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高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積累,我國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擘畫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作出的科學判斷,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賦予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新的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共產主義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實踐特征就是階段性。①王立勝.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歷史邏輯[J].人民論壇,2021(07).在對共產主義社會“平等的權利”和“公平的分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時,馬克思明確指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雹隈R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首次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列寧在總結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明確將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表述為“社會主義”,并指出:“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在科學上的差別是很明顯的?!雹哿袑庍x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他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雹茑囆∑轿倪x·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我國就提出了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更加具體化,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式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進入新發展階段”這一判斷含有豐富的理論內涵。首先,新發展階段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這就意味著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但從一個更大的時間跨度上來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仍然沒有改變。其次,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更高階段。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歷史節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兩步走”戰略明確了未來30年的發展目標。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后,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級別階段發展的過渡性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①習近平.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N].人民日報,2021-01-1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新發展階段又錨定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目標,這一目標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級別階段發展的基礎。
新發展階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國際形勢來看,當今世界發展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加速推進,傳統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疊加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個別國家霸權主義、民粹主義勢力上升,世界發展進入動蕩變革期。但總體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在經濟發展、減貧事業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為世界作出了表率,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經濟現在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但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特別是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和對國內疫情的有效防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愈發彰顯,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這一階段的發展主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實現年均9.8%增長的經濟奇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體量、貨物貿易規模分別位居全球第二位、第一位。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盡管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1400余美元),在全球排名80位左右,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差距還較大。中國距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中國在減貧、環保、公共衛生和安全等全球事務上要承擔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的責任;另一方面,中國更要發展好自己,不能讓各種社會問題激化。自2010年第一季度后,中國經濟增速出現增長瓶頸,呈現出下滑趨勢,是1978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低增速經濟發展期。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報,我國經濟增速連續5年徘徊于6%~7%之間。受經濟周期波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國際競爭和爭端加劇等客觀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高增長的驅動因素發生結構性改變。從內部來看,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表現在以下方面。
產能問題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變量。一方面,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化解的過程比較緩慢,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以鋼鐵行業為例,盡管國家下大力氣推動重組兼并,諸如在原寶鋼和武鋼基礎上成立寶武鋼鐵等,但從2012年底到2019年,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僅提升了不到10個百分點,且多數時間不足80%①2012年底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為72%,2019年為80%(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是有調查以來的最好水平。由此可知,其余多數時間段不到80%。。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情況類似。
另一方面,部分高需求產能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這既包括高端的中間產品和核心部件,也包括基本的生活用品。目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呈現出3個重要特征,即:消費需求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的經濟拉動效應增強。方興未艾的互聯網消費和海外消費,同長期以來低迷的國內消費需求形成鮮明反差。如今民眾習慣出境購物或通過網絡進行海淘,尤其是母嬰產品、電子設備、日用消費品,甚至大米豆油等,這些產品我們國內都能生產,但很多人還是要從國外買,原因在于國內提供的這些產品在層次與品質上與國外不同,這就是一種“要素錯配”的現象。這表明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消費的供給側因素,包括住房、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或“供給扭曲”。這種產能過程與供給短缺并存的“悖論”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直觀體現。
既往經濟發展期間,勞動力數量大幅增長、人口撫養比維持在較低水平,使得中國經濟得以收獲大量的人口紅利。但2012年后,此局面已然出現根本轉變。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首次絕對下降以來,多年來持續下降,且人口撫養比同比逐年攀升。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國際老齡化標準8.1個百分點,2019年中國社會老年撫養比達到17.8%。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撫養比將持續擴大。同期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也呈現出下滑趨勢,勞動力供需矛盾凸顯,這直接助推工資成本加速上漲,由此造成制造業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中相對削弱,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公司選擇遷至東南亞。加之智能機器人等的大量運用,工廠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經濟模式效率低下的劣勢被逐漸放大。就勞動生產率而言,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別僅為美國、歐盟、日本的7.4%、9.6%、10.7%。①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國際比較表明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較快[EB/OL].(2016-09-01)[2021-04-15].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1_1395572.html.這就意味著亟須將有限的人力資源聚集在先進的生產要素上來,不斷提高社會整體生產效率。
我國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這對現階段人民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有重大影響。基尼系數是居民收入分配均衡性的重要評價指標。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基尼系數連續保持在0.4以上(如圖1所示)。依照國際通行慣例,基尼系數大于0.4即提示該國收入分配超出警戒值,亟待改進。受經濟周期影響,近年來,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速放緩,自2015年以來,我國的基尼系數連續4年呈現反彈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舊處于較高水平,2019年收入倍差為2.64。②國家統計局.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EB/OL].(2020-01-27)[2021-04-20].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96.html.

圖1:2003-2018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③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451.
基尼系數背后折射的主要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的問題。中國地域遼闊,東中西部地區之間、不同省份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情況千差萬別。據分析顯示,疆域遼闊的國家往往更多地存在基尼系數偏高等問題。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區差異導致的。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遭遇的問題與挑戰,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逐步從“高增速”轉到“高質量”上來,注重提高發展的效率和質量。通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鞍l展為了什么人、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這一命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著力回應的關鍵問題所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地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這也是黨的執政綱領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至上價值取向的客觀反映,是社會主義對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將共同富裕確定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中也將其視為一個基本理想。但該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經歷漫長歷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現實,尊重客觀現實,不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但并不等同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持續擱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發展中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概念并非是抽象、玄奧的,必須反映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中,而非局限于口頭宣傳、思想教育。④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要立足客觀實際做好所有可以完成的事情,久久為功,在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逐漸走向共同富裕。
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新發展理念的闡述,發展并非終極目標,其實質在于解決工業經濟發展進程中“人附庸于社會發展”的異化和物化現象。①魏傳光.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哲學思考:精神、立場與范式[J].求實,2017(03).取得發展不能簡單地定位為一項絕對目標,盡管在不少方面,它都表現為追求目的,但更加長遠地看,“發展更屬于美好生活”②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M].高铦,溫平,李繼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必須藉由改革創新的內驅動力加以推動,兼顧發展質量和效益,使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得以更好地實現、維護與發展。發展工作必須立足于增進人民福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公平享受到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
新發展理念源自于對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歸納分析且綜合考察了全球范圍內的宏觀經濟社會形勢,對國民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重要解決意義,是黨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認知的重要體現,是應對經濟新常態以及全球經濟下行期趨勢的核心策略,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引。
創新發展最為關注的問題即發展動力問題。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研發水平正逐步追趕世界第一方陣,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科技發展總體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差距,科技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依舊存在諸多短板。2019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59.5%③馮華,喻思南.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9.5%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N].人民日報,2020-10-21.、2.23%④國家統計局.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EB/OL].(2020-08-27)[2021-04-2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8/t20200827_1786198.html.,這兩項關鍵指標,發達的創新型國家水平分別在70%和3%以上,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且與我國龐大經濟體量不相匹配。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依舊存在較強依賴性,尤其在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上對外依存度還很高,這方面在這次中美貿易戰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基于全球發展競爭更趨激烈、貿易壁壘主義盛行以及我國經濟發展趨于轉型的客觀形勢,我們必須要立足創新抓發展,推動創新體制架構加速完備,依托創新驅動、先發優勢,實現引領型發展。
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協調發展尤其需要關注的。發展不協調是我國特定歷史發展階段長期存在的問題,集中反映為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物質精神文明等諸多領域。囿于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巨大差距,在特定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跑得快的問題,差距有所縮短后,要將重點轉向調整關系與整體發展效能,避免“短板效應”以及社會矛盾的持續加重。必須統籌推進區域協同、城鄉協調、物質精神、經濟國防等各領域的融合發展,才可以為國家發展拓展空間,彌補短板,夯實發展基礎,在薄弱領域趕超先進。
綠色發展的關鍵在于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之一即高耗低效產業的大量存在。2019年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超過16%。近年來,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約30%的貢獻。但同時,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年版)顯示:2019年中國的能源消費加速增長,新增的能源消耗量約占全球能源增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增量都是最大的。①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69th edition)[R].2020:3.金山銀山、綠水青山,都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關系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人民群眾愈發迫切地要求實現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必須強調富國惠民與綠色生態相同步,使人民獲得愈發豐富的綠色健康產品,倡導綠色發展,才能協同推進建設美麗中國。
開放發展首先要為內外聯動問題提供解決方向。當前的問題并非是對對外開放戰略的爭議,而是怎樣改進提升開放的質量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傮w而言,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國際市場及資源的利用依舊不夠充分,對于國際經貿規則的掌握運用能力相對有限,未能很好地應對國際經貿摩擦,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欠缺足夠的話語權,亟待彌補提升。必須更好地拓展對外開放內涵,使對外開放水平獲得提升,在戰略、經貿、文化等領域加快聯動交流,才可以為對外開放開創嶄新局面,在與國際政治經濟往來中趨向于深度融合。
共享發展關注的對象系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解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蛋糕”固然變大,但如何分配好“蛋糕”成為了一個突出難題,解決收入差距、城鄉公共服務不均衡性等問題成為了深化改革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就改革開放成果的共享而言,在制度層面或具體執行中,都存在諸多不完備之處。必須確實保證人民群眾公平享受發展成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夠獲得體現。
消費是現代經濟成長的發動機,也是國家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特別是對于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一大市場的中國而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并逐步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②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N].人民日報,2020-11-25.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我國GDP增長4.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GDP正向拉動1.7個百分點,而前兩個季度均為負值,特別是一季度春節期間本應為消費旺季,卻因新冠疫情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達19%,GDP的增速也受到較大影響。③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季度數據[EB/OL].(2020-11-30)[2021-04-12].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B01.
消費來自需求。人的需求問題始終是唯物史觀的關注重點。從“物質的人”到“精神的人”到“全面的人”,現在的國人早已不是“單向度”的人。伴隨物質供給的極大豐富,人們新的需要不斷出現,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需要層次持續提升,結構也出現更多改變。美好生活的含義將“人的需求”推到了最具有包容性。它拓展了物質文化的外延,既包括原來已經提及的物質層面的生存、溫飽、發展、享受等需要,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文化生活,再往上,還包括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過有尊嚴的生活以及人的全面發展。
從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一直靠資本投入驅動。從2011年開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的貢獻率正式超過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見圖2),且牢牢占據著需求端增長的主力位置,較之其他兩種需求體現出較強的剛性和穩定性。而其他兩種需求波動幅度大,資本形成總額受國內政策變化影響大,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則取決于國際貿易環境。如2015年開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接導致當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22.4個百分點。而發端于2018年的中美貿易爭端,則使得當年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由正轉負。

圖2:2010-2019年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①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77.
如果從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來看,可以將需求分為外需和內需。外需即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由于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處于國際貿易體系的中低端,且高度依賴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各類能源資源,出口方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加之近年來受全球經濟貿易爭端日益加劇和新冠疫情的影響,對進出口造成了更大影響。如圖2所示,近年來進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在零值上下徘徊,且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我國的無理封鎖和圍堵,短期內進出口問題很難見到明顯改善。因此,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中,目前仍需以國內循環為主,進一步拉動內需。然而一提到擴大內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2008年4萬億元投資帶來的一系列泡沫化效應。這也是當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臨時措施,其中利弊得失不能簡單評判。今天,我們談擴大內需,不僅是擴大生產消費,更注重的是擴大生活消費,要以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民生活消費來引領我們的生產。需求產生消費,消費牽引著生產。和一些歐美國家的消費習慣相比,過去中國人更注重儲蓄,不喜歡超前消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逐步釋放,且更加豐富多元。需求升級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這就為傳統消費提擋升級,以及新型消費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人們的消費能力受限,嚴重制約了消費性需求的擴大。如,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各地建了很多新城、修了很多商品房,但由于房價高企,一些農民工根本無力承擔高額的購房款項,導致一些城市商品房出現空置現象。這就意味著生產投資沒能體現到最終消費支出上。
綜上所述,在新發展階段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立足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需求側改革,不斷提高消費能力,確保需求落實到居民的最終生活消費上,以此帶動和擴大內需規模,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牽引出新的有效供給,暢通國內大循環。②王鈺鑫,王耀鴻.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和內在邏輯[J].廣西社會科學,2021(01).在此基礎上,以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將國內經濟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中,最終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