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在物質生活日益得到滿足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注重對精神生活和城市生活環境的追求,尤其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方面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城市奮斗的目標,而文明城市主要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市民的整體文明素養,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具有很強的教育性、直觀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幼兒一日活動的滲透、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媒體的影響、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以及幼兒對繪本的閱讀等,把文明城市創建活動融入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為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提供真實而熟悉的活教材,更好地促進幼兒文明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文明城市;創建;幼兒行為;融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2-0013-02
【Abstract】In todays increasingly satisfied material life,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life and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especially in striving for a national civilized city,which has become the goal of more and more cities,and civilized city mainly reflects the overall civilization quality of a citys citizens,and the activities of creating civilized city are highly educational and intuitive Through the infiltration of childrens one-day activities,the development of theme education activities,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media,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parents and childrens reading of picture books,the civilized city building activiti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of childrens social field providing real and familiar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curriculum of childrens social field,so as to better promote childrens civi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Key words】 Research;Childrens behavior;Urban integration
全國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是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的一個具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城市,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城市發展方向的稱謂,是一個城市的特色品牌,體現著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城市發展所達到的一種和諧狀態和文明程度,是一座城市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方面的綜合性榮譽稱號,也是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區。黨的十九大則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角度,將創建任務進一步進行了分解,提出了我們國家的奮斗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由此可見,只有全社會每一位公民積極參與、齊心協力地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如期實現。這就需要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綜合素質,因為市民的素質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發展的各個方面,只有市民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明城市的創建活動當中來。才能實現整個城市的文明。只有一個個城市都成為文明城市,才能實現整個國家的文明。而公民的文明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需要從娃娃抓起,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入手,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滲透,逐步培養孩子形成文明的言行舉止和文明的生活習慣,再由一個文明的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由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由一個社區影響一個區域,繼而拉動全社會不斷形成文明的氛圍,最終促使文明城市的成功創建。
文明城市的創建離不開高素質市民的影響和帶動,一群高素質市民的文明言行和文明生活習慣往往對身邊的人起著潛移默化的帶動作用。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讀書,曾經三次搬家,就是為了尋找適合孩子學習的良好環境,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重要,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常常在社會中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語言、動作技能和行為特點等)而學習,在觀察學習過程中,如果觀察榜樣的行為受到強化,孩子就會表現這種行為,如果觀察榜樣的行為受到懲罰,孩子一樣能獲得行為,但不一定表現出來,尤其是一個和孩子有密切接觸并在其心里有較高地位的成人,孩子就更喜歡去模仿他(她)的行為。正因為這樣,作為和幼兒經常密切接觸的教師和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更應該特別注意自身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行為榜樣,讓孩子在這種積極的、正面的、文明的榜樣中去慢慢模仿,從而營造出一個個文明的育人氛圍。繼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逐步提高自身的文明素養,最終促成文明城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