茶葉,舍棄做大而全的品類,用心去做小而美。
事實證明,只要產品做對了,年輕人其實是愛喝茶的。星巴克教中國人愛上喝咖啡,顧彬覺得自己可以用小眾茶帶領年輕人愛上中國茶。
顧彬的茶葉推廣渠道更多是放在線下,與蘇州各大博物館、工匠園、精品書房、文旅酒店等合作,線上的商鋪主要是與公眾號綁定的有贊店鋪和淘寶店鋪。很多顧客在線下看到他的產品后,去搜微博、小紅書,了解產品的更多信息。這讓顧彬體會到,年輕人愛喝茶,還愛互動,他們不僅在線下靜靜地喝,還想與自己喜愛的產品產生更多的連接,互聯網就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方式。
今年6月,顧彬參加了“人民日報人民文旅”在京東舉辦的首次直播秀,他的花茶產品成為暢銷品之一。他還帶著產品多次參加蘇州博物館、“姑蘇八點半”等舉辦的“萬物來潮”國潮夜市,從中感受到了“國潮青年”的熱情。
設計發力,妙手可回潮
“我希望用現代年輕人的意識理解我們國家的文化,然后用年輕人喜歡的手法呈現它,讓它重新展現在眾人面前。”藺凱這樣解釋他創立“妙手回潮”文創潮牌的初衷。
藺凱祖輩中出過兩個舉人、一個秀才。從四歲起,藺凱就開始學習中國畫,用他的話來說,家里別的東西不多,就是各種古籍特別多,平時沒事的時候,他就會翻來看看。這也是為何80后的他能對繁體字了如指掌。
成長在一個文化氣息濃郁的家庭中,藺凱培養了對文化獨有的敏銳度。他大學選擇的是平面設計專業,并喜歡做一些中國風的轉化。那時候中國風雖然還沒流行起來,但藺凱對中國風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
他覺得中國風有兩個層面,一是故事,二是精神。“中國文化里面最感人的不是視覺體系,而是流傳至今,依然感動我們的精氣神!”就好比,斷橋或雷峰塔,沒有被賦予過傳奇,那它們只是大千世界里一座普通的橋或塔,是背后的故事,故事里寄托了人類的喜怒哀樂,才讓它們變成了唯一,這才是最動人的地方。
他推出的很多潮品,包青天帆布包、此地無銀三百兩地墊……不僅外觀深受年輕人喜歡,還帶著一種無厘頭的幽默感,每一件都深藏著一個典故。
他的淘寶店熱賣一款招財貓來福汪門墊。大家都覺得小貓和小狗的名字是現代人用來“討口彩”的,但的確有歷史資料和石窟雕塑證明,在唐朝之前中國便有類似招財貓的形象。藺凱看過一個考古資料,2014年,在陜西岐山南北朝時期窟龕群中發現1600多年前的招財貓雕像。唐代卷宗記載,百姓興養貓,抓老鼠保護糧食,祈求多福多財。藺凱就以此為靈感,設計了這款墊子。
這些設計藺凱根本就沒有刻意地去找、去想,而是如泉涌一般出現。他喜歡用產品講述故事,讓消費者感受到文化的精氣神,用中國傳統文化鏈接現代生活。
故宮、德芙、三只松鼠、周黑鴨、電影《大魚海棠》紛紛投來合作意向,火星情報局、誠品書店、淘寶造物節等邀約競相傳來。藺凱的工作室只有四五個人,卻已經推出了上百種產品。他們將銀兩、文武、五路財神、見機行事、隨機應變等來自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元素,轉變成有趣的手機殼標識,很是吸引眼球……
隨著電商等消費渠道的興起,小、快、新的訂單越來越多,越是新、趣、特的產品,越是受到消費者歡迎,這就倒逼國貨不斷創新。設計師的創意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需要的不是傳承者,是傳承創新者。”藺凱的創新方式是順應時代的變化,改變外表留本質,熟悉到陌生便這樣出來了。文化還是那文化,但人們會更有興趣去了解。“我們想用年輕人的方式告訴年輕人,看,中國文化這么酷!” 藺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