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維善小區,于上世紀90年代建于《新華日報》舊址所在地。房屋建成后,小區無物業管理,基礎設施老化,安全隱患“四處埋伏”。2017年5月,在街道統籌安排下,中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進駐小區,開展公益性物業托管試點。
幾年來,通過落實“三方聯動”機制,大力做實“紅色物業”服務項目,改造文化廣場、安裝電動車充電樁、粉刷樓面外墻,派駐保潔員、保安員,紅色物業維修隊、物業志愿者與黨員下沉社區服務隊穿梭其中,小區環境大變樣,居民“急難愁盼”的物業難題逐步得到解決。
2020年9月,維善小區啟動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其中,拆違是一大難點。
“我是黨員,要顧全大局,支持社區的工作!”老黨員杜婆婆,三代6口人住在40多平方米的自有住房里。作為居民代表參加了小區黨支部組織的拆違動員會后,她與老伴一起將自家違建全部拆除。
在杜婆婆的帶動下,很快有6家居民自發拆違。僅用3個月,該小區便完成所有拆違工程。
“對居民的要求,我們能保證有求必應。社區與物業服務企業相互補位,居民有事就及時上門。”多聞社區黨委書記田霖說。
一次,小區3號樓臨時停水,物業人員一家家上門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有一戶老人沒看到通知,未提前備水,物業人員便提著礦泉水送上樓。
“‘物的問題基本上改造完了,現在小區物業服務在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增加居民幸福感。”中實物業項目經理李琳告訴記者,通過觀察,今年物業主動在小區涼亭、一號崗亭門口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加裝了電扇。
目前,維善小區的物業支出主要靠停車費來維持,物業全托管模式已經初具雛形。社區和物業公司正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培養居民繳費意識。同時,以物業服務為基礎,聯合小區自管組、社會組織、下沉黨員等多方力量進一步拓展服務項目,力求打造“小事不出小區,服務就在身邊”的小區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