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倡辦實業,奠定這座城市的工業基礎,武漢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經濟中心。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一五”時期,國家在武漢投資興建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漢鋼鐵公司,布局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等大型重點項目,武漢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毛澤東見證武鋼第一爐鐵水
1949年12月底,毛澤東訪問蘇聯,在與蘇聯簽訂的援助項目中,包括在我國南方建設鋼鐵工業基地。從1952年春到1954年3月,中蘇專家沿著長江兩岸反復勘測選址,歷經5次大型野外踏勘以及10余次研究論證,最終,一幅藍圖在武漢市郊青山鎮鋪展。
彼時的青山鎮村戶凋零,多為荒丘野地,人稱“荒五里”。正是在長江南岸這一片橫直約5里的洼地上,新中國第一個特大型鋼鐵企業——武漢鋼鐵公司動工興建,開啟了我國鋼鐵產業的新紀元。
1958年9月10日,正在湖北視察的毛澤東主席得知武鋼可在國慶節前出鐵時,高興地說:“到出鐵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建成投產。當天,毛主席登臨高爐,觀看了第一爐鐵水的誕生。他扶著欄桿,凝視著火紅的鐵水流向鐵罐,充滿信心地說:“這次鐵出的不多,今后會多的,會多的。”
投產至停爐的61年間,武鋼一號高爐累計生產生鐵超過5000萬噸,為武鋼生產發展和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武鋼人親切地稱為“光榮爐”。
四大“武字頭”企業齊頭并進
新中國成立之初,作為中國近代工業先發城市之一的武漢,與全國其他城市一樣,工業百廢待興。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出爐,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多個國家重點項目在漢落地。
1958年,是“武字頭”企業的高光時刻:武鋼煉出第一爐鐵水,武鍋第一臺鍋爐試制成功,武船造出第一艘潛艇,武重建成投產……
四大“武字頭”企業,為我國工業發展裝上了強有力的“心臟”。
1959年,武漢工業總產值達到33.89億元,比1957年增長了133%,比1952年增長了613%,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居全國第四位,是長江中游最大的制造業城市。
到1962年“二五”計劃完成時,武漢已形成了冶金、機械制造、紡織三大支柱產業和食品、化工、醫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這些在荒蕪的土丘湖地建起來的“武字頭”企業,不僅鑄就了武漢工業重鎮的基石,也挺起了中國工業的脊梁。在武漢工業的發展歷程中,它們曾推動形成了包括鋼鐵及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一批產值超過千億的產業。
紅色印記:
“一五”計劃超額完成。1957 年湖北全省工農業總產值達56億元,比1952年增長74.2%,年均增長11.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為湖北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