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凱,劉德明,楊 峰
疫情期間,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精神指引下,學校教學工作也都紛紛轉為線上進行,這也使互聯網線上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以預見,疫情過后單一的傳統線下教學模式將會發生轉變,“互聯網+”課程資源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將是必然趨勢。近年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1]對于學校體育工作來說,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形勢下,如何結合體育學科特點與需求進行課程資源的建設和發展,對于學校體育銜接的提升意義重大。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學段的劃分,還是各學段學科教學內容的制訂,都充分體現了教育科學研究對于教學銜接的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責和使命,這也使得對體育教學實踐邏輯和銜接科學性的重視程度也愈加重視。
學者余立在其主編的有關論述教育銜接的著作《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研究》中指出:“教育的銜接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些容易受到冷落科目上,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由于中學階段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學生的不重視,會造成學生進入高校后綜合素養不平衡等問題[2]。”這也成為當前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重要成因之一,加上許多學生存在著經過多年體育課程的學習卻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現狀,有關學校體育教學銜接重視程度逐漸提升。
教學內容的銜接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科學系統性、連貫性的重要體現,這在許多科目教學內容的制訂上得到充分體現。追求具體內容與難度銜接的思路,就成為最直接、最簡單、最學科化的思路[3]。這種研究強調體育教學也像其他科目一樣按照項目內容的難易順序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技能傳授的連貫性。
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可將體育教學內容劃分為課堂教學內容、學期教學內容、學年教學內容及學段教學內容。隨著學校課程設置的完善,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和學期教學內容的銜接不斷提升,但是學年教學內容的銜接和學段教學內容的銜接受學習項目的更換和學校的改變,在教學的內容銜接上很難做到。
學校體育空間不僅包含課堂教學,還包括課外體育活動,除此之外還與校外體育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相比較每周有限的體育課時來說,課外體育活動和校外體育活動的廣闊空間并未被充分地利用起來,而且在空間的銜接互補上也有待加強。而校外體育活動與學校體育具有共同的功能體系,是學校體育的重要補充。有關三者多層次銜接也是當前體育活動空間銜接研究的主要內容。
柔然、速度、靈敏、耐力、力量等每個身體素質都有其發展的“敏感期(也稱窗口期)”,學生們在小學階段有柔韌、靈敏、平衡的發展敏感期,在初中有速度、力量的發展敏感期,在高中有力量和耐力的發展敏感期,于是“追求身體素質及發展銜接的思路”也就很順理成章地出現了[5]。追求體育身體素質發展的銜接多是以教學內容指導為基本思路,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期,各個學段教學內容的安排做以相應階段身體素質發展情況銜接為主。
在教學課時的安排上,體育課程與語數外等學科無法相比,而且體育課還受天氣、人為占用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學校甚至規定課時都很難保障,更別說在這些有限的課時上還要教授不同的項目。在上海市教委2020年出臺的《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中指出:“在課時方面,強調小學一到三年級每周落實4節體育課,有條件的學校在2020年底前,覆蓋至四到五年級[4]。”這也為其他地區學校的體育課時安排提供了典范。
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泛化過程、分化過程和鞏固過程三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過程是相互聯系的,并沒有明顯的界限,通過反復的練習才能使條件反射系統鞏固,達到建立鞏固的動力定型,但是如果不再進行練習,鞏固了的動力定型還會消退[5]。一方面,在學校體育課堂中,學生很難達到鞏固階段,再加之有限的體育課時和多項目教學任務下學生的練習時間本就有限,所以即使對每個項目內容的難度排出順序進行學段年級教授,也肯定會有重復性教學現象的存在,這也是技能掌握的必要途徑,是由操作性技能性質決定的。
體育課程資源匱乏是最為常見,也是影響課程開展質量的基礎性要素。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尤其是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師資數量與質量等課程資源危機尤為突出,這都是造成課程運行障礙和課程功能衰減的重要原因。在開展體育課程的過程中,很難針對和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對于學生運動興趣培養更是捉襟見肘。除此之外,體育課程危機還體現在校外體育活動中,由于家庭居住區周邊的體育設施、體育培訓配置欠缺,也為校外體育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雖說國家一再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多年的高考制度改革,體育內容從未在涉及所有學生的分數中占有權重,在“一切為了高考”的壓力下,無論是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都產生了對體育的忽視,這也間接導致了體育課占用、家庭體育缺失等現象的加重,也是學生近30多年體質健康不斷下降的無形推手。課程改革雖也在不斷推進與完善,但是如果與高考制度改革、社會家庭對體育的重視沒有很好的對接,那么體育課程的銜接只會是事倍功半,仍然無法很好解決學生體育技能掌握和體質健康問題。
隨著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7]的印發,“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變革已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互聯網+”正在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行業領域進行優化升級甚至轉型,教育也不例外。在中國這樣發展差距極大的人口大國,必須同時使用“發展性”和“補償性”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普及,增進教育公平[8]。對于學校體育銜接而言,不僅要從改革的角度探索合適的銜接機制,還需要從當前體育銜接問題的角度出發探尋相應的“補償性”舉措,“互聯網+”對于加強體育銜接來說將大有可為。

圖1 “互聯網+”對于體育銜接補償作用結構圖
學校體育銜接依托于學校而又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體育教學的空間也不應僅限制在課堂。相比較每周有限的體育課時來說,課外和校外體育活動的廣闊空間并未被充分地利用起來,而且彼此之間的銜接也有待加強。雖然許多學校也開始注重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但實際操作中卻是自由活動居多,缺少組織性。
就像語數外等科目有家庭作業一樣,課外活動完全可以作為體育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線上課程資源的建設中,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搭建集體育課程、練習打卡、溝通交流等一體化的平臺,促進無體育課時間的體育參與,拓寬課內外、校內外學習空間結合與聯系,增加相互之間的銜接互通,提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內容的完整性。
學校體育教學是青少年體育技能學習的最主要途徑。當前所存在的學校師資短缺、體育教師技能不足、課外體育活動無序以及校外體育培訓資源短缺等問題,都為學生體育課程的開展與運動技能的掌握提供了阻礙。
教師可以把學校教學內容錄制成微課、慕課,利用“互聯網+”平臺供學生習練。同時還可以借助平臺資源增加相應的拓展內容和學生興趣內容供學生選擇,例如街舞這樣學生喜歡而校園又很難開展的項目,可以達到滿足不同需求和層次學生群體的需要,既豐富了課程資源也能保證學生在非課堂教學的時間也能進行技能學習,有興趣內容作保障也將極大的激發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語數外等學科除了課上教學之外,還有相應的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而體育是教學與練習都在課上進行,課外與校外體育活動也沒有相關的質量監督機制。通過“互聯網+”的運用,學生可以對所學內容進行提前預習,在腦海中形成正確動作的初步影像。在課下沒人指導時通過課程資源的復習對技能進行自我評估和鞏固,促進動作自動化階段的形成,對于不甚理解的運動技能細節,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線上平臺資源了解動作要領,加深動作的定向和整合熟練,提升運動技能的掌握進程。除此之外,還可以安排一些打卡學習和練習的作業,提高學生體育活動的時間保障。
在當今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會替代傳統單一線下教育模式,體育教學也不例外。在有限的體育教學安排下,要達到學生技能掌握與活動時間的達標,拓展線上資源以獲得學校體育銜接的補償是順應“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發展下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課程資源共享,探索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的必然趨勢,在提升銜接的有效性、整體性方面勢必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