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 知名編輯、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三觀正過五官,信奉蜜蜂一樣辛勤工作,蝴蝶一樣優雅生活。
前不久,央視新聞的一組照片引爆了話題,名為“開學第一天全國家長的統一姿勢”。這組照片里,全國各地眾多小學生的家長化身武林高手,各個身懷絕技、飛檐走壁,或掛或鉆或站在學校院墻上,戀戀不舍地觀望孩子入校。
電視劇《小舍得》熱播時,一度引發家長和孩子的共鳴。該劇講述了當下中國式家庭的教育方式與觀念,聚焦“小升初”家庭百態,通過一個大家庭內三代人的矛盾碰撞,映射出教育焦慮之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道盡了多少家長的辛酸。
研究顯示,教育焦慮降低了國人的生育熱情,2020年,我國的人口總和生育率只有1.3,低于國際危險警戒線1.5。
最新出臺的雙減政策,其內涵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緩解教育焦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減輕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
雙減政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包括緊隨其后一系列聯動措施的推行:教師輪崗制度、逐步取消學區房政策也是此意。
5月31日,三孩生育政策推出,以及這一系列教育減負的作法,不能不說涵義深遠……
不過雙減之后,有些家長好像還是不能心平氣和地面對。望子成龍是千百年來中國式父母的血脈傳承。國家雙減了,部分家長們內心的減負還遠遠沒有達到中和值。
全國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比例大概是“1:1”。目前“大體相當”的要求,是著眼于發展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
但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職業教育只有中專和大專。實際上,德國的職業教育不但可以讀到本科,還可以修到研究生。我國目前也正在發展職業本科。
國家大力扶持國內職業院校的硬件設施建設,有許多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合并,成立了某某職業大學,國家層面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是迫切的。
當然,目前還有不少中國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去接受職業教育,除了觀念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因素,那就是擔心孩子畢業后工作辛苦薪酬低。
其實參考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通過產教融合、企校合作,企業直接融合進專業建設。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接受企業導師的培訓,既學習理論知識,又實際操作生產設備,還要學習一定的管理知識,成為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那么他畢業后的收入水平不但能媲美“985”高校的畢業生,甚至還能超越他們。
未來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職業教育人才會成為國家產業的支撐。今天看不起職業教育的人,未來可能會說:“職業教育怎么這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