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粟
這是一本漫溢歷史長河,打破時空界限的雜集。在他的筆下,筆者看到歷史的可親可愛,塵封的故事被悄然揭開,鮮活跳動在時間軸另一端的人面前。
《紙上的故宮》這個名字,甫一看,很多人會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介紹故宮歷史和文物的書,頂多加了些文學元素罷了。通讀之后,才發現它從“故宮”出發,卻又超越“紙上”,酣暢淋漓,又視角獨特地描繪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星光。
這是“朱自清散文獎”得主祝勇的散文精選集。祝勇的故宮系列文化散文文筆細膩流暢,有著較高的文學性與審美性,主要分為書畫、古籍、文物三個類別,《紙上的故宮》從這三個角度精選作者的優秀散文佳作,別致地用散文的筆觸來講文物、說歷史。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紙上的故宮”,從故宮的書畫藏品去寫王羲之、李白、蘇軾等。第二部分“婺源筆記”則完全是各地的散文游記。第三部分是“消失的匈奴”,一篇寫匈奴,其他五篇寫日本游記,有京都、馬關等。
這樣的布局謀篇也讓很多讀者認為是掛羊頭賣狗肉,文不對題,蹭故宮熱度。可能是因為早前出版的故宮三部曲把他這個故宮研究員積攢了十幾年的存貨掏空了吧。但是在筆者看來,無傷大雅,因為一翻開這本書,便折服于他在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縱橫捭闔的對比與聯系,清朗俊逸、飽含溫情與詩性的筆墨,追溯和探索著歷史深處的文化之美、精神之美,一種蓬勃飽滿、強勁濃郁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撲面而來,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是一本漫溢歷史長河,打破時空界限的雜集。在他的筆下,筆者看到歷史的可親可愛,塵封的故事被悄然揭開,鮮活跳動在時間軸另一端的人面前。然而更可貴的在于,些許撫慰了當下浮躁的內心。
祝勇是李白的迷弟,他在書中毫不掩飾地為自己的偶像搖旗吶喊:沒有李白的中國,還能叫中國嗎?于祝勇而言,孟浪狂放、高華清奇的李白是唯一,其他詩人都是之一。也難怪祝勇對李白如此推崇,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一生都逃不過李白,他的詩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護照。想家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失意時,你會自我寬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思念時,你會想起這句:“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李白的才華是有目共睹的,其性情也是真實而坦蕩的。在接近朝廷的達官顯貴,以為自己才華得到賞識,即將受到重用之時,興奮得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真當他入了官場,一身的傲氣、正氣,讓他無法同流合污,奴顏婢膝,“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最終辭官,恣意游走于名山大川之間。
古人說,李白是入水捉月而死。這死法,很詩意,很符合世人對浪漫主義詩人的想象。不像杜甫,落魄到沒有飯吃,結果被一頓飽飯撐死,死都死得很現實主義。
可能是因為作者對李白的偶像情結,有點抬高李白,拉踩杜甫的嫌疑,對此不做過多評論,只是想公允地說一點個人的看法:可能年少時,會夢想與李白一起仗劍走天涯,快意人生。而當歷經世事之后,卻更想與杜工部一起話家常、品人生。
但凡對杜甫有些許了解的,都會對杜甫心生崇敬,因為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氣節。
杜甫有三次入朝為官的機會。第一次是考試,然而當朝宰相是李林甫,他害怕不諳官場潛規則的讀書人在朝廷之上仗義執言,抨擊自己,所以不惜“屈尊”親自遴選考生。李林甫打了一套欺上瞞下的組合拳,讓所有的考生都不合格,杜甫不幸就在這批考生之中。最后,李林甫還到唐玄宗面前說:“恭喜陛下,這次考試一個都沒中,這說明朝野無遺賢啊。”
四年之后,杜甫由于詩寫得好,獲得了第二次進入仕途的機會,唐玄宗讓他等候分配。然而運氣不好的杜甫這次又遇到了李林甫,又沒考上。
最后,由于皇帝的憐憫,杜甫獲得了第三次當官的機會,去做“河西尉”,但是杜甫拒絕了,可是詩人也是要吃飯的,所以最后他領了個從八品的“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使因為貧困,連小兒子都餓死了,詩人心中依然有一方值得用生命守護的凈土。
李白的不凡在于他的抗爭,杜甫的偉大在于落魄到自己所住的茅屋都為秋風所破了,還要不屈不撓地抗爭。
作者也寫到了他非常敬佩和仰視的蘇軾。他感嘆像蘇軾這樣僅次于上帝的人,在歷史中終將成為絕版。但是在《紙上的故宮》這本書里,蘇東坡把姿態放平了。
在祝勇筆下,蘇東坡是一個思想出世、行為入世的人,從來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師,拿著大師范兒,高高在上。和賣酒的、賣肉的、種田的,都是好朋友。愛喝酒,卻窮得買不起牛肉下酒,又奈不過嘴饞,就自己研究出了用酒烹飪豬肉的方法,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蘇東坡的姿態很低,是很親切的一個人。如果我們能和他見面,他就是我們的一個鄰居、一個大哥、一個朋友,一個可以推心置腹交談的人。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樂,他也有很脆弱的時候。烏臺詩案之后,被貶黃州,期間侍妾為其生下一子,蘇軾賦《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不像李白和杜甫,至少還經歷過盛唐的強大與繁華,他身處于一個不太好的時代。但面對這些,他恬淡怡然,苦中作樂,憑借超然物外的境界,以一己之力扭轉當時頹靡堆砌的紅袖纖指文學,走向民生家國的責任擔當與歷史穿透。蘇軾鋒芒畢露、神逸俊秀,拿得一手天牌,卻不幸打得稀爛,最終歿于瘴癘之地。
《紙上的故宮》指引讀者于千年古國昨日的文化歷史中尋覓那份不能割舍的精神世界,歷史的尊嚴、民間的生命、民族的個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跡都深刻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