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龍,吳衛軍
正在觀看一場精彩紛呈的電視轉播的足球比賽,突然,起腳射門的運動員卻手捂膝蓋,表情痛苦地倒在草坪上;剛剛還生龍活虎的某籃球明星,卻在一次并不激烈的對抗后手捂膝蓋倒地不起,稍后在隊友的攙扶下顛簸離開賽場......這些場景,可能喜愛觀看體育比賽的人不止見到過一次,次次讓人揪心不已。其實這些都和膝關節運動損傷密切相關。
膝關節由于結構及運動時受力復雜,是人體六大關節中最易損傷的關節之一。而其損傷又以半月板、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髕骨勞損、髕骨上下滑膜炎等最為常見,其中以半月板損傷最為嚴重。
所有的關節都由主要結構即關節面、囊、腔和輔助結構即關節韌帶、關節內軟骨、滑液囊、滑膜壁等結構構成,膝關節也不例外。
膝關節由股脛關節、股髕關節構成。從構成的骨數角度看是一個復關節,從運動軸角度看屬于橢圓屈戍關節。股脛關節是由股骨和相應的脛骨的內外側關節面構成的橢圓關節,橢圓關節有冠狀軸和矢狀軸兩個運動軸,通俗講屬于可多方向或角度運動關節;股髕關節是由股骨的髕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的屈戍關節,只有一個冠狀運動軸。也即膝關節可繞冠狀軸可做屈伸運動,也可繞矢狀軸旋內旋外。膝關節在半蹲外時不穩定,因為此時膝關節囊薄松弛,較大的股脛關節頭會部分移出本來就較淺的脛骨上端的關節窩淺,使得兩關節面更加不相適應,所以從整體結構及關節面的形狀分析,膝關節尤其是在半蹲位時并不穩定,但由于膝關節一系列的輔助結構的存在,尤其是關節內的交叉韌帶和半月板的存在,又讓膝關節變得十分穩固。
半月板是墊在脛骨內、外側髁上面的2個纖維軟骨板,分別呈“C和O”形,兩者都外緣厚內周薄,這樣的結構加深了脛骨上面的凹度以適應上部股骨髁的凸度,有利于膝關節的穩定性[1]。且內側半月板的后部和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粘連比較緊密,即它可在內副韌帶的牽連下移位;外側半月板較小,不與外側副韌帶相連。
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內、外側副韌帶緊張,關節穩定,不易傷及半月板。有資料表明,脛股關節的最大軸向作用力為2.3—7.1倍體質量,髕骨關節的受力在正常步態下為0.2—1.8倍體質量,但若是在跑步或跳躍時可增大至約11倍體質量[2]。也即人在跑步或做跳躍動作乃至做突然發力伸直膝關節時,它的受力會大大超過膝關節本身可承受的生理范圍,也就造成了其極易受損。
1.2.1 內側半月板的損傷主要由半月板的結構和關節的矛盾運動造成
當膝關節處于半屈位時,由于其結構特點使它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同時內側半月板在內側副韌帶的牽拉下向后移位,突然爆發用力伸直膝關節時,例如突然起跳時,半月板整體要向前移動,同時還伴有半月板前腳及前半部內旋和后半部外旋,前移同時加矛盾式的旋轉,再加之半月板外緣厚,這就極易造成內半月板前腳或外緣受到股骨內側髁的下面和脛骨內上髁的上面兩個關節面的猛力擠壓,極易造成半月板整體、部分分層撕裂或前腳或外緣壓碎式損傷。因此常見的膝關節損傷以內膝眼出疼痛、腫脹居多,這也是劇烈運動如籃、足球、跳高等運動中最常見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原因。
由此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大部分是在由半屈位向伸直位突然發力變位或發力雖然不突然但反復頻繁變換關節角度時磨損內側半月板的前腳或外緣累積造成的。牽連的傷害會造成關節積液腫脹、疼痛、發炎,最終使活動受限,大幅度行動或運動困難。
1.2.2 外側半月板的損傷是由外半月板的結構和反復頻繁磨研造成的
正常膝關節都有輕度外翻,相對于內側半月板,外側半月板較小且不與外側副韌帶相連,這就造成它隨膝關節角度的變化前后移位較大。構造較小所以其外緣不大會“跑出”上下兩骨關節面外緣而被擠壓,因此外側半月板的外緣受損的概率較小。但不論膝關節體位角度怎樣,外側半月板由于膝關節的先天性適度外翻造成其整體始終承受著上下壓力,也即不論膝關節角度怎樣變化,外側半月板始終處于一種被研磨狀態。膝關節由半屈位伸直但發力突然時,關節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同時矛盾運動也依然存在,會造成外半月板的某一小區域受力過大超過生理承受范圍受損,主要表現為外側膝眼或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發炎等系列癥狀。例如反復的蹲位以使其受擠壓,或不用力的長期蹲位站起時的伸膝動作易使外側半月板受到研磨變形而受損,這實際是外側半月板的某部位的研磨性損傷,常見為反復或暴力擠壓后的分層破裂[3]。
需要注意的是內、外側半月板主要受損的主要原因雖然不同,但兩者的磨損式損傷同時且始終存在。
膝關節疼痛可由很多原因造成,如髕骨勞損、內外側副韌帶拉傷、交叉韌帶損傷等等。要注意把半月板損傷和各種其他損傷準確區分。半月板損傷檢查如下:
1.3.1 膝關節扭轉屈伸
仰臥體態下充分屈髖屈膝,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置握膝部,使其小腿內旋內收同時緩慢伸直膝關節,若內側疼痛,則為內側半月板損傷,反方向進行時膝關節外側出現疼痛,則為外側半月板損傷。
1.3.2 提拉研磨檢查
取俯臥位,膝屈曲90°,按住被檢查者大腿外側后,握住其足后用力向下加壓并旋轉研磨,如果疼痛則為半月板損傷,向上提拉時疼痛則為側副韌帶損傷,要注意區分。
1.3.3 半月板搖擺試驗
一手握住患者小腿,另一手拇指按住膝內或外側關節間隙并左右搖擺小腿,如能觸及半月板松弛地進出,且伴有響聲及疼痛即為半月板損傷。
1.3.4 利用現代醫療技術診斷
除了上述常規檢查診斷外,還可用X片、CT掃描、磁共振成像、關節鏡技術等現代先進醫療技術檢查和診斷半月板損傷,使損傷具體情況更加準確,爭取更準確的相應治療。
針灸、理療、按摩結合藥物治療,同時加強營養,是目前恢復半月板損傷又盡量不損失運動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半月板損傷屬于關節損傷較重的一類,一般受傷后行動或運動能力會明顯受限,再加之半月板內血管較少,所以吸收營養能力有限,因此治療和自我恢復比較緩慢,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一般約幾個月或一年左右。
2.1.1 中草藥內服、外貼
內服中藥一般用跌打丸、活絡丹、六味地黃丸等,外敷貼有虎骨麝香膏、祖師麻等;擦劑可用紅花油、消腫止痛酊等。其目的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受傷后關節對殘留物質的吸收,有利損傷的恢復。
2.1.2 冷敷
半月板損傷初期,關節內會出現大量積液,疼痛也十分明顯。為了降低進一步的損害,可采用冷敷的方法減少積液的排出以減輕后續損傷。
2.1.3 熱敷、熱理療等
損傷稍微穩定后,可采用電熱療、電磁療。中醫傳統采用食鹽炒熱裝入布袋熱療的方法值得推薦。
2.1.4 穴位針灸、按摩等
取穴一般在膝關節附近,以內、外膝眼為主,附以足三里等穴位針灸,按摩。
2.1.5 手術治療
包括半月手術縫合,重者需要半月板摘除,但任何一種手術都會嚴重影響后續運動能力。
半月板損傷后恢復較其他傷病慢,需要較長時間。
2.2.1 注意減少運動量,減輕膝部負擔,多休息,慢慢過渡到正常狀態。
半月板損傷后,一定要減小、減少運動量,不能再加重膝部負擔,以免造成更大或更嚴重的進一步損傷,最好將膝部做一定的固定,等傷痛減輕后,慢慢做一些輕微的膝部屈伸動作,保持膝部的靈活性,恢復到一定程度要慢慢做一定量較大幅度的恢復鍛煉,切不可操之過急。
2.2.2 注意營養補充,特別是要注意補充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有利于半月板的恢復。
半月板主要由纖維軟骨構成,再加之膝關節內部相對毛細血管較少,運送其構成成分相對慢,除了它的外緣即離外部肌肉較近部分,其他部分損傷后恢復比較緩慢,尤其是半月板由于損傷嚴重摘除后,由膝內滑膜吸收營養(即吸收、運送膠原纖維)的再造,不但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還需要體內有充足的膠原纖維作為原料。
人體一般在各主要“部件”成長成熟后,不會再大量儲備器官的構成成分,而是主要儲備使組織、器官、系統功能正常運行的物質,只有在生病組織器官構成受損后,依靠從體外大量攝入組織器官的組成成分或相關成分由體內重組補充再完成重建。半月板的損傷也一樣,要靠從食物中攝入較平時多的膠原纖維或相關營養,才有利于關節滑膜囊重新生長出新的半月板,但“新構件”要比“原裝”薄、弱很多,所以要更加小心。
食物中如豬蹄、豬皮、雞爪、銀耳等富含膠原蛋白,在半月板損傷的恢復期要適當多攝入,有利于損傷恢復。
準備活動可適度提高體溫,減輕肌肉黏滯性,提高關節靈活性,使關節內滑液增加,提高大腦的興奮性和對身體運動器官的準確調控,有利于兩塊游離或半游離軟骨即半月板的相對移位,減少、減輕對它的損傷。
超過半月板所能承受生理范圍的運動負荷,最容易造成它的損傷,尤其要注意在沒損傷之前運動量不能太大,時間不能過長,要有所控制,要給身體必要的全面恢復期,不然一定“量的積累”必然造成損傷的“突現”。
為了減少或避免半月板損傷,在進行某些對膝關節磨損較多、較大的運動時,可佩帶對膝關節有一定保護、防護作用的用具,例如在進行籃球運動時,可佩帶護膝等。還可注意穿有一定緩沖、減震作用運動鞋,都對預防半月板損傷有良好的作用。
和許多運動損傷一樣,半月板損傷也可可粗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從性質上可分為嚴重和不嚴重。治療的方法都大同小異,中醫主要采用外敷、針灸等手段,西醫主要采用理療和手術等手段,但最后都得回歸到自我恢復的道路上來。所以要注意堅持治療,加強營養,最好是根據不同具體情況,多重有效手段并舉,并注意客服急躁心理,逐漸過渡逐步恢復,半月板損傷沒有一年半載很難恢復。如放任不管,損傷肯定難以恢復,還可能加重癥狀。
還有一點需要著重強調指出,中醫藥在治療恢復運動損傷初期和輕癥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和西醫藥采用服用藥物止痛、封閉麻醉、乃至手術等治療手段相比,用中醫藥手段治療人體關節損傷的疼痛及恢復關節功能等,其效果就要好很多,有時候堪稱“神奇”。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鳥巢設立的為各國運動員采用中醫針灸、刮痧、拔火罐等手段緩解、治療運動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的立竿見影式體驗,讓“老外們”嘖嘖稱奇,贊嘆不已。所以不妨在半月板損傷的初期和輕癥時多采用中醫藥恢復、治療,盡量讓損傷完全恢復后再參與運動,以此防微杜漸,盡量避免手術治療,除非萬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