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婷,馮曉蘇
實施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又稱“體育中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舉措。體育中考經過多年發展形成比較科學完善的機制,對于增強學校體育工作和增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具有顯著的積極效益[1-2]。體育中考對學校體育各環節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得體育逐步從邊緣學科向中心學科靠攏,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等多方面主體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其并不僅僅滿足于增進學生健康這一目的,而更多地追求體育中考成績的提升,因此,采用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學生體育中考成績成為當下多方面主體的迫切需求。功能性訓練屬于運動康復及體能訓練的范疇,是指在遵循人體解剖學及生理學特征,符合人體運動學原理要求的基礎上,以運動鏈理論與競技能力結構整體模型為理論內涵,采用動作模式操作實踐作為監測評價訓練為切入點,依據運動項目專項動作結構、能量代謝等特征,促進練習者機體康復及健康,提高及保持競技水平的一種訓練觀念及方法體系[3]。近年來,功能性訓練理論與方法在國內力量訓練、體能訓練、動作篩查和運動損傷等領域得到良好的訓練和健身效益。目前,體育中考學生的體能訓練方法的單一性以及訓練效果欠佳一直以來受到初中階段體育教師的重點關注,因此需要引進更加合理的運動訓練方法,使其與學生身體功能和專項素質發展相一致。因此,本研究通過設計對照實驗,開展功能性訓練干預體育中考學生實心球和立定跳遠的效果進行干預實驗,對比分析實驗前后學生成績的變化情況,期望推動功能性訓練在體育中考訓練中的應用。
選取大連軟件園雙語學校初二年級兩個班級的男生為實驗對象,根據研究需要,將其分為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兩個班級在年齡、身高、體重等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基本信息
實驗周期依據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的學期計劃和課程安排確定,在2019年9月16日-2019年12月13日,除國慶節假期外共計12周,每周進行3次體育訓練課,共36課時,每次課的訓練時間為40min,其中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均涵蓋5min左右的準備活動部分和5min左右的放松活動部分,專項訓練時間為30min左右。
采用“拋硬幣”法將兩個班級劃分為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采用單盲法對所有學生掩蓋實驗目的和實驗任務。實驗前和試驗后分別對兩個班級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FMS)及實心球、立定跳遠測試,獲得測試數據,并以此進行描述統計和假設檢驗。根據實驗前FMS測試結果并分析所反映的具體問題,同時圍繞實心球、立定跳遠的專項特點制定功能性訓練計劃。實驗班級在傳統上、下肢力量訓練中融入功能性訓練,對照班級采用傳統上、下肢力量訓練。
功能性動作篩查(FMS)通過過頂深蹲、跨欄上步、直線箭步蹲、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膝抬腿、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和轉動穩定性7個基本動作檢測人體運動的對稱性、弱鏈和局限性,對運動代償進行跟蹤測試,并通過相應動作訓練解決身體的弱鏈,減少運動損傷,提高運動成績[4]。FMS基本測試動作及測試目的見表2。

表2 FMS各項基本動作的測試目的
以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比較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實心球和立定跳遠測試結果;采用非參數檢驗雙獨立樣本檢驗分別比較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在實驗前和實驗后FMS測試結果。
采用曼-惠特尼檢驗對實驗前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FMS測試結果進行比較分析(表3),結果顯示: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在測試的7項指標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功能性動作篩查顯示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均存在下述幾方面的問題:髖、膝、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存在不足;身體核心力量不足,軀干穩定性存在欠缺;身體兩側肢體的平衡能力亟待發展;肩關節靈活性存在不足,肩關節的伸展、內旋、內收及屈曲、外旋、外展欠佳;腿后肌群的主動柔韌性存在不足;脊柱穩定性和肩帶穩定性存在不足。

表3 實驗前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FMS測試結果的比較分析
參考《身體功能訓練動作手冊》[5]《競技能力的全面發展——身體功能訓練的藝術和科學》[6]等功能性訓練理論與實踐的專著,通過咨詢體能訓練領域專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現有場地器材設備,圍繞實驗班級FMS測試結果以及實心球、立定跳遠項目特征,構建功能性訓練的成套動作,主要從準備動作、軀干力量穩定性、下肢力量爆發力、上肢力量爆發力、拉伸動作5個方面進行構建。將功能性訓練作用于實驗班級,涵蓋訓練目標、訓練內容、訓練強度、訓練頻率、間歇時間等具體內容,在學生掌握FMS測試自我評估及糾正以及習得功能性訓練基本內容的基礎之上,提高學生的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促進核心力量的發展,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對機體各部分肌肉的控制能力,著重結合實心球和立定跳遠的專項特點,突出上肢和下肢力量爆發力的訓練,推動學生的運動成績的提高,降低運動損傷的可能性。
采用曼-惠特尼檢驗對實驗后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FMS測試結果進行比較分析(表4),結果顯示:實驗班級在過頂深蹲上的得分顯著性高于對照班級(Z=-2.203,P=0.043);實驗班級在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膝抬腿和轉體穩定性3項指標上非常顯著性地高于對照班級(P<0.01);而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在跨欄上步、直線箭步蹲和軀干穩定性俯臥撐3項指標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整體上來看,實驗班級功能性訓練對FMS測試得分的提升作用顯著性優于對照班級傳統上、下肢力量訓練方法。

表4 實驗前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FMS測試結果的比較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對實驗前和試驗后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實心球和立定跳遠測試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圖1顯示:實驗前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在實心球和立定跳遠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在實心球和立定跳遠上同樣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繼續進一步深入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對實驗前和試驗后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實心球和立定跳遠測試的提升幅度進行比較分析。實驗后實驗班級實心球提升成績為0.97m,對照班級實心球提升幅度為0.54m,實驗班級實心球提升幅度顯著性高于對照班級實心球提升幅度(t=2.143,P=0.034);實驗后實驗班級立定跳遠提升成績為0.19m,對照班級立定跳遠提升幅度為0.09m,實驗班級實心球提升幅度顯著性高于對照班級實心球提升幅度(t=2.591,P=0.013),因此,基于同樣時間的訓練,功能性訓練對于提升實心球和立定跳遠成績的速度較快,可以說明功能性訓練對體育中考實心球和立定跳遠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

圖1 實驗前后實心球、立定跳遠測試結果的比較分析
體育中考推動了體育向中心學科靠攏,使得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等多方面主體越加重視體育,對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成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一背景下,采取基于功能性動作篩查(FMS)的功能性訓練對體育中考實心球、立定跳遠進行干預實驗,通過FMS測試分析學生身體機能的弱鏈,基于此進行功能性訓練的內容設計和整體構建,并對實驗班級學生進行干預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級在過頂深蹲、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膝抬腿和轉體穩定性4項FMS測試指標的得分顯著性高于對照班級(P<0.05);實驗班級實心球和立定跳遠成績的提升幅度顯著性高于對照班級(P<0.05)。因此,功能性訓練干預體育中考實心球和立定跳遠的效果優于傳統上、下肢力量訓練方法。