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 歐陽吟子

紅色火種的起源
漁洋鎮(zhèn)拖船埠村始于唐朝初年,興起于明末清初,李世民、朱元璋等曾在此駐兵,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因古時是荊州到漢口水運必經(jīng)之地,當?shù)匦薮匿侇^較多,每到冬季有很多船只在此上岸,維修保養(yǎng),當?shù)厝罕娂s定俗成就叫拖船埠村。
從潛江市區(qū)往東南20公里,就到了與監(jiān)利、仙桃交界的拖船埠村,此地四面環(huán)水、地勢獨特、水上交通便利、經(jīng)貿十分繁榮,自古有“小漢口”之稱。
拖船埠是潛江市最早引進馬列主義、燎原共產主義火種的地區(qū)。這里成立了鄂中地區(qū)和潛江地區(qū)最早的黨、政、軍、學等組織和機構,有著潛江黨史上的“八個第一”。
第一批黨員。1924年2月,沔陽籍中共黨員婁敏修、鄧赤中等人奉董必武指示返回沔西開展農民運動。婁敏修利用走親戚的方式廣泛宣傳革命思想。1924年7月初,胡幼松、廖林基等5名黨員在東岳廟秘密入黨,點燃了共產黨在潛沔地區(qū)的星星之火。
第一個黨小組。1924年冬,拖船埠下一個蘆葦叢生的小島上,廖林基帶著幾位積極分子舉手宣誓,宣布中共拖船埠小組正式成立。
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1925年冬,在廖林基、周忠健、周忠漢等積極分子的支持下,農民協(xié)會正式成立。成千上萬的勞苦大眾組織起來,高舉鮮紅的旗幟,拿起鋤頭、大刀,向著一切剝削者和壓迫者沖去。
第一支正規(guī)軍。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任鄂中南部特委書記蕭仁鵠帶著工農武裝力量向拖船埠轉移。1928年元旦,蕭仁鵠在拖船埠將監(jiān)、潛、沔三縣的工農武裝進行整編,整編后稱為工農革命第五軍。
第一個湘鄂西邊區(qū)紅色政權。工農革命軍進駐拖船埠后,1928年元月初,洪湖蘇區(qū)第一個紅色政權——沔西區(qū)蘇維埃政府宣布誕生。
第一個中共潛江縣委。1929年11月,在鄂西特委的指示下,在拖船埠正式成立中共潛江縣委員會,由胡幼松任書記,張光福任副書記。
第一個潛江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2月,潛江縣蘇維埃政府在拖船埠建立,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與支持。
第一所列寧小學。1930年春,潛江縣蘇維埃政府在拖船埠開辦列寧小學。學校吸收6歲以上的貧苦群眾子弟免費入學,教授《共產黨宣言》等革命論著。紅二軍團總指揮賀龍曾兩次到學校視察并發(fā)表講話,縣委書記、總口區(qū)委書記錢瑛曾到學校授課。
這“八個第一”使拖船埠成為了潛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源地。一大批先烈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賀龍、錢瑛、胡幼松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了光輝足跡,331名烈士獻出了寶貴生命。
紅色革命故事的傳頌
革命先烈在拖船埠同敵人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0年4月,時任潛江縣委書記胡幼松不幸被敵人抓捕。為了逼迫他退出共產黨,供出黨組織活動情況及黨員名單,敵人鍘斷了他的雙腿,又將他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用鐵絲穿著鎖骨,抬著游街示眾。胡幼松幾次從昏死中醒來,仍振奮精神,沿途唱著《國際歌》,高喊‘殺了我一個胡幼松,中國的革命還是會繼續(xù),還是會勝利!……”
講起拖船埠的革命故事,已有84歲高齡的劉四新依然記憶猶新。劉四新是拖船埠村人,當時年紀還小的他是兒童團的團員,胡幼松、李瑞清、孫光遠的故事是他從父輩口口相傳中聽來的。這些故事在他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將這些故事講給村里人聽,以此緬懷先烈。
“眼前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高19.24米,象征著拖船埠的革命運動自1924年開始,寬3.31米,象征著在這里犧牲的331名烈士。”在拖船埠村新建成的烈士紀念廣場上,孫濤正在為來訪人員講解著拖船埠的故事。
30多歲的孫濤也是土生土長的拖船埠村人,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的他,放棄了在外的優(yōu)越工作回到家鄉(xiāng),積極參與家鄉(xiāng)建設,一邊干起農家樂,一邊宣講村里的紅色故事。
“紀念碑左側不遠處,有一個二十四烈士墓,這里就是當年24名烈士集體就義的地方,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講到動情處,孫濤顯得有些激動。
“今年村里的紀念廣場建成后,經(jīng)常會有人來參觀學習,最多的時候一天來了12批次。”拖船埠村黨支部書記朱從慶說:“烈士們長眠于此,我們后人一定要把他們的故事講好,把拖船埠的精神傳承下去。”
紅色美麗村莊的蛻變
2021年,拖船埠村被納入全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這個古老的紅色村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走進今日的拖船埠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的稻田。沿著稻田中間筆直的公路往前走,寬闊的白色門樓上寫著鮮紅的“拖船埠”三個大字。穿過門樓,是一個烈士紀念廣場,廣場前豎立著紅色五角星雕塑。透過雕塑,一座高大巍峨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靜靜聳立著。廣場左右兩側的宣傳欄里,記錄著在這里工作戰(zhàn)斗過的名人事跡。
自開展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以來,拖船埠村拉開了建設的序幕。烈士紀念廣場、老街改造修復、村莊環(huán)境整治、水系連通工程等一環(huán)接著一環(huán)。
拖船埠七里三分長的老街上,臨街的房屋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外墻修整,熟悉的商號招牌又重新掛滿了街頭,依稀間仿佛能瞧見當年的繁榮。
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過程中,拖船埠村的黨員干部們沖鋒在前。烈士孫光遠的孫媳婦黃佩瑩免費為村里建設添磚加瓦,黨員周華雄把祖?zhèn)鞯膽蚺_捐獻給村里,在外經(jīng)商的劉四清則把老屋的使用權捐給村里用于開展紅色教育。
黨員義務干,群眾跟著干。圍觀百姓紛紛自發(fā)前來免費干活,有的捐壇子,有的捐罐子,有的則把房屋免費提供給村里使用。
“目前已經(jīng)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后續(xù)還將繼續(xù)加大投入,繼續(xù)推進紅色美麗村莊、文物修繕、錢瑛紀念館等項目建設,積極開展旅游招商,著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生態(tài)科普基地、拓展訓練基地、鄉(xiāng)村旅游基地,讓游客到拖船埠享受沉浸式體驗,全力推進拖船埠紅色美麗村莊向旅游鄉(xiāng)村升級發(fā)展,真正把拖船埠的紅色資源保護好、利用好。”漁洋鎮(zhèn)黨委書記王桂華說。
隨著項目的逐漸落地,拖船埠村也舊貌換了新顏。黑瓦白墻的房屋錯落有致,精致小巧的吊橋蜿蜒曲折。傍晚時分,涼風習習,廣場上聚集了前來納涼的村民。婦女們成群結對跳著舞,孩子們歡聲笑語著玩耍。
不遠處,一個小男孩看著墓碑上的字念道:“二十四烈士墓”。稚嫩的聲音在空氣中漂浮,年幼的孩子或許并不懂這幾個字背后的含義,但在那一刻,一顆小種子已悄然埋進了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