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劉錕 劉學禮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國大西北茫茫戈壁荒漠上一團巨大火球騰空而起,強烈的沖擊波如同颶風般席卷開來。一聲驚雷過后,那連天大漠托出一朵碩大蘑菇云……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在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科學家中,有20人是海歸科學家,其中有11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沖破重重阻礙歸國的。
1950年3月18日,青年物理學家朱光亞牽頭起草,與51位留美學生聯合發表《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滿腔熱情地呼吁:“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王淦昌從蘇聯深造回國,領受研制核武器任務時當即作出“我愿以身許國”的莊嚴承諾。此后,他化名“王京”,17年沒和家人見面,孩子們心目中的父親,只是一個信箱。一年除夕夜,他與鄧稼先在帳篷里相互敬酒,鄧稼先對他說:“叫了王京同志十幾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他淚流滿面。
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尖端科技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危和民族利益,這一事業一開始就受到西方核大國嚴厲的技術封鎖。因此,周恩來多次強調:“搞尖端武器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必須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因陋就簡。”
1950年5月19日,中國第一個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初創時,錢三強帶領大家自己動手研制儀器。一時間,北京天橋、東單的舊貨市場成了他們“淘寶”最多的地方。舊電子元件、廢銅棍鋼筒等廢舊物資最終在物理所變成有用的科研器材。
1958年初,數以萬計的創業者奔赴內蒙古額濟納旗靠近甘肅的酒泉地區,在戈壁灘立下“以場為家,以苦為榮,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豪邁誓言,一錘一鎬地創建了我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導彈和衛星發射場。1959年5月,5萬建設大軍開進西北邊陲戈壁。在羅布泊這方“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的地方,靠鐵鍬、鐵錘、麻袋、竹筐等簡陋的勞動工具,在“死亡之海”建起我國唯一的核武器試驗基地——馬蘭基地。
為獲得制造原子彈的關鍵數據,鄧稼先領導的計算小組利用手頭僅有的幾臺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盤,夜以繼日地進行計算研究。那時國家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更談不上蔬菜水果,甚至白糖水都成了研究人員奢侈的美味飲品。經過連續艱苦奮戰,鄧稼先等人終于攻克原子彈理論設計難題。
中國的航天事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志著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掌握了核技術。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在“兩彈一星”事業中,廣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發揚的“兩彈一星”精神,這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的生動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兩彈一星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