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崗峰,呂廣霞,郁超然
2018年2月13日,四部委聯合下發(fā)《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課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此規(guī)定直接反映了國家層面對于課外培訓市場的整改決心,此舉必將淘汰一部分不規(guī)范的教育培訓機構。從另一方面看,大批不規(guī)范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關停整頓反而對體育機構是政策利好。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8月22日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進一步強化校外輔導專項整治工作。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發(fā)布《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支持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興辦職業(yè)教育培訓,鼓勵發(fā)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yè)院校和各類職業(yè)培訓機構。然而隨著幼兒體育培訓機構數量的日益增多,各種亂象不斷呈現,競爭無序,家長們也是怨言四起。如何規(guī)范這些新生機構是政府法治化治理應當考慮的方面。幼兒體育培訓機構規(guī)范化、法治化,切實培養(yǎng)幼兒的運動興趣,增強體質。
本文是以江蘇省幼兒體育培訓市場作為研究對象,選擇了江蘇省徐州市、南京市、蘇州市、揚州市共30家幼兒體育培訓機構作為調查對象,占據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qū)域,全方位覆蓋。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著作文獻,以及在權威學術期刊網上查看相關文獻,以“體育培訓機構”和“幼兒體育培訓機構”為檢索關鍵詞,了解國內外學生課外體育培訓的發(fā)展現狀以及對策建議,為本文的寫作建立基礎。
1.2.2 調查法
對具有代表性的30家幼兒體育培訓機構和家長進行調查,涉及各個運動項目,得到單位規(guī)模、政府管理、運營機制、教學模式和內容、受教育者的反饋等方面真實的資料,并進行分析,得出目前幼兒體育培訓的發(fā)展現狀。
1.2.3 數理統計法
本論文所有問卷調查結果均運用Excel、WPS進行數據錄入、整理和圖表制作,確保論文所用數據的科學、可靠。
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發(fā)育,自然會關注幼兒體育培訓,正規(guī)化的運營模式會讓家長放心把孩子送過去,真正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有助于幼兒體育培訓機構良性、健康的發(fā)展。所以,對這樣一個新生的培訓體來說,本身的基本情況應當得到家長的認可。調查得知,所有的培訓機構是初創(chuàng)的,80%的機構經營者有股份,有些機構已經開設1-2個分店,也有的規(guī)模更大,開到了3個以上的分店。有近半的機構是租用場地,沒有產權,這對于成本控制來說是必需的支出項了。86.67%的老板準備一直堅持做下去,即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也要堅持下去,信仰堅定,為幼兒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從圖1得知,這些機構的負責人的年齡都是在30歲左右,初為孩子父母,對幼兒教育比較重視,或者喜愛幼兒教育這個行業(yè),同時年紀較輕也能拉近與家長的關系,親切感不斷增強有助于機構的發(fā)展。

圖1 培訓機構負責人年齡分布
本次選取全省30個幼兒體育培訓機構作為調查對象,所調查的幼兒體育培訓機構中,傳統的各個項目都有所涉及,說明幼兒是運動興趣是多元化的,促使幼兒體育培訓產業(yè)百花齊放。調查的培訓機構的項目有籃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跆拳道、體智能、體育舞蹈、圍棋、拓展訓練,其中幼兒籃球、體智能、拓展訓練三個項目所占比例較大,家長除了要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興趣,更愿意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
據調查所知,大部分幼兒體育培訓機構運營在5年以下,都是初創(chuàng)機構,有50%左右是合伙創(chuàng)辦,經營場地有一半是租的,運營成本比較高,這就會導致部分商家遇到資金問題,特別是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暴發(fā)期間,很多培訓機構由于無法運營,無法償付各種費用,資金鏈斷裂,不得不關門倒閉。學員人數在300以上的占到46.67%。從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出,正常運營的培訓機構可以占到總數的一半左右,他們最好要有自己的場地,學員要達到一定規(guī)模,才能保證資金正常運轉。所有的培訓機構的經營時間為全年,可見爭分奪秒的工作是他們的常態(tài)。
2.2.1 培訓機構和幼兒園合作成為運營的新模式。據調查,86.67%的機構和幼兒園進行了合作,他們有的以課程進園的模式合作,有的以招生合作的模式合作,還有的以聯合培養(yǎng)的模式合作。如今最常見的是課程入園的模式,幼兒園以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讓培訓機構的課程進入幼兒園,在不影響幼兒園正常教學模式的情況下,通過延時班的形式教學,價格優(yōu)惠,深得家長們的認同。
2.2.2 如圖2所示,86.67%的培訓機構的運營時間是全年運營,不受季節(jié)和氣溫的限制,保持持續(xù)的運營態(tài)勢和利潤。13.33%的培訓機構選擇在寒暑假運營,主要是游泳項目,受到氣溫和季節(jié)的影響較大。據調查,所有的培訓機構都是“一對多”的形式進行教學,并且每位老師不超過10個學生,這樣既保證了小班化教學,又保證了一定利潤。

圖2 培訓機構運營時間
2.2.3 據調查,所有的機構都有明確的培訓方案與課程模式,這說明每一個機構對自己的課程進行過研究,設計出適合幼兒的課程模式。如圖3所示,20%的機構是使用行業(yè)內主流的培訓教學模式,80%的機構是自己自主設計的,這說明大家沒有統一的課程方案,相關教育部門并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對機構的課程方案沒有約束。20%的機構使用了行業(yè)內主流的教學模式,通常這種模式起源于比較大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通常總部都設在這些城市,規(guī)模增大之后就會開發(fā)新的市場,從而將總部的教學模式帶到各個新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看,總部的教學模式是經過市場檢驗的,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培訓機構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學識水平,研究出適合本機構的教學模式,只要能夠讓孩子和家長滿意即可。政府部門并沒有統一業(yè)務指導,存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現象。

圖3 課程方案的設計
如圖4所示,在幼兒上課時,66.67%的機構是允許家長可以圍觀教學的,比如籃球、足球、跆拳道等項目,有的機構可以讓家長進入現場,也有的通過屏幕展示給家長。對于機構來說,家長是客戶,負責付費的,幼兒是用戶,參加培訓學習的,家長圍觀教學可以讓家長直觀感受到他們付費的價值,值得提倡。22.67%的機構有親子共同參與培訓的課程或環(huán)節(jié),比如拓展訓練,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也有6.67%的機構是不允許家長參與的,擔心干擾教學。

圖4 家長參與孩子的教學情況
2.3.1 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調查,培訓機構的教練組成主要由大學體育系畢業(yè)生、非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非體育專業(yè)人士但有體育訓練學習經歷、在職體育教師這樣的人群組成。可以看出,由于幼兒體育培訓門檻較低,對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很多老師經過短期培訓后即可上崗。經調查,培訓機構的教練有52.36%是非體育專業(yè)出身,可見超過一半的機構教練沒有經歷過系統的體育專業(yè)的學習,這也是教練結構構成的缺憾。
培訓機構的教練入職時長較短。通過調查得知,入職2年以內的占比33.33%,入職2-5年的占比53.33%,從圖5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教練入職時間較短,期間跳槽的現象經常出現,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成長周期,孩子剛剛適應老師,老師就跳槽了,這樣會導致孩子的學習體驗感大大降低,家長也會不滿意。入職5年以上的只占到13.33%,可見堅持下來的老員工很少,對培訓機構的滿意度的影響甚微,應當提升培訓機構的親切感和員工的歸屬感,讓員工安心在這里工作和生活,良性循環(huán)才能帶來收益遞增,從而提升機構的影響力和整體實力。

圖5 教練入職時長
教練的平均學歷偏低。圖6顯示,本科及以下占60%,這一部分老師,大多是文化成績不好,身體素質較好,直接上了中專或者大專學校,他們往往技術水平很好,但是綜合能力較弱,上課方式方法有待改善。本科生占60%,這些老師包括一部分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學生,一部分普通高校的學生;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技術水平各方面比較優(yōu)秀。普通院校畢業(yè)出來的老師,他們往往綜合能力很強,但是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本科以上學歷為零,說明高學歷的人才還是很缺少。雖然說幼兒運動看似簡單,但是要想真正學習它,必須要理論和技術相結合才能走得更遠。

圖6 教練的平均學歷
2.3.2 教師參加培訓進修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幼兒體育教學模式像雨后春筍般出現,學者的研究不斷深入,對教育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家長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斷革新,對幼兒體育培訓的要求不斷提高,所以對于培訓教師來講,培訓和進修成為他們不斷適應學情的重要支柱。從圖6可以看出,所有的培訓機構對自己的教師都進行了培訓,據訪談得知,培訓最多的形式是崗前培訓,讓教師在上崗之前就適應本公司的教學模式,達到所有教師一個教學模式的目的。如圖7所示,有60%的機構是聘請外部人士來培訓,這部分機構舍得重金聘請外面的專家或行家里手進行培訓,拓寬了教師的知識面和視野,對于教學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也快速促進了教師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40%是自己培訓,這部分機構的教學模式也是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沒有更多外部知識的借鑒,不管哪種方式都可以看出教師發(fā)展對機構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機構都很重視教師的再教育。

圖7 教師培訓統計圖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幼兒體育培訓行業(yè)的發(fā)展已經達到一定規(guī)模,師資力量和消費者群體不斷穩(wěn)定,辦學持續(xù)性不斷提升,市場潛力越來越大,分析得出主要問題并提出如下建議:課程方案存在“百花齊放”的現象,標準不統一,需要行業(yè)主管部門和高校幼兒體育專業(yè)的指導和論證;教練的履職時間較短,同時存在跳槽頻繁的現象,流動性大,不能保證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建議公司建立員工激勵機制,讓員工體現自身價值,有歸屬感、安全感;部分機構的培訓還停留在“自己培訓自己”的層面,培訓效果不好,對教師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議邀請行業(yè)內專家或者高校專業(yè)老師進行培訓,擴展知識面和眼界,提升格局。同時,政府如何規(guī)制能讓這個行業(yè)健康、長遠及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也是我們重點考慮的方面,更多的問題有待更深層次的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