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珠
摘 要:幼兒園科學區游戲是給幼兒一個自主學習的游戲活動,它能滿足每個幼兒的不同發展需要。教師在組織科學區游戲時,應通過觀察掌握幼兒現有的游戲發展水平,及時發現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個別化的指導,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本文試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觀察游戲材料的投放,適當地調整;二是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有效地指導;三是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適時地介入;四是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多元地評價。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區;游戲;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2-0079-02
【Abstract】The kindergarten science area game is a game activity for children to learn independently,which can meet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needs of each child. When organizing games in the science zone,teachers should observe and grasp the childrens current game development level,discover the problems in the games in time,and provide individualized guidance to them to help children continue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form a good learning attitude .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laborate from four aspects: 1.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game materials and adjust them appropriately;2. Observe the children's operation and effectively guide them;3. Observe the children's play behaviors and intervene in a timely manner;4. Observe the children's behaviors The game situation is evaluated diversified.
【Keywords】 Kindergarten;Science area;Game;Instructional strategy
科學區游戲是幼兒進行個別化地自主探索的游戲活動。幼兒園組織科學游戲時很多教師往往在完成對幼兒的觀察記錄后,工作就戛然而止了。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工作是在游戲中教師通過觀察能夠看到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發現孩子在游戲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教師所提供的游戲材料,是否適合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其自身發展水平,是否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等,在了解幼兒的現有經驗和能力之后,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支持策略幫助幼兒搭建新經驗,能夠給幼兒的發展有更加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使每位幼兒通過自主學習走進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1.觀察游戲材料的投放,適當地調整
多樣的活動材料是幼兒在科學游戲中的游戲道具或者說是探索學具。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及階段性的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一些能激發幼兒探索興趣的材料,幼兒對老師投放的材料感興趣他們才能對操作過程變得積極主動,才能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幫助幼兒在對材料的直接感知、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享受游戲。如中班的科學區《穿過彎管》游戲,在材料投放上我與孩子們一起收集了“豆子、玻璃珠、回形針、毛線、螺帽、彎管”等讓幼兒來探索、操作。區域游戲一開始孩子們就很興致地把彎管拿起來玩。不一會兒部分孩子就離開了科學區游戲,重新尋找還有哪個區可以加入,通過觀察發現了原來是有的彎管太短了,珠子一下子就跑出來了,有的彎管材料放進去了又出不來。孩子覺玩得很費勁,于是我對材料進行了調整,重新準備了不同長度的彎管,讓幼兒探索不同長短的彎管哪種材料能夠更快的穿過彎管,并記錄了自己的發現成果。其次,我們還應觀察材料是否能幫助幼兒解決一些科學問題。比如冬天的時候孩子們會被靜電著,于是就會對靜電產生疑問怎樣才不會被電著?若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科學區里面就可以投放棉布、塑料布、動物皮毛、化纖布等各種不同的布料讓幼兒探索摩擦起電的游戲,通過操作、指導、驗證讓孩子們知道了棉布是不起靜電的,化纖的、毛的容易起靜電。孩子們知道了什么布料愛起電,也就能用科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2. 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有效地指導
(1)指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玩科學區游戲《影子的變化》一開始,孩子們對投放的手電筒很感興趣,宜謙小朋友拿著手電筒向四周掃了掃,再用手晃了晃手電筒,看著白板上的動物影子他笑了,接著宜謙用手捂著手電筒發現光不見了,手里拿的動物卡片的影子也不見了,這樣反復循環了幾次。旁邊的澤碩小朋友也拿著手電筒一起照著柏言手上的動物卡片,他們驚奇地發現兩個光線一起照到的動物影子是兩個,三個光線照到的動物影子是三個,看著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只有柏言小朋友在認真思索著應該怎樣把自己的發現記在記錄卡上,其他的五名幼兒完全忽視了老師給予提供的記錄卡。又過了幾分鐘瑾萱小朋友爬到桌子底下的白板上去觀察影子,她發現比放在桌子上面的白板上觀察到的影子更清晰,旁邊的幾個小朋友也紛紛說出自己的發現,宇軒小朋友發現光遠影子小,光近影子大的秘密,菡程小朋友發現不管移動小動物,還是移動手電筒,小動物的影子都會發生變化。這時我發現我提供的材料記錄卡設計超乎孩子的記錄能力,對于觀察到的影子大小變化還較容易記錄,但是對于小動物側面的影子就不會畫了。一直認為以為對大班孩子來講畫個小動物的輪廓總會的,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游戲中發現了這問題,我立即調整操作材料、調整支持策略,讓他們自由探究。因為孩子們發現的這么多秘密都是他們自發,自主探索的結果,又是第一次游戲,所以我就不再去限制幼兒的玩法和探究點,更不想去強調他們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記錄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