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芹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交通運輸方式。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工程是我國現代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表現之一,車站建造工程也是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的重要節點。它在本質上是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互動的重要場所和空間,也是直接影響我國城市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節點。研究城市交通車站的建筑和城市之間的互動作用關系,對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TOD模式探討軌道交通車站建筑與城市的互動作用。
關鍵詞:TOD模式;軌道交通車站建設;城市建設發展;互動作用
城市經濟發展的先進程度也直接決定了城市交通運輸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進程,城市交通運輸系統正在蓬勃發展,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更高效的交通服務方式,其中城市軌道交通作為近年來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的一種交通方式,是現代化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一個重要節點就是軌道交通車站的建設,因此深入研究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建設及其與城市經濟社會的互動關系,對于我國城市未來發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TOD模式概述
TOD綜合模式主要是泛指以城市綜合公共交通為中心的運營模式,其中關于城市綜合公共交通主要定義是用于泛指城市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各種類型公交路線以及各條城市公交的主干線,在其400~800米范圍內對公交場地設施進行各種高密度的綜合開發,以各種類型公交場地來作為一個整體和服務中心,形成一個完全可以同時滿足現代人們城市日常生活、工作、購物、娛樂等各種交通需求的多功能智慧社區,實現城市智慧城與家居、人類與民生、自然、環境高度和諧相互互動統一。目前,TOD管理模式已經逐步發展純熟成為一種在國際上具有極具重要代表性的新型社區規劃發展管理模式。TOD模式建設可以明顯改變一個城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格局,優化城市景觀,幫助緩解“城市病”。
2 我國軌道交通地區城市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車站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割裂
在現代城市立體交通運輸系統中,乘地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的出行方式,然而地鐵車站的公共空間和城市公共空間卻是分開的,幾乎每個地鐵車站的出入口都是突兀地建在了城市路旁,與周圍的建筑物之間沒有什么關聯。地鐵車站的公共大廳更多的功能還沒有被發掘,未能夠與地面建筑的公共空間融合,也未能夠成為地下公共活動的一個轉換中心。地鐵車站與其他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變更主要包括涉及地上,地下,多個層次的空間變更,但由于相關規劃的不完善,也沒有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公共交通主管部門分散,缺少協調和合作,建設管理制度不協調,建設執法力度低等。
2.2 交通設計與城市設計之間缺乏統籌規劃
目前,我國交通網不斷完善,在許多城市的中心區交通路線呈現立體形式,交錯盤生。同時,軌道交通的站區發展還具備了投資主體較多、項目建設規模較大、用地覆蓋面積廣、項目開發周期較長的優勢。城市前期工程設計的不足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的工程項目之間產生矛盾,從而導致它們之間的分離。
2.3 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
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二者結合規劃的重要性,因而從未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更遑論專業的管理機制的建立,也就無法保證在TOD模式下城市生活和交通職能結合下的高效運轉。因此,應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機構對組織和協調規劃、設計和實施聯合開發工作進行負責。確保各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與協調,將交通道路建設的決策權與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權相結合。在機構中,運輸網絡確定之后,盡快針對沿線土地的利用情況進行規劃。加強項目開發公司與城市規劃部門等相關單位的合作,協調主要站區城市規劃設計,充分利用城市快速運行的公共交通信息技術資源,促進城區的改造與地下空間的開發。
3 TOD模式下軌道交通車站建筑與城市的互動作用
3.1 關鍵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的進一步發展、豐富、成熟,使得城市軌道交通日益地成為現代化城市TOD模式的重要構成。在我國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交通站與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互動效應也因此得到了顯著放大,同時,車站也不僅僅發揮交通功能,其建筑也可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活力。為了盡可能多地充分發揮城市的車站建筑和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首先,確定與城市車站規劃相關區域規劃建設與發展優先級;即選擇一種以客流跟蹤為主要導向的發展模型或以規劃引領為主要導向的發展模型,以客流跟蹤為主要導向的發展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適合于已經成熟和發展的大中型城市地區。以中央和城區規劃為典型案例,通過旅游者的客流量所帶來的生命活力去增強和提升該區域的發展整體能量和動力,以規劃導向為發展模式就是通過對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方式去吸引旅游者人口與資金的快速流動。然后進行更深入的開發建設,使這種模式在城市郊區和新區更為普遍。這兩種模式的優先級將影響城市發展中心的變化,對整個城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第二,如何處理好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規劃和相關城市區域規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城市軌道交通相關地區的規劃和發展帶動了城市交通的需求,逐步提高了城市交通的負荷,導致城市交通運行系統的效率降低;城市軌道交通各個車站的建筑物在充分滿足其城市交通服務功能的同時,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各個城市及其相關地區的總體開發建設的規模及其效率,進而直接影響到各個城市總體的空間結構布局。在深入地研究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的車站建筑和其他城市互動關系時,應該綜合地考慮到整個城市的規劃設計,注意這些車站與它們之間的互動效果,協調好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從而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經濟的良性循環。
3.2 設計原則
在解決好以上兩個問題的基礎上,還要重視三個重要的設計原則:
3.2.1 完整性原則
完整性原則強調車站區域各組成部分(人口、區域、設施、組織結構、社會文化等)的相互依賴和協同作用。
3.2.2 生長性原則
生長性原則強調車站區域的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城市的空間成就,同時也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在開發過程中貫徹設計目標,使空間成果與開發手段相適應,在設計中要按照生長性原則,重點處理核心區的建設布局。各發展階段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實現公共設施的系統連接和大規模運營,提高各類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
3.2.3 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是指尊重價值觀的多元共存,注重多樣性原則意味著設計者不僅要注重設計,而且要注重設計的多樣性,既要考慮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又要合理地結合不同人群和社會各階層所需要的生活空間和活動空間。在土地利用形式上,必須避免整個空間站區域出現相同的土地利用類型(目前的超大型市場開發模式,開發商傾向于按同一價格標準開發,加劇了社區同質化的趨勢),在設計上要注意“半公共空間、半私人空間”系統的有機過渡。使居民的私生活與公共生活有機結合,既能充分融入公共環境,又能保證個性的獨立性,體現對個性的尊重。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今,軌道交通各類車站已經不再單純地擔負著城市交通的換乘任務,而是朝著更加多功能、全方位、立體化、一體性的發展方向進行全面建設,這就需要我們提高對城市規劃、設計、開發水平,從運營、管理、實施等方面構建和諧高效的城市環境。同時,這種立體化,復合式的開發模式,也有效地緩解了當前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的問題,便利人們的生活,值得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宗.TOD模式下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用地開發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21(9):9-10.
[2]田夢.快慢車運行模式下市域軌道交通車站越行線配置優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