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旭
摘 要:市政道路工程結構形式復雜,在工程設計中,傳統的設計理念無法滿足市政道路建設要求。BIM 為新型智能化技術,通過將其應用于道路工程設計中,可發揮信息共享功能,以動態形式充分展現出道路全壽命周期,據此對道路工程設計方案進行優化調整,提高道路設計水平。下面筆者就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BIM技術;道路工程;設計
1 BIM標準
對于BIM標準,國際上將其分為 IFC、IFD 和IDM3 類。IFC標準由資源層、核心層、共享層和領域層4個層次構成,提供了一個不依賴于任何具體信息管理系統、適合于計算機處理的建筑數據表示和交換標準;IDM(Information Delivery Manual)標準即信息交付手冊標準,其最終目的是保持數據的準確性;IFD(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ctionaries)為國際字典框架標準,利用IFD可保證國內外數據的共享,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
2 BIM在道路設計中的應用
2.1 建模
建模是BIM應用的前提,利用道路的幾何設計基礎的數據及地形,構建出信息化的標準地面、道路、道路橋梁隧道等構件,之后以衛星、航空影像(GPS、GIS)支持,對影響模型進行貼圖處理,提高數字模型真實性,營造虛擬化空間。采用BIM信息軟件,可高效制作出道路模型。例如,構建更新的交互平面道路口,也可利用軟件的內部操作部件,構建虛擬的人行道、綠化帶、溝渠、車道組件、紅綠燈等。按照常用的設計規范設計好道路的各項交通標識、路面的標線等。也可以按照各個地區的交通規范,創建出獨特的部件。要確保施工圖及各項標注都處于最新狀態,與實際社會中的規范保持一致,以此便于道路工程設計人員進一步優化設計。
2.2 BIM+GIS
道路工程的設計主要依賴施工區域的原始地形、地貌數據,而傳統CAD二維圖紙設計中,針對部分長線條帶寬道路,往往需要測繪支持,開展實地測繪,費時費力,測試完成后還需要以大量測繪點支持,制作地形圖,設計完成需要對應設計人員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稍有差池,設計效果就不理想。
a城市某段高速道路合樅段設計中,按照項目特性及建設要求,采取無人機傾斜攝影方式獲取實地數據,控制主線帶寬左右各300 m幅度,局部的工點位置也保證500 m的幅度。以五鏡頭傾斜相機,沿線路設置滿足1:2 000的控制點位。由于項目帶狀的特性影響,無人機采集到各項圖片數據后,若直接采取空三分析建模,成功率較大,故采取重建大師軟件計算數據,完成空三處理,構建出多角度的三維真實虛擬模型。該案例項目的施工復雜區域位于某互通立交,該立交和附近一高速相交匯,在樞紐區域以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獲取了高清的圖像數據,簡單處理后以GIS平臺對當地狀況以虛擬模型方式還原,再接國家84坐標系進一步控制模型誤差,將最終的高度誤差控制在“米”的級別,平面的誤差控制在分米級別以內,實現數據的理想化精度處理,構建了實景模型。
2.3 道路工程的多專業設計校核
以a城市某段高速道路合縱段設計為例,其全線三維設計按照標段劃分,選擇Bentley平臺結合2007版CAD三維平臺建模,為簡化建模過程,基于Revit平臺工具再次開發,最后以項目集成平臺,對各項BIM數據融合,提高模型功能性。設計階段利用實地地形及無人機攝影技術得到初步的BIM模型,設計人員考慮現場情況及道路建設要求,綜合設計模型,以綜合對比分析、路線限界校核、碰撞檢測等方式提高設計校核質量。多階段的設計同步開展專業的設計校核,有效規避設計失誤、凈空不足等。優化后的模型可為后續工程施工提供全面、準確的參數支持,避免施工中出現諸多設計變更。
2.4 構件編碼的應用及拓展
BIM技術貫穿在道路工程設計、施工全過程中,BIM模型在設計施工再到道路運維,其模型數據參數傳遞、構建信息使用都是銜接各個時期BIM技術有效應用的方式,故設計階段需做全面構件信息的編碼。通過應用構件編碼,可確保道路工程的不同階段都可以獲取統一化的模型參數,其功能要求、性能等都保持一致,構建一個高度集中的管理、應用數據過程。BIM模型由諸多構件構成,儲存及調用模型信息,需索引并區別構件編碼。通過對三維模型中各個構件賦予構件編碼,相關設計人員搜索編碼,獲取構件信息,道路工程量估計階段,可針對不同構件對模型功能凈量自動比對,提高估算結果的準確性,便于后期迅速了解需修改的構件。
3 BIM技術在市政道路設計優化中的應用實例
3.1 市政道路設計難點
某市政道路工程是由3條路線組成的,全程1 km,在該市政道路工程設計中,設計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道路結構設計問題。新建道路工程高度與已建道路的高度有一定偏差,擋土墻基礎結構與道路工程之間的距離為0.5 m,因此,在道路工程施工中,需采取有效的設計優化措施,保證通行安全。(2)管網設計問題。該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網布局形式比較復雜,在實際施工中,要求將原管道與新管網進行有效連接,保證管網運行通暢性。(3)施工設計問題。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基坑結構、擋土墻結構以及路基軟基之間可相互影響,因此,在市政道路工程設計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上述問題,同時開展市政道路工程與建筑主體結構施工。
3.2 市政道路優化設計
(1)市政道路路基優化設計。在該市政道路施工前,通過對工程項目三維模型進行分析發現,施工過程中擋土墻結構與道路工程電纜結構發生碰撞,如果協調控制不當,則在實際施工中即可引發很多施工問題,進而對施工的順利進行造成不良影響。對此,在BIM技術的實際應用中,可在市政道路三維模型的基礎上對擋土墻結構邊緣進行優化設計,避免擋土墻施工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保證擋土墻施工質量。(2)市政管網優化設計。在傳統的二維設計中,很難處理管網結構的碰撞問題,對此,可采用BIM技術進行碰撞檢測,在滿足管網設計實用性的基礎上,對管網布局形式進行優化調整。
3.3 優化結果分析
在該市政道路工程優化設計中,通過應用BIM技術進行優化設計,可充分發揮BIM技術的可視化功能以及優化功能。對施工現場綠化帶進行全面勘察,同時對道路工程原有的機動車道閥門井進行優化設計,對閥門和各類管道的安裝位置進行調整,并裝飾管道,提高管道的美觀性。另外,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可利用BIM技術的虛擬建造功能搭建新建管網三維模型,并進行模擬分析,在找出不合理設計問題后進行針對性調整,并改造道路工程雨水口深度,將原設計深度1 m調整為1.4 m,同時對橫向水管以及縱向管道進行調整。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今,市政道路工程建設數量不斷增多,在具體的規劃建設中需綜合考慮城市環境特征、交通因素、復雜管網結構等,而傳統的二維設計方式逐漸暴露出很多弊端。對此,可推廣應用BIM技術,創建市政道路工程三維模型,綜合考慮項目建設要求以及施工環境特征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保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提高項目建設效益。
參考文獻:
[1]高崧,李衛東.建筑信息模型標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思考[J].工業建筑,2018(2):111-117.
[2]李云貴.中美英BIM標準與技術政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152-153.
[3]殷愛國,劉明輝.BIM技術在交通領域應用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9(6):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